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
2021-10-21张晓昱刘璐
张晓昱 刘璐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为了准确地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和本质,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深入理解,一些学者和专家从不同的测试角度对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如石涛(2020)和马海涛等(2020)分别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2];曹静宇等(2018)以城镇化和经济转型为系统层,分析黄河流域两者的协调关系[3];赵建吉等(2020)分析了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4];刘建华等(2020)从生态环境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水和谐共生、人民生活幸福四个维度构建“四准则”量化方法[5];张合林等(2020)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评价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6]。综之,目前学者们对黄河流域研究较多的为水沙地理领域,侧重研究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环境,黄河流域的经济领域较多用熵权法进行综合测评,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研究较少,本文以黄河流域的九省为研究区域,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近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测度。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与指标构建
黄河流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环境统计年报。
在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上,结合以往研究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标和黄河流域的现状,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层,选取21个指标(见表1)进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经济增长子系统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三个方面:经济水平包含GDP、财政投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增加值,反映黄河流域九省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包括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反映各省份的产业发展结构及其经济差异;经济活力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额,反映未来经济发展效益。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生态基础、环境压力和环境治理三方面:生态基础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反映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压力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尘排放量,反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环境治理包括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能反映出政府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
(二)研究方法
1.熵权法
为了排除各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异的影响,先对指标进行最小-最大标准化处理,再利用熵权法计算出经济增长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具体如下:
(1)
(2)
其中,Xij为第i个省份的第j个指标,X′ij为标准化后的数值,i=1,2,…,m,表示省份,j=1,2,…,n,表示指标种类。
农村地区,由于广大农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较低,可能需要业主进行大量的动员和跟进协调工作。EPC模型可以有效地发挥总承包商的作用,同时减少业主在实施阶段的协调,使业主可以摆脱复杂和具体的问题,能够把注意力放在项目的整体控制、基层冲突的协调和实施结果的检查上。
(3)
(4)
(5)
(6)
由此,分别计算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2.协调模型
(7)
T=αU1+βU2
(8)
(9)
其中,C为两系统的耦合度,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度,T为两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分别为两个系统的权重,由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在高质量发展中同等重要,故取α=β=0.05,D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值越高,说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及权重
续表1
三、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格局分析
(一)经济增长格局
由公式(1)至(6)可以得出黄河流域九省份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比较波动,如表2所示,大致分为先上升后下降、整体上升、整体下降三种类型。整体上升型省份有四川、陕西、山西和山东省,四川的平均增速最大,为22%,其次是山东和山西,为12%,陕西省的平均增速为9%。整体下降型的省份只有青海省,降速平均为12%。大部分省份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型,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值又开始回落,增长速度比较波动。从时间角度看,将2018年经济增长格局与2009年对比,青海经济增长状况恶化,甘肃和宁夏稍有变差,内蒙古和河南经济状况改善。但从空间角度看,目前各省份的经济差异较大,山东、四川和山西的经济增长格局较好,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增长格局处于黄河流域各省份的较低水平,青海省2009年经济增长格局位于第一,而2018年位于倒数第一,四川省经济增长格局2009年倒数第二,2018年达到第一,这两个省的变化幅度最大。
表2 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经济增长综合评价值
(二)生态环境格局
如表3所示,黄河流域九省份的生态环境格局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上升型和平稳性。处于上升型的省份为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其中甘肃增速最大,为16%,可见甘肃作为上游省份,肩负着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艰巨任务,以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增长的底线任务,重在发展绿色生态;其次是四川,平均增速为15%,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四川省提出17项重点任务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可见取得显著成就;处于平稳型的省份为青海、山西、河南和山东省,这四省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于2009与2018年对比没有上述几省的变化幅度大,但在十年间有起伏,最终也稍有改善。以2018年为时间点看,甘肃生态环境格局最优;山西省最差;四川和内蒙古的潜力较大,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加强,发展态势良好。
表3 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
四、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由公式(1)至(9)可以计算出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如表4所示,黄河流域整体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最大值0.528,2013年至2015年耦合协调值略有下降,2015年后大幅度上升,主要因为我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创新地推动着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根据表5对耦合协调程度的划分,黄河流域十年内从初步失调过渡到初步协调,但2017年即使耦合协调值最大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说明黄河流域的整体耦合协调程度较差。
表4 2009—2018年黄河流域整体及各省份耦合协调水平
表5 耦合协调程度的划分
但九省份耦合协调程度的变化较为复杂,青海省协调值呈波动下降趋势,青海省作为黄河流域的源头,具有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但该省的底子薄弱、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青海省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选择一条以绿色生态为主线的发展道路,将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增长的底线任务,一切工作以绿色为主,近几年青海省虽经济水平下滑,但生态保护有一定的成就;其余省份处于折线上升的趋势,四川省平均增速最大,其余增速都较为平缓,其中大部分省份2014和2015年处于下降趋势,但到2016年迅速回升,主要得益于新常态发展理念的提出,抛弃原有的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换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2009年有8个省份处于失调阶段,2014年处于失调阶段的省份有4个,到2018年仅有3个省份仍在失调阶段,其中四川省处于良好协调阶段,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整体的发展较快,越来越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虽然近十年各省份的耦合发展度波动变化,有起有伏,但从结果能得出,黄河流域仍具有较大潜力。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未来几年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值会有稳定上升甚至快速上升的劲头。
以2009和2018为时间节点,结合表2和表3将九省份的经济增长评价值与生态环境评价值进行对比,来判断每个省份的短板,若比值大于1,则为生态环境短板,反之,为经济增长短板。经济短板的省份2009年有8个,而到2018年则全为经济短板省份,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差,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高效发展特色经济,在生态破坏的同时没有带来同步的经济增长。从截面看,青海省由生态环境短板转为经济增长短板,青海省本身生态环境脆弱,但近几年一直以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作为黄河流域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为了凸显“牛鼻子”功能,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持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的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方面获得改善,而经济水平却有所下滑,其余省份则一直保持经济增长短板状态。从图1也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始终低于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折线上升状态,增速较大,而经济增长综合评价值缓慢上升,增速小且变化不大。生态保护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在抓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地区发展,没有经济支撑,生态环境方面难以保持稳定增长,更做不到区域高质量发展。
图1 2009—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演变趋势
五、结语
根据上述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的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黄河流域的经济基础较差,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发挥增长极的作用,黄河流域西部地区,四川的经济增长格局良好,而青海、甘肃和宁夏的经济增长水平较差,应以四川为核心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围省份的发展,同时中东部地区以山东为增长极,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激励河南、山西等周边省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
第二,经济增长要以绿色为基础,在利用各省份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做到环境保护。西部地区本身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立足区域优势,构建产业体系,发挥资源优势,增强特色资源产业的竞争力,把优势点从资源转换为产业和发展。山西、山东和河南省中东部省份本身资源比较丰富,但仍以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造成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环境又遭到破坏,需升级产业结构,利用高效率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三,跨区域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由于各省份之间的要素禀赋不同,需各区域之间进行资源交流,实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利用,可把西部地区充沛的自然资源和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换,为西部地区引入人力和技术资源,为东部地区引入生产资源,重视协调统筹每个省份之间的联系,合作共同进步,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互利互惠,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