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方式与视疲劳相关性分析
2021-10-21欧莉
欧 莉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230000)
视疲劳(Asthenopia)又称眼疲劳,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人眼视物时超过其视觉功能所能承载的负荷,导致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部不适或伴有全身症状,以至于不能正常进行视觉相关活动的一组症候群[1]。视疲劳是一类以病人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病变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并非独立的眼病,又被称为眼疲劳综合征。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加深,视疲劳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突出。大学生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普遍会有眼胀、眼痛、流泪、眼干、眼异物感、重影等症状[2]。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使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大学生行为方式与视疲劳发生相关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在2021年2月~2021年5月期间向本校学生发放500份电子问卷,收集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无明显错误的问卷被认定为有效问卷。
1.2 调查问卷方法
本问卷以调查大学生行为方式与视疲劳相关为目的,综合临床眼科视疲劳专家意见,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等;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大学生是否有视疲劳症状,根据“2014年视疲劳专家共识”中视疲劳临床症状[3],凡具有以下临床症状的被认定为视疲劳:近距离工作或阅读不持久,出现暂时性的视物模糊或重影、眼胀、眼痛、眼干、眼烧灼感、异物感、流泪、眼眶疼痛、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严重者甚至有恶心、呕吐等,其中症状只局限在眼部的为轻度视疲劳,有全身症状的为重度视疲劳;第三部分,为调查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视疲劳发生的相关性,包括使用电子设备频率、时间,每周运动频率,近距离阅读距离,每周睡眠时间,做眼保健操频率,是否熬夜,饮食习惯,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的频率等。
1.3 分析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排除回收问卷中有明显错误的问卷,使用Excel表格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方法,若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本次共发放500份电子问卷,共回收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73分,有效回收率为96%。
2.2 人口统计学结果
473份有效试卷中,女生298份,男生175份,有视疲劳症状的学生有316人,视疲劳患病率为67%,其中女生视疲劳患病率为65%,男生视疲劳患病率为68%,男女生有视疲劳症状的概率都超过60%,说明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视疲劳症状比较普遍,但在性别上视疲劳大学生和非视疲劳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性别在视疲劳大学生与非视疲劳大学生中的差异
2.3 行为方式与视疲劳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发现(见表2),视疲劳大学生与非视疲劳大学生相比,每日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每周睡眠时间、每周运动次数、是否熬夜(晚11点后睡觉)、持续用眼强度、饮食习惯、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的频率、乘坐交通工具时看书的频率、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手机或书的频率等行为方式都有着显著差异(P<0.05)。在有视疲劳症状的大学生中对电子设备依赖更高,每天使用5个小时以上的占60%,而对比无视疲劳的学生仅有49%;调查还发现有视疲劳症状的大学生中,每周从不做眼保健操人数占76%,在没有视疲劳症状的学生中人数占62%;喜欢熬夜学生中有视疲劳症状的学生占70%,说明熬夜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有视疲劳症状;同时,有视疲劳症状的学生强光或弱光下看书或手机及乘坐交通工具时看书或手机的频率更高,持续用眼强度更高,超过60%的学生眼睛累了才会休息一下甚至累了也不休息。每日睡眠在八个小时以下的人数更多(53%),饮食不规律人数较多(35%),在睡觉前总是或喜欢躺在床上玩手机或看书人数高达83%;本研究还发现运动会影响视疲劳的发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保持一周1次以上的运动,但在不运动的学生中有视疲劳症状的学生占比更高(64%)。
表2 行为方式在视疲劳大学生与非视疲劳大学生中的差异性
3 讨论
3.1 大学生视疲劳发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人群中已经出现了对电子产品上瘾的现象[4]。特别对手机的上瘾,手机中的游戏、视频、有趣的软件等都是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有些学生甚至上课时也在用手机打游戏、看视频、看直播,无心学业。本研究中,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个小时的大学生达到57%,在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的同学中,有视疲劳症状者占71%,超过统计的大学生正常视疲劳概率(67%)。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导致学生社交心理的损害,有研究发现手机与失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相关[5]。郝志侠等[6]人研究发现对电子产品依赖、不同场景下使用电子产品与视疲劳的发生相关。手机的过度使用还与视频终端综合征(VDT综合征)相关,在人眼看手机显示器时本身发出的光或反射附近过强的光线均构成视野内局部的强照射,即眩光现象,可引起图像衰减,对比度降低,眼球难以聚焦及维持双眼视,出现暂时性的视力障碍和眼部不适。有研究发现,手机VTD作业是引起视疲劳的一个高危因素[7]。同时,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造成眨眼次数的降低,正常人眨眼次数为每分钟20次,Acosta等[8]人研究发现使用电子设备会导致眨眼频率减低42%。眨眼次数的降低会导致泪液分泌速度的减慢,泪膜蒸发而破裂,形觉功能受损,导致视疲劳发生[9]。
不良的阅读习惯也会加剧视疲劳的发生,本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喜欢晚上躺在床上看手机或看书、乘坐交通工具时看手机或看书,这些都会导致睫状肌长时间的固定在一个姿势,逐渐失去原有的舒缩能力,导致视疲劳的发生。同时,大学生的用眼习惯较差,仅有18%大学生会经常休息眼睛,而48%的大学生仅会在眼睛累了时才休息一下,对眼睛保护意识较差。69%大学生都有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的行为,在强光下光线过强、耀眼会引起眩光现象,也易发生视觉障碍。若光线过弱,分辨字体或目标困难,需要移近目标来增加调节力来补偿昏暗的光线,神经活动呈现迟缓,视觉敏锐度降低,引发视疲劳。
人体作为有机整体,各器官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视疲劳的发生与发展与个人体质及精神(心理)内在环境不平衡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视疲劳发生与睡眠不足、熬夜相关,而睡眠不足会引发焦虑、头疼、劳累甚至是神经衰弱,也会因全身劳累而引发视觉疲劳。同时,饮食习惯对视疲劳的发生也有影响,本研究发生,在有视疲劳大学生中有35%饮食不规律,而正常的学生中仅有22%饮食不规律,当下高校外卖点餐盛行,部分大学生往往不在饭点吃饭,何时饿了就点外卖,造成饮食不规律甚至不均衡。食物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对保护眼睛有保护作用,它们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同时可以延缓眼睛老化,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推测可能由于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缺乏眼部健康所需营养物质而加速了视疲劳的发生。
综上所述,视疲劳大学生与非视疲劳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有明显差异,推测不良的行为方式与视疲劳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不良的用眼习惯(特别是电子产品的不合理使用)、不良的行为方式都会引起视疲劳症状发生。
3.2 大学生视疲劳治疗对策
大学生视疲劳的治疗原则首先是要消除病因,改善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连续用眼时间不要过长,长时间注视显示屏幕后应注意休息,注意调整显示屏幕的背景光照及周围环境光线的亮度,多瞬目眨眼,以增加泪液分泌,缓解眼睛干。同时,增加户外运动可以放松身心的时候缓解视疲劳,有研究表明练习八段锦可以改善和控制视觉疲劳的发生和发展[10]。还有研究表明开展心理关怀比如言语开导等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眼睛疲劳,减轻视疲劳的症状[11]。建议大学生合理补充营养,注意饮食均衡,多食用胡萝卜、枸杞、决明子、鱼肝油等对眼睛有保护作用的食物。
总之,视疲劳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多发,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视疲劳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需要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多种积极的策略来帮助大学生预防视疲劳发生及缓解视疲劳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社会输出身体素质良好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