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1-10-21吴海丽李荣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8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

吴海丽 李荣超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主动持久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学习修养。学习习惯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发展的历程,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历程。笔者从培养学生质疑思维、预习与复习、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四个方面浅谈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朱自清说过:“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维、涵育情感。”所以语文学科,是为学习母语而专门设立的教学科目。对于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能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差,一篇文章找不到主旨,写作文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这说明学生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没养好,语文学习是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工作,所以语文学习应该更加讲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为成绩而教学,为教而教,而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来,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根本途径。因此,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增。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现在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几点体验与见解。

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信息交织激增,各种观点褒贬不一,因此对于人生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维的学习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新课改的课堂提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反思走出课堂”。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知识能力的升华。从中积累了宝贵的学习体验,掌握了一种思考与认识的方法。读书必须善于思维,才能获得真实知识的重要意义。人類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发展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语文的思维学习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正确思维

正确的思维就是学习时思考活动符合逻辑,不自相矛盾,推理前后一致,判断恰当且形成的概念正确。一位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分析一则谜语:“一位老人遇见一名顽童在路上玩耍,不让他过去,便问:你是谁家的孩童?叫什么?今几岁?童子答:‘我的家姓,我的绰号、年龄都是同一个字。老者猜不出来,只好绕道了。”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猜玩童的娃。,先分析已知分析:条件一是此顽童“顽”而霸道,应得个霸道的绰号;条件二是此孩童机智且不羞于生人前——说明不会是小孩童,此孩童又太顽皮——说明不会是很大的孩童;条件三是顽童‘姓是可分解或译成数字的。根据已知,老师请同学们说出一些有关顽童的小绰号,再从中找到有关姓氏的字眼,再套到不大又不小的童年年龄,限八岁至十三岁之间的数字,最终找到了答案“王”,“一十一岁”。教师先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寻求判断的原因,最后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个谜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培养出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捷思维

敏捷思维是思维迅速,反应敏捷的一种优良品质。是指思考时善于压缩思维过程,在熟悉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对问题迅速作果断的解答。如学生写作中出现内容空洞,缺乏情感,立意不新,往往只写春天,不写冬天;只颂朝阳,不颂落日等等,学习难有大的长进。为了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多角度思维,跳出原有的模式,多变换几个角度去思考,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在这方面要多给学生讲故事,启发他们思考。如:苏东坡和他胞妹苏小妹从小就有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展开思维训练。一次,东坡自称猎获白鹤一只,罩于密笼里,让小妹对此作诗,小妹当即脱口而出:“头戴红冠着白衣,江河湖海啄虾鱼”;至此,东坡马上撤去笼罩,现出的不是白鹤却是乌鸦,打断小妹思路,但小妹马上反应过来,补上两句:“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浴笔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分析一些趣味故事,有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独创思维

灵活多变、联想和独创性思维,是博采灵方妙法,独立解决具体问题的学习行为。在语文教改工作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即使提出了不正确的主张,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指导,使学生得到温馨的启发。如在学习了《七根火柴》之后,学生都觉得很有收获,课文内容很好理解,都没提出什么问题来。正当老师要结束课程时,忽然有位学生提出了问题:“牺牲了的‘那个同志既然有党证,为什么一直到最后还是无名战士,而不写出他的名字呢?”这个问题有一定深度,而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原来是被认为语文学习不好的。这说明只要善于独立思考,人人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由于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才创立了相对论,开辟了科学上的新纪元。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思维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学生预习就正如老师备课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非常重要的。每篇课文的前面都有预习提示,学生应带着预习提示的问题预习课文,书写生字生词,收集文章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除了注重预习习惯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认真复习是巩固新知,善用旧知的良方。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课前预习行为是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自我认知、理解的建构过程。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预习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查档案”,将其读音、意义、用法等记录在旁边,用好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印证加深。在预习中,还要把文章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式、特殊句型及其他特殊用法都标注出来,并认真体会印证。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初步了解了课文的概况,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学生运用记忆、知识、技能,从中解决了新教材中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又能有针对地在课堂上解决在预习中的未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进行预习,自习能力得到反复的训练,自习习惯得到培养和形成。

(二)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教师应该勤于教育中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培养中学生有层次的自主的复习习惯,根据心理学规律: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分布记忆比集中记忆效果好等等,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把平时的复习、尝试、记忆、审美和阅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复习、自觉扮演求知角色的作用。

课后复习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的有效措施。复习应及时、经常,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因此,复习要趁热打铁,不然,预习、听讲的成果就很难巩固,时间一久,必然会造成知识的遗漏,影响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搞好日常复习,做到以下要求:一要经常化,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二要透彻理解,牢固掌握,不留尾巴;三要适当做一些题目,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三、培养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必须途径。大量的阅读是获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怎样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作为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清楚的说明了阅读与文章理解的关系。阅读是分析的基礎。阅读又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课内读课外阅读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使学生阅读有收获。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一)促使学生抓好课内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宝贵的课内时间,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做到:①语文课上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②鼓励学生自己大声的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③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师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毕竟是有限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分享作品内容及自己的阅读感想及推荐的理由,从而带动其他同学去阅读。师生之间还可以互相推荐,可以是文学的、科学的,还有报刊、杂志、小说等等都可以,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有阅读价值的作品。使全班同学和老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意分享的读书氛围。

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文思泉涌。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

要笔下有神,还必须留心观察,勤于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善于积累素材,建造好作文材料的“小仓库”。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诸如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以及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思想上蹦出创新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只要我们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

其次是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潜心思考,深入理解。作家秦牧、刘白羽的作品能够旁征博引,用语经典,趣味横生,就得益于他们丰厚的学识积累。我要求学生多阅读,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经典,还要求读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书,如《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开学后让他们广泛交流假期读的书籍,开拓知识视野,使大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可见,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语文学习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从培养学生质疑思维、预习与复习、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四个方面入手。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促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顺其秉性,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教学天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社会,良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王孝芹,刘仁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今日中国教研》[J].2008,6.

[2]韦雪.《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科研论坛》[J].2010,12.

[3]韩雪.《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J].2010,12.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培养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