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的影响

2021-10-21官小江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患者

官小江

摘要: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通常也比较差,在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受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较为严重,从而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影响,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于促进患者功能的尽快康复也就成了当代临床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来看,在临床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强化心理护理的实施特别是在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和提升患者配合度方面效果十分显著。本文旨在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强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價值,现将此次研究的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关键词:强化护理;卒中;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为研究周期,从这一段时间内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年龄均介于65~88岁;(2)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无以往发病史;(3)临床资料完整;(4)具有清晰的认知能力,能够正常沟通交流;(5)自愿参与此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精神类疾病以及意识模糊和不能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2)合并有严重的脏器器质性疾病的;(3)拒绝参与研究及配合度较低的患者。以上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比较如表1所示。

1.2 方法

对入选对照组的1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给予包括健康宣教、疾病监测、用药指导、康复锻炼、康复理疗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实施强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健康宣教:护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遵循患者的个性化差异制定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的健康宣教方案,向患者讲解康复护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科学性;向患者讲解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同时也为了便于提前预防。心理护理:对于此次入组的2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而言,因为均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也正是由于这一因素给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受此影响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也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消极、烦躁、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表现,共情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到积极倾听。在同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患者倾诉,不可打断患者讲话,同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价值判断,可给予患者适当的回应和促进,比如眼神示意、点头或“嗯”“然后呢”等语言反馈。此外,关注患者的讲述内容,同时留意患者未能用语言表达出的含义,善于从患者细微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表现中察觉出患者的内心需要。通过对患者情绪的感知和体验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情绪敏感度,并增强自身对患者的共情反应。其次,要做到换位思考。善于换位思考,能够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想象成为自己所面对的病人,从患者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内心世界,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站在患者的立场去体会患者的内心痛苦和不幸遭遇,在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所反馈的以及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并能够适时地依据自己的经验对患者信息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患者的理解,即能够准确而敏捷地深入患者内心世界,去对患者的情感和感受进行一种深层次的体验和感知。此外,采用语言或非语言对患者的情感进行反馈,比如“我能感觉到你……”“你说的是……吗”等,以此引导患者对自身感受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1.3 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针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越低。针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锻炼、服药、饮食和复诊等4个维度的依从性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依从性越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分别利用X2和t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在SDS和SAS评分方面,护理实施前,两组患者两项指标评分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在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两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所示。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方面的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所示。

3 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作息及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悄然的转变,由此也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逐步提升,其中脑卒中就是目前十分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类型。对于脑卒中这一疾病而言,其发病机制是相对复杂的,对此医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研究。如果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那么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相对也就更高。而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虽然大多情况下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同时大多数的患者预后也是普遍较差的,归结其原因就在于机体大脑结构的特殊性直接导致无法存储糖原等营养物质,因此这些营养物质基本上也都是由血液运输,而机体一旦发生脑卒中那么就会直接阻碍血液的正常循环以及营养物质的正常供应,进而导致机体氧气和葡萄糖等物质的锐减,渐渐也会破坏机体的酸碱平衡,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正常认知功能和行为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佳隆,陈会娜,刘文秀,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9):1305-1308.

[2]彭影,杜庆莉,马先莉.脑卒中单元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及行为改变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9):142-144.

猜你喜欢

患者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老年脑梗护理的那些事你了解吗
胃癌护理诊断有哪些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痴呆患者怎么进行家庭护理?
脑卒中的识别与急救方法你都知道吗?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遇到抽搐别惊慌
美国83%患者游说团体受药企赞助
癫痫发作有“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