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文化+行业” 特色的 “3+2+1” 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1-10-21张家宇
张家宇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110122)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对青年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历史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发〔2016〕31号)明确指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高校所推行的文化育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式。[1]
早在2005年,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开始探索思政课程体系综合改革;2006年,依托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2013年,依托学校教研课题《增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以开设中国近代史课程为切入点》,学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2014年,依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研究》,学校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逐渐完善形成以牢固树立 “四个自信” 为目标、与 “中华文明、近代历史、行业文化” 相融合、体现 “思政+文化+行业” 特色的 “3+2+1” 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了 “虚实结合、内外结合” 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创新了 “课程研讨化,活动实践化、考核多样化” 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了 “基于专业的教育教学一体化” 管理模式,并且在理论、实践、文化三个方面取得重要创新。
2 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2.1 构建 “3+2+1” 思政课程体系
为了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学校在严格落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概论》、 《基础》)和 《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和学校的交通行业特点,自主开发了《中华文明概论》、 《中国近代史简编》两门限选课程和《中国道路交通行业文化简史》一门选修课程。 《中华文明概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成为《基础》的完善, 《中国近代史简编》作为革命文化教育的载体成为《概论》的细化,同时《中华文明概论》与《中国近代史简编》相互补充。 《中国道路交通行业文化简史》贴近交通院校的行业特点,深入挖掘道路交通行业漫长发展历史中的文化现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文化教育基础上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图1 “3+2+1” 思政课程体系关系图
2.2 建设 “虚实结合、内外结合” 的教学资源
强化国家规划教材内容的完善和延展,开发特色化思政校本教材。融合和衔接《基础》教材,自主开发了《中华文明概论》教材,于2008年由沈阳出版社正式出版。补充和完善《概论》教材,自主开发了《中国近代史简编》讲义。填补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中有关行业文化教育内容的空白,自主开发了《中国道路交通行业文化简史》教材,于201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坚持虚实结合原则,配套开发了六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数字化素材库,自主设计并开发了中华文化历史长廊(网络版),全部资源在学校教学云平台运行,在当前抗击新冠病毒期间有效保证了 “停课不停学” 。坚持内外结合原则,依托国家和辽宁省 “双高” 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在校内升级改造了展现学校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校史馆,各系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系史馆和专业文化展馆;学校在校外建立 “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雷锋纪念馆、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交投集团等校外思政实践基地。 “虚实结合” 的课程资源和内外结合的实训资源有效支撑了思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
2.3 创新 “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考核多样化” 教学模式
基于 “3+2+1” 思政课程体系,创新了 “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考核多样化” 理念,实施思政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突出 “课程活动化” 。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以活动化形式呈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地调研、模拟历史事件、撰写文化案例、主题交流研讨等活动性学习,学生从参与者转变成主导者。其次,突出 “活动课程化” 。系统梳理与分析各种特色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个性化教育教学元素,自主开发了感恩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精神等16门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活动性课程。每一项活动都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精心的教学安排和严谨的考核评价,凸显了活动的课程属性。第三,突出 “考核多样化” 。在传统理论考核基础上,针对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特点,构建研究报告、实践总结、知识竞赛、情景表演、演讲比赛等多样化考核方式与方法,全面考核 “真懂、真信、真用” 目的达成度。[2]
2.4 实践 “基于专业的教育教学一体化” 管理模式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党委统领,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牵头,各教学系部具体实施的思政教育 “三全” 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在 “十二五” 规划中列入思政课程综合改革工程的建设任务,在 “十三五” 规划列入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工程的建设任务。学校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学校在全国率先创新性提出基于专业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改革,提出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德技并修、 “双线” 并重,建立思政教师、专业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专业教师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开展每个专业一门示范课的 “课程思政” 金课工程建设,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3 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创新
3.1 理论创新:全国高职教育首创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行业文化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 “大思政” 体系
《中华文明概论》课程,从历史、文化、道德、科技四个方面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基础》课程衔接; 《中国近代史简编》课程,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苦难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的艰苦卓绝,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与《概论》课程衔接,这两门课程与原有三门课程共同实现思政课程全覆盖。 《中国道路交通行业文化简史》课程,让学生热爱交通行业,汲取中国道路交通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积淀与价值内涵,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衔接,这门课程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共同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文化全覆盖。 “3+2+1” 思政课程体系拓宽了思政课程的育人途径,提升了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为全国高职院校 “大思政” 格局的建立提供了全新范式。
3.2 实践创新:全国首创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行业文化的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学生生源特点和专业属性,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急需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创新方法。 “3+2+1” 思政课程体系不是停留于设计层面的理念与思路,而是从 “3+1” 到 “3+2” 到 “3+2+1” 的逐渐完善与提升,在此过程中开发出的教学资源为全国首创。 《中华文明概论》教材与《基础》教材在内容上实现融合和衔接, 《中国近代史简编》讲义与《概论》教材在内容上实现补充和完善, 《中国道路交通行业文化简史》教材填补了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中有关行业文化教育内容的空白,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与思政教育的完善提供范例。
3.3 文化创新:全国首创道路交通行业文化教育新领域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 “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 的具体要求。道路交通文化历史教育在我国交通职业院校尚属空白,通过梳理文化发展脉络,探究蕴藏其中的规律,构建道路交通文化历史教育的结构框架与核心内容,形成 “纵向历史阶段分期、横向文化内容综述” 的结构框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视角观察文化现象,重点突出人物、事件、关系、影响等历史要素,阐述道路交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积淀与价值内涵。
4 结语
依托研究与实践,构建了 “中华文明、近代历史、行业文化” 深度融合的 “3+2+1” 思政课程体系,探索了通过建设三门特色课程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纵深开展文明教育、历史教育、行业文化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善了高职思政课程教育的体系,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为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改革贡献了一套可供借鉴和复制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