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浅见

2021-10-21骆建萍

学生之友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言文言文

骆建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以上分别是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具体实践中,究竟需要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到正怎样的层次呢?我们来看看2020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是怎样的。先来看看材料,全国新高考I卷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全国新高考II卷节选自《明史·海瑞传》,全国III卷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再来看考查内容。全国新高考I卷,第一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第二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第三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四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两套试卷的考查形式和内容也是如此。这些考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多的实词词汇,必须能灵活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还要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

这个要求高不高?这还要评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中阶段,必修课65课,其中古诗文课31课,这个比重不可谓不大,即便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课文中的所有文言知识还是不足以应对高考中出现的所有考查知识的。如全国新高考I卷第二题考查文化常识“追比”,全国卷II的第二题考查文化常识“晏驾”,全国卷III第二题考查文化常识“居摄”,全国新高考I卷翻译中“承”的考查,这些知识在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更不要说在文本中还有许多词汇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所以在我看来高考文言文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我目前所教的班级是两个理科班,且语文基础能力较薄弱。文言文阅读对他们而言則更是赶鸭子上架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文言文教学和复习都做了比较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工作。这里就来谈谈关于高三文言文复习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教学和引导。

一、减惧增趣很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高中学生学不好文言文,是因为在他们的战斗中,思想的武器是锈钝的。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学习排第一,其畏惧心理可见一斑。对文言文的畏惧,厌恶之情就是他们战斗中的那把钝器。他们怕什么呢?怕“之乎者也”不知其所云,怕《左传》《史记》时空穿越适应无能。又为什么厌恶呢?因为难。难,而怕学;学,而无趣无效;无趣效而心生厌倦。思想上先怯了,厌了,武器锈钝了如何去战斗?所以在教学之初,复习之始老师就要先在思想上进行疏导,让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并且相信自己能学好,帮助学生减惧增趣。

老师如何去做呢?鸡汤式的言语对他们而言已经审美疲劳,甜言蜜语抵不过一篇文言文的摧毁之力。说不如做。做什么?老师要身体力行,和学生战斗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品读有趣的文言小文,分享阅读经验,阅读体悟,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生一起做复习规划: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复习需要多少时间,每天复习的内容是什么,完成目标是什么,怎么检查,怎么巩固……不厌其烦,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学习方式,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丢掉畏惧的思想包袱。

二、文言思维必培养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学们学不好文言文,跟缺乏文言思维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是文言思维呢?就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去读文本的字、词、句,用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去理解文章中的人、事、情。比如“之”,有许多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人称代词,动词,助词……当我们读文章时,我们一般不会把停顿停在“之”的前面。为什么呢?停在“之”的前面,意味着“之”在句中是处于主语的位置,主语一般是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很多同学觉得“之”不是可以做人称代词吗,正好在这里担当主语呀;可是文言文中,“之”做人称代词时,在句子中一般是担任宾语,很少做主语,如“取之不尽”“取而代之”……阅读文言文时考虑到这些语言运用习惯,就是一种文言思维。再来说历史文化背景因素。任何人事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它必定会受到当时文化、习俗等的影响,小到言行举止,大至人生走向。在阅读文言文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这也是一种文言思维。比如“陈”它的一条意项是“叙述”,如果他的它出现在臣对君的语境,我们就把它翻译为“陈情”,而在其他非上下关系的语境就可以翻译为“陈述,说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分辨,理解。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去阅读文本的字、词、句,阅读中考虑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去准确理解文本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融入文章,融入文章承载的历史的或文学的世界,才能学通文言文。这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语境”,通常所说的“语境”指文本提供的前情后果,而我所说的历史文化背景,指的是文本背后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等更宏大因素。

作为普通班的理科生,又该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文言思维呢?语言表达习惯方面:少谈语感,多说逻辑,逻辑就是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用理科生的优势去把繁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历史文化方面,教师在讲课时,多做指导,和他们一起补充历史、哲学等基础知识,课后引导学生读一些历史文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热爱中华历史文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解决好了思想,意识方面的阻碍,才能更好的学好文言文。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