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氯雷他定联合疏风脱敏汤对过敏性皮炎症状消失时间、疗效的影响
2021-10-21李银玲表贞淑
李银玲,表贞淑
(辽宁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过敏性皮炎是一种较常见、多发的皮肤性疾病,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红斑、丘疹以及瘙痒等症状,若病情持续发展,还可导致大疱形成或真皮层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与身心健康[1]。过敏性皮炎目前尚无相关特效药物,地氯雷他定属于第三代组织胺拮抗剂,常被用于过敏性鼻炎、特发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收效较好[2]。中医学对过敏性皮炎的病机与施治历史悠久,且近些年中医药的应用价值也深受重视[3]。本研究以86 例过敏性皮炎患者为例,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中药疏风脱敏汤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过敏性皮肤炎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23—48 岁,平均年龄(35.24±6.18)岁;病程1~4 个月,平均病程(2.68±0.54)个月。观察组男27 例,女16 例;年龄24—49 岁,平均年龄(35.33±6.21)岁;病 程1~4 个 月,平 均 病 程(2.71±0.5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4]中过敏性皮肤炎的判断标准,属于湿疹类皮炎范畴,即以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等为主,粟粒大小、多密集分布,基底潮红,且搔抓后出现点状渗液或小糜烂面,可有瘙痒表现;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判断标准,属于风热蕴肤证型,即起病急促,以头面部为主要发病部位,皮损(丘疹或红斑)处有瘙痒、色红、灼热及轻度肿胀;口干,小便微黄,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③年龄18 周岁以上。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脑、肝肾功能疾病;②继发重症感染;③对研究药物过敏;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
1.3 方法
两组入组前1 周均停用其他药物,并给予避免过敏原等处理。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20040972)治疗,每次临睡前服用5 mg,1 次/d,持续4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风脱敏汤(荆芥、胡麻仁、石膏、防风、知母、牛蒡子、当归及苍术各10 g,川木通、苦参及蝉蜕各6 g,甘草5 g)治疗,随证加减:①皮损灼热甚者,给予丹皮、赤芍加用;②瘙痒甚者,给予白鲜皮、地肤子加用;③瘙痒致夜不能寐者,加珍珠母。每日水煎1 剂,早晚各1 次服,持续4 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同治疗阶段的血清学指标水平。①临床疗效:参照《临床皮肤病学》判定,采用4 级评分法评估皮损面积、浸润、红斑、瘙痒及苔藓化的程度,并通过(治疗后-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计算疗效指数, 其中痊愈为疗效指数在95% 以上,显效为疗效指数为60%~94%,有效为疗效指数为20%~59%,无效为疗效指数低于20% ;总有效率=(痊愈+ 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症状消失时间:记录患者皮疹、红肿及瘙痒症状的消失时间。③血清学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周晨起采血2 ml,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以及EB 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抗体的水平。④不良反应:统计两组发生头晕、嗜睡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版本的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瘙痒、皮疹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 例数 瘙痒 皮疹 红肿观察组 43 2.62±0.38 2.81±0.49 2.03±0.24对照组 43 3.01±0.81 4.18±0.86 2.98±0.69 t值 2.858 9.076 8.527 P值 0.005 0.000 0.000
2.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18、EBV 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周,观察组血清IL-18 水平高于对照组,EBV 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血清IL-18(ng/L) EBV 抗体(IU/ml)治疗前 治疗后2 周 治疗后4 周 治疗前 治疗后2 周 治疗后4 周观察组 43 49.02±7.99 364.87±29.86 475.48±35.47 4.37±0.51 3.14±0.38 2.59±0.33对照组 43 48.97±8.12 303.47±33.89 412.26±40.59 4.34±0.49 3.65±0.43 2.90±0.35 t值 0.028 8.913 7.690 0.278 5.827 4.225 P值 0.977 0.000 0.000 0.781 0.000 0.000组别 例数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 例出现头晕,3 例出现腹泻,总发生率为11.63%(5/43);对照组出现嗜睡2 例、头晕1 例,总发生率为6.98%(3/43)。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²=0.137,P=0.710)。
3 讨论
3.1 过敏性皮炎的病因机制及治疗现况
过敏性皮炎属于皮肤的一种变态反应,其发病主要与患者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等有关,并可在接触某些过敏原(如灰尘、花粉及蛋白质食物[6]等)后急性发作,使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皮疹等一系列症状特征。由于目前尚无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特效药物或疗法,目前西医治疗多以远离过敏原、对症使用抗组胺类药物等为主。地氯雷他定衍生自阿扎他啶,作为哌啶类抗组胺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给药后能够迅速、持久选择性对抗外周组胺H1 受体,并抑制人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因而目前常被用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荨麻疹以及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7],地氯雷他定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人体心脏、神经系统基本无影响,因此在用药方面也较为安全。然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单纯经地氯雷他定治疗后效果仍不够理想,并有较大的可能复发。
3.2 联用疏风脱敏汤对过敏性皮炎症状及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皮疹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地氯雷他定与疏风脱敏汤联用能够更好地缓解过敏性皮炎症状,提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地氯雷他定用药。从祖国医学角度分析,过敏性皮炎通常归于“湿疮”“浸淫疮”等范畴,因素体先天缺乏禀赋,正气不足,营卫不固,加之后天脏腑虚损,而致外邪内侵,血脉浸淫,内外不得疏泄与透达,湿热郁结于肤,最终造成本病。故中医治疗多以疏风解毒、抗炎脱敏为治则。而我院所拟疏风脱敏汤的基础方源于王明福主任医师的柴胡脱敏汤[8],方中荆芥可解表散风、透疹消疮;防风可祛风胜湿、止痛止痉;二者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之效;胡麻仁味甘性平,可润燥滑肠、滋补肝肾;知母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苍术散寒解表、祛风健脾;三者均擅于调治脏腑,改善先天禀赋不足之症;而牛蒡子为祛风解表要药,可疏散风热、消肿解毒;苦参清热燥湿;当归活血补血;诸药经由甘草调和,可共奏疏风解表、调和阴阳之功。现代药理[9]证明,防风富含升麻素苷等药理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而荆芥、牛蒡子及川木通等在抗菌、抗病毒、清除血清炎症因子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地氯雷他定用药的基础上联用疏风脱敏汤,能够做到标本兼治,提升治疗效果,加快过敏性皮炎相关症状的消失。
3.3 联用疏风脱敏汤对过敏性皮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4 周,观察组血清IL-18 水平高于对照组,EBV 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地氯雷他定与疏风脱敏汤联合用药还可用于调节过敏性皮炎患者的血清相关因子水平。IL-18 是反映过敏性皮炎程度的重要血清因子,随病情加重而水平逐步降低;而EBV 是一种淋巴滤泡病毒,主要影响人体体液免疫水平,可加重过敏性皮炎的症状程度[10]。二者治疗后水平的变化也反映出地氯雷他定联合疏风脱敏汤方案在治疗过敏性皮炎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地氯雷他定用药;同时这或许也是患者用药后症状更快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证实。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中西医联合用药方案的安全性也较有保障。
综上所述,地氯雷他定与疏风脱敏汤联合用于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并可加快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具有应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