APP下载

分析人物形象,为读懂小说主题架起桥梁

2021-10-21杨云洁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盲人大姐人物形象

杨云洁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只有读懂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用意,才能进一步对文本主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内容诠释,读懂人物形象常常存在难点,因此,教师要借助其他要素综合理解、仔细阅读,聚焦小说人物形象的同时,以环境为背景,关注情节变化,进行多元解读,顺应文本思维,读懂主题,深度阅读后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下面笔者以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文学类文本《张宗琪》(节选自《推拿》,作者毕飞宇)一文为例,来讲讲如何以人物形象的理解为支点,读懂小说主题。试题中有一问如下:

小说结尾的“这个人”指的是谁?请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简述你的判断依据。

一、误读

翁贝托·艾柯曾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对于小说的感受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对于高中生,许多误读是由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其自身阅读经验不足、“节选”导致的断章取义、对于情节把握不完整导致主题理解有偏差。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误读转为深入解读文本的契机。

此题答案为“高唯”,但是许多学生在回答时,对于关键人物的界定存在相当大的偏差,有写“金大姐、杜莉”的,也有写“沙复明”的,甚至还有写“张宗琪”的,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审题过程中没有把握“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回到原文,寻找问题中的“这个人”涉及到的原文语段:

金大姐是张宗琪招过来的,杜莉又是金大姐带过来的,按照通行的说法,金大姐和杜莉只能是“他”的人,这件事只能由“他”来解决。张宗琪开始疯狂地咀嚼。想过来想过去,张宗琪动了杀心。清理是必须的。他决定了,一定要把她从推拿中心“摘”掉。这个人不能留。留下这个人推拿中心就再也不可能太平。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身份限定词:“一定要把她从推拿中心‘摘掉”中的“她”,这个词意味着此人是女人——排除沙复明;其次这是“一个”女人,而金大姐、杜莉都是事件中的“非正义者”,若开除的人是这些非正义者,那么金大姐和杜莉到底应该选谁就会成为同学们的纠结点,很多学生会基于杜莉与老板张宗琪没有亲属关系而选择开除“杜莉”,因为这样选择,付出的人情代价最小,对人际关系和谐的意义最大。

但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同学们的逻辑思维是基于自己的代入感,独立于文本外进行的,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而非“张宗琪”的决定。

原文中“留下这个人推拿中心就再也不可能太平”的思考主体是张宗琪,题目中所问的“小说结尾的‘这个人指的是谁?”完整的问法应该是“张宗琪想‘摘掉的‘这个人是谁”,要推测出“这个人”的人物身份,应站在“张宗琪”的立场上以他的思维来得出结果,因此,我们要确定张宗琪想开除的“这个人”是谁,首先应关注:张宗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这个事件中的关注点是什么?

二、细读

1.找准视角,重视背景提示

很多学生其实是从人物冲突开始的部分才有了“情节”意识的,全文共27个自然段,而围绕高唯、金大姐、杜莉之间展开的人物明线冲突共有17个段落的描写,占了文本很大篇幅,因此,很多同学的人物形象解读也就集中在了矛盾的挑起者“高唯”身上,对文本整体情节的关注是有缺失的。

一般而言,小说情节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按照学生的理解,概括出来的小说情节是:高唯因为金大姐偏心杜莉,因午餐所吃的羊肉分配不均产生怨气,进而与金大姐和杜莉发生矛盾。如此概括,学生是以高唯的视角在看待问题,如此文本中关于张宗琪、沙复明的背景介绍和心理刻画就成了极大的闲笔,标题“张宗琪”也变得莫名其妙,契诃夫之枪从未响起,而文本的主题也仅停留在了“公平”意识上。

其实,标题“张宗琪”已暗示主人公为张宗琪,文章开头部分对张宗琪身份地位和性格的介绍则更是为后文张宗琪做出开除人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张宗琪的人物性格在选文的开头部分有比较明确的提示:

张宗琪没有沙复明那样的好大喜功,他是实际的。他只看重具体的利益。这一来张宗琪的低调反而格外的有力了,大事上头他从不含糊,大权也并没有旁落。

张宗琪性格低调、内敛,看中实际利益,是推拿中心的实际掌权者。这样的性格决定了若以张宗琪视角看待问题,是要以“掌权”为前提进行思考的,只有理解了张宗琪对权力的执着,才能理解之后他处理员工冲突时所做的开除员工的决定。

在高唯与金大姐、杜莉的冲突中,学生的关注点是金大姐占了推拿中心的便宜,属于“以权谋私”,而杜莉是金大姐偏心的实际获利者,两人都是推拿中心的“蛀虫”,是该被批判的对象,也顺势认为张宗琪也会为了推拿中心的“实际利益”而开除金大姐或杜莉,这种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看懂张宗琪的性格,进而没有站在他的角度看清他真正的关注点。

在文中,张宗琪面对员工间的剧烈矛盾,他的关注点是:

张宗琪有一千个理由相信,高唯是冲着杜莉去的。但是,谁又会在意杜莉呢?高唯的背后是谁?是哪一个指使的呢?这么一想张宗琪的脖子上就起了鸡皮疙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自己怎么一直都蒙在鼓里?亏你还是个老江湖。

在这一场冲突里,张宗琪敏感地察觉到了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者”,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他可以不享受“老板”身份带来的光鲜和优越感,但是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实际掌权地位遭遇挑战。只是这件事他又无法确定是否与权力的另一个关联者沙复明有关,于是最好的策略就是平定冲突,维持表面和谐。因此,他的决定是“一定要把她从推拿中心‘摘掉。这个人不能留。留下这个人推拿中心就再也不可能太平。” “太平”这一关键词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张宗琪做决定的思考关注点在于维持推拿中心秩序的安定与氛围的平静。所以,对于张宗琪来说,只要解决高唯这个矛盾的挑起者,就是“釜底抽薪”——没有人站出来指出问题,那么问题也就暂时可以忽略了。可以说,他不是以经商的思维在反腐败,而是以宫斗的思维在巩固权力。

所以,整篇文章的情节概括应该调整为:张宗琪与沙复明合开了一家推拿店,某天,店内员工高唯因金大姐偏心杜莉,对午餐所吃的羊肉分配不均产生怨气,进而与金大姐和杜莉发生矛盾,张宗琪担心高唯是受人指使挑战自己的老板权威,生出了想要开除高唯的想法。

2.见微知著,涵泳细节内在意义

张宗琪对于权力的渴求来自于他因为盲人的特殊身份,需要以掌权来平衡由于眼盲带来的内心虚弱;对于厨师是谁必须要由自己决定的“死心眼”,则是来源于幼年被威胁的深刻恐惧。他并不是一个为了“权力”就枉顾“道德”的反派,如果对原作《推拿》有所了解,关于张宗琪的这些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盲人隐秘、内敛的内心世界,读懂一个复杂、丰满的张宗琪。但是对于考场上的节选内容,学生由于阅读体验的不足很难有足够的信息渠道获知额外信息,那么细读文本,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描写,才是读懂人物的关键。

如在冲突发生之前,文本有一段关于张宗琪吃羊肉的描写,短短的一段中两次写到“吃一次羊肉也不容易”,对于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信息,学生阅读时应是要给予相应的关注的。吃肉的不易体现的是作为底层人物的盲人群体生活的不易,即使是“老板”,也并没有人们固有印象中的“财大气粗”,而是和员工一起吃饭。并且,正因吃一次肉不容易,所以大家才会特别在乎,才会发生剧烈的冲突争执。这一段既是对人物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的暗示,也是为后文情节发展所做的铺垫。

吃羊肉的时候,有一段张宗琪对于吃羊肉的心理描写:“好东西就得这样,不能一上来就吃,得闻。等闻得熬不住了,才能够慢慢地送到嘴里去。”结合冲突发生之始,高唯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时文章对张宗琪的动作描写:“张宗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夹着羊肉,歪过了脑袋,在那里等。”从这种不动声色地等情况明朗再做判断的行为中不难看出,张宗琪是一个性格沉稳、不急躁、有城府的人,这就为后文他不以经商的思维反腐败,而以宫斗的思维巩固权力做了暗示铺垫。

虽然不同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千变万化,对主题的诠释各有匠心,但是读懂人物需要关注的几大方面,却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谓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各种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表层形象,结合典型环境、情节发展挖掘人物性格的深层内在。

3.品味技巧,领会作者艺术匠心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评价说:“《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见微知著,以生动的细节刻画鲜明的性格。在他精悍、体贴、富于诗意的讲述中,寻常的日子机锋深藏,狭小的人生波澜壮阔。”

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盲人对外界的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与常人是不太一样的,盲人们的心理都普遍富有敏感特征 ,而透过他们的这种敏感心理 ,我们更能够触摸到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那颗比常人更为敏感的自尊心, 要拥有这样的自尊心 ,他们的内心和灵魂的深层就必然地有着比常人更为坚强 、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力,也必然比常人付出得更多。

人们对于盲人的通常态度往往是帶着特别的怜悯与同情的,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忽视了盲人群体除了视力缺陷外其余一切都是与常人无异的,作者在描写这一群体时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描写盲人群体的可怜与卑微,而是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他们内在的丰富与精神的广阔。

《张宗琪》这一节选文本,围绕羊肉分配带来的风波,展现了不同的人情世态,因为盲人不知道羊肉分配不公,所以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点出金大姐的“小心机”——这是在明眼人的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场风波中,主线是高唯与金大姐、杜莉的冲突,暗线是风波在张宗琪心中掀起的波澜和警惕,明线中次要人物的激烈冲突与暗线里主要人物的不动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常人高唯的冲动粗暴与盲人张宗琪的沉稳深沉也是一层鲜明的对比。

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全面了解,不仅建立在对主人公本身细致的观察理解上,也建立在对次要人物设置目的及形象刻画的理解上。在这种人与人的对比中,“老江湖”张宗琪的细密心思展露无遗,更因为他盲人的身份,这一份细密又带上了底层生活者的小心谨慎,极好地展现了作者对于盲人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状况的细心体察。

4.由此及彼,探寻阅读普遍规律

在考试过程中,阅读文本时没理清人物间的关系,也没有读懂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更没有看清楚情节发展的主线,并且被情节的“小高潮”带偏了节奏,是学生误读此小说的主要原因。读懂主要人物心理状态的前提是理清人物关系,确定主次人物排序,在对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上,辅以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理解,才能完整地理解主要人物的丰富内在。

高中生面对的小说文本往往主题多元,情节多变,人物形象复杂,文本表达手法丰富,因此,对于人物形象的考查,出题人常常会将其与次要人物、主题理解结合考查。

如2008年江苏卷的《侯银匠》最后一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这道题考查的便是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也点明了文本明写、暗写相结合的写作构思。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文章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全文意味深长,富有文趣。

再如2017年常州一模卷中的《黄昏里的男孩》,虽然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孙福的动作、语言,由孙福推动情节发展,但其实主人公是小男孩,以小男孩血淋淋的不幸遭遇,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阴暗面。

再如2019年江苏卷高考卷《表妹》第二题: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人物作为小说三大要素之一,串联起了一系列的情节,是推动小说发展的主线,对主次人物形象的考查也常常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范围,分析人物形象的五大角度是: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情节发展中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与社会历史背景联系;作者或文中次要人物的介绍、评价。这是我们读懂人物形象的关键,但是更关键的,还是要将技巧文本化,只有结合问题细读文本,抽象的技巧才有了依托的思想土壤,才能使文本阅读不流于形式,才能使文本阅读各具特色。

杜甫云:“精能尽其妙。”当学生在感悟文本后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或学习需求时,教师才能引领学生将阅读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拓展其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管是哪种分析方法,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都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学会有深度地解读人物,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并从小说中获得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盲人大姐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臭大姐,香大姐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随声附和的盲人
十大姐随想
自首的盲人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盲人节
当“大姐”遭遇“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