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的实践

2021-10-21贺浩博

学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人格初中

贺浩博

摘 要: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人格,它涵盖积极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思想、稳定的动机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环节,教师应利用教材的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格;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1-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92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多质性、潜在性,蕴含的知识面也包罗万象,这有利于在整体层面丰富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眼界。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为学生构建体系化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也应尊重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秉承生本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这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关爱他人,进而确保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做好铺垫。

一、以身作则,凸显楷模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而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尤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虽然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相对较弱,但农村教师更应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去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短板,以自身过硬的道德素养品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做学生的道德楷模,让学生懂得只要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就是最大的收获,同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健全完整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这种影响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塑造学生的人格素养。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学习充电,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去感化学生的目的。

二、改变关系,促进师生平等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意识,对任何事情也会在自身层面做出分析和理解。尤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其中一些学生是留守儿童,所以他们的心思相对更细腻和敏感。因此,教师更应秉承生本教学理念,在对学生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居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模式,构建新型和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感到平等与尊重,这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为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教师应对每一名学生都有所重视,且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不应对学困生有所偏见,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并不代表道德素养差。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进而为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并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同时应营造和谐、宽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并非课堂的独裁者,而是与学生进行共同学习的教育引导者,这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其中存在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自然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此外,教师也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有一部分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无法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导致他们心理会缺乏自信。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无法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即便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也应鼓励学生的学习态度,并逐渐将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此在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同时,也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从而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

三、传授方法,实行启发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盲”的定义并非不认识汉字的人。没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都属于学习能力弱的人。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传授给学生学习课程的方法,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确保教材内容更具真实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思考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并逐步完善自身的思考意识,将自我的思想、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形成自身的道德与法治价值观念。同时,也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能力。此外,由于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行寻找一个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力,也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责任意识,懂得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人格素养自然会得以有效提升和完善。

四、构建模式,培养健全人格

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不尽相同,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起伏较大。尤其农村学生,受环境和条件的局限,接触的事物相对较少,因此思想相对闭塞。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环节,教师更应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內容。教师应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方面入手,并逐步向更多层面进行拓展,以层层递进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行。此外,教师也应明确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并非朝夕之功,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教学内容的开展不应禁锢在某一个封闭的体系内,而是要为学生拓展环境,使学生认知一个更加全面的世界,开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新篇章。由于农村学习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学习更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为学生解开心理疑惑,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力,使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加趋向于完善,也可以进一步确保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人格初中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