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分析

2021-10-21黄韬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本院2020年1月至8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予以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同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年的NIHSS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神经介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远期疗效;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0--0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目前,临床治疗本病以静脉溶栓药物、外科治疗为主,但溶栓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外科治疗易引起并发症,患者不耐受。随着近些年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介入治疗观念开始在临床上应用,具有安全性、微创性、并发症少等优点[1],基于此,本文将对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0年1月~8月选取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女各16例、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1±5.32)岁。观察组男女各17例、13例,年龄41~75岁,平均(61.20±5.28)岁。经过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发现并无太大差异(P>0.05)。纳入患者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发病时间<24h,意识清醒或有轻度嗜睡,无出血情况,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有溶栓药物过敏史、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重要脏器不全者。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溶栓药物治疗,纤溶酶原激活剂剂量为0.9mg/kg,最大药物剂量不超过90mg/kg。治疗时,先取10%纤溶酶原激活剂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在5min内注射完成,余90%药物以静脉静滴方式给药,1h内滴注完成。术后24h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mg/d,口服治疗,抗凝剂抗血小板凝聚。

研究组给予神经介入治疗,首先借助血管造影技术探查患者缺血部分侧支循环情况,明确患者动脉狭窄部位后,实施常规麻醉,消毒铺巾,以股动脉为穿刺入路,在微导丝引导下利用微量泵导管注入0.9%氯化钠溶液20ml和尿激酶20万U,以1ml/min速度注射。在动脉狭窄部位置入支架,置入后观察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意识功能等,行动脉造影评估患者血管堵塞情况。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使用方法與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个月、6个月、1年随访,评价不同阶段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变化。评定标准[2]:NHISS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上下肢运动、语言等15个维度,分值为0~42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卒中复发、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软件计算,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和n(%)表示,行t和X 2检验,当P<0.05表示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远期疗效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年的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NHISS评分比较差异并不大(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发现,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因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脑血管壁病变而引发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性疾病,病发后患者会表现出缺血、缺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造成脑组织软化坏死,从而出现不同程度持续性损害[3]。所以,及时对该病患者采取科学有效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溶栓治疗是以往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以尽快恢复脑组织供血、供氧功能,但是仅依靠溶栓治疗效果并不佳,患者术后并发症仍较多。神经介入是溶栓治疗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利用血管造影技术经内导管对神经系统血管病变部位实施治疗。在神经介入治疗中,往往以尿激酶为主要治疗药物,其可与患者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直接作用,促进体内存在的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使患者血液循环中残留的凝血因子不断被降解而溶解远端血栓,达到溶栓治疗的目的。神经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能够显著改善病变血管低灌注,使阻塞血管得以再通,恢复脑部组织供血功能,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1年的NHI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低于对对照组(P<0.05),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祥玉,韩秀芝.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4):16-17.

[2]张婧涵.神经介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2):96.

[3]杜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与并发症观察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5):33,35.

作者简介:黄韬,男,壮族,广西河池市人,本科,主治医师,河池市中医医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并发症
带膜支架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改良Devine 术与传统Shiraki 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的临床探讨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