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先念的入党初心

2021-10-21余志强

世纪风采 2021年10期
关键词:黄安李先念革命

余志强

红安,原名黄安。这个位于鄂豫皖交界,总人口仅40万人的小县城为中国革命奉献了约14万烈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红安因此得名。红安的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出了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李先念是红安涌现出的革命者的杰出代表,是红安精神的体现者。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高桥区九龙冲李家大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青年时期就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黄麻起义严重受挫的革命逆境中,初心不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基层的农运干部一步一步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追溯历史,回顾李先念在革命岁月的入党初心,有助于今天的党员干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

一、国民革命期间,青年木匠李先念走上革命道路

黄安县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缺水,土地贫瘠。李先念祖辈几代,都是黄安的赤贫户。黄安当地歌谣“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吃的野菜饭,喝的苦根汤,麦黄望接谷,谷黄望插秧,一年四季忙,都为别人忙”是对黄安贫苦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李先念后来回忆说:“我小时候家里糠菜半年粮,就着干锅菜,用块布蘸点油,放在锅里搽一搽,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1921年,李先念的父母托人把12岁的李先念送到大地主吴立久家的杂货店当学徒,挑水、劈柴、烧饭、看孩子、喂牲口、搬货物,饱受地主欺凌。因为不堪在地主家受打骂,一年后李先念离开了杂货店。他先后跟着三姐夫袁传祖、表亲袁学福在黄安、麻城、黄陂等地走乡串户做木工,广泛接触社会,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开始受到黄麻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影响,朴素的阶级仇恨、阶级反抗意识越来越强烈。空闲时,李先念经常自编歌谣:“普天下本该人人平等,为什么他该富我受穷;人都是天地间父母养,为什么贫与贱人不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湖北的党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遵照中共一大决议,在武汉成立了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作为湖北地区党组织的临时领导机关。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成立后,以武汉中学等地为根据地,陆续发展了一批各地去武汉读书的学生入团入党,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动员他们利用回乡的机会,宣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思想,把革命的种子,撒向湖北各地。

李先念在红军时期的照片

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这一年,15岁的李先念被家人送到汉口球场街的陈福记寿器店(棺材店)当学徒谋生。李先念在武汉的社会接触面比农村更广。武汉工人罢工、学生游行,革命群众奋起抗争掀起反帝爱国的浪潮深深影响了他。对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反抗、阶级斗争,李先念有了自己的思考。李先念后来回忆说:“在汉口的这段生活,对后来参加革命后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理论,很有帮助。”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10月,北伐军攻进武昌,继而控制了整个湖北。在1926年秋以后,鄂豫皖边界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相继由秘密转为公开,建立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民党各级组织和各级政权体系。广大农村,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协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中共黄安党团特别支部领导下,黄安县秘密农民协会迅速发展。至年底,黄安建立了14个村的农民协会,农会会员达1500余人。

1926年,在国民革命形势高涨的时局中,目睹北伐军的革命风采和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拥戴的场景,17岁的小木匠李先念深受感染。随后,他离开汉口的寿器店,回家乡黄安参加了农民革命运动。回到黄安的李先念,同远房侄子李泽信和同村好友韩爽先等分头串联附近几个村的农友,成立了九龙冲乡农民协会,李先念当选为九龙冲乡农会执行委员。1926年底,经黄安革命骨干王积宽、王积余介绍,李先念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九龙冲乡一名青年农运骨干。抗战期间,李先念曾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党内的理论家张闻天提问李先念,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李先念说:“我是一个贫困的木匠出身,深受旧社会的痛苦,军阀、地主老财的压迫,所以后来参加了革命。”

革命初期很多新加入到革命队伍中的农民、手工业者,大都没有文化,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闹革命,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行为。比如:有人认为,革命就是要杀光烧光抢光,恨不得把所有地主家都大杀大烧;也有人分不清共产党和国民党,一律称之为“党老爷、党先生”,这就给国民党右派分子以破坏革命的可乘之机;还有人认为打倒了土豪地主,就该当官享福,有机会就狠捞一把;等等。为了讲清革命道理,提高群众觉悟,身为基层农运干部的李先念,尽管年纪小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有超乎常人的酷爱学习的一面。他开始大量学习革命理论、宣传革命思想。凡是能借到的马列主义小册子和革命刊物,如《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共产党》《资本论入门》《新青年》等,他都反复阅读,不懂的就向有学问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回黄安开展革命运动的黄安籍学生,都有一定的革命理论水平。李先念经常向他们请教什么是无产阶级、苏维埃运动,什么是剥削和被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什么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什么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等等。

1949年,李先念在武汉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李先念在参加革命之初,就在斗争实践中认识了这个真理。尽管只读了两年私塾,但是李先念的一生,在革命中学习革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军人出身的李先念掌管全国经济,又在管理中学习管理,在经济中学习经济。追求真理,勤奋好学,终身坚持,这是李先念在革命实践中从贫民的子弟一步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要原因。

二、国民革命陷入低潮后,李先念投身黄麻起义

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革命之初,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既没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性,也缺乏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入低潮。鄂东北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土豪劣绅会同反动军警大批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农民协会被勒令解散,农民自卫队的武器被收缴,农民被迫交租还捐,黄安、麻城一带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危急关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继南昌起义后,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1927年10月,考虑到黄安、麻城地区尚有一定武装力量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湖北省委决定改组黄安县委,成立黄麻特委,以黄安、麻城为中心,组织大规模武装起义,史称“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的时间定为1927年11月13日晚10时。起义中,李先念任黄安县高桥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当晚10时前,高桥区各乡的农民武装数千人陆续抵达距离县城十多里的集合地点——羊子山。一大片黑压压的革命群众手持大刀、长矛、土枪、扁担、锄头,雄赳赳气昂昂,聚集在一起,焦急地等待下达任务。10时整,李先念等高桥区革命领导人向群众做了简单的动员,号召大家坚决执行起义总指挥部的命令,与全县和麻城的兄弟武装互相配合,夺取黄安县城,向国民党反动派、土豪劣绅讨还血债。

有群众提出:“打了县城,还打不打桂花楼、大塘湾?”

李先念说:“桂花楼要打,大塘湾也要打,但他们的根子在县衙。县衙不推翻,土豪劣绅照样横行霸道。今天我们先挖根,再砍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接见李先念

又有人提出:“分不分谷?”

李先念斩钉截铁地说:“分,肯定分。”

李先念接着说:“武装夺取县城,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把千仇万恨集中在刀口枪尖上,奋勇冲杀,决不后退,人人争当英雄好汉,为亲人报仇,为父老兄弟争光!”

顿时,会场上欢声雷动,口号此起彼伏:“攻打县城、推翻县衙。”“杀尽土豪劣绅,为乡亲们报仇!”“革命万岁,共产党万岁!”

李先念一声令下:“出发!”

队伍浩浩荡荡,向黄安县城开进。与此同时,参加黄麻起义的各路大军计3万余人均按照预定计划直奔黄安县城。经过一夜的拼杀,黄安县城的反动政府被摧毁,黄安城首次落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手中。一轮红日跃然升起,无数红旗在黄安大街小巷飘舞,庆祝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黄麻起义的胜利创了大别山地区工农武装夺取政权和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先河,在湖北革命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李先念在黄麻起义的斗争中有勇有谋,经过血与火的锻炼,成为黄安县高桥区人尽皆知的革命骨干。

黄麻起义胜利后,立即组成黄安县农民政府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又相继改名第七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标志着大别山区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和正规工农革命武装的诞生。高桥区委的领导人和李先念等革命骨干,在起义武装夺取县城后,迅速率领队伍返回高桥,发动群众开展庆祝和示威活动,给当地反动势力以强有力的震慑,接着,组织力量向土豪劣绅与地方反动帮会发动反击,打垮了他们的反动统治。11月25日,李先念又亲率一部分农民武装,铲除了桂花楼、大塘湾的土豪劣绅,开仓放粮。在黄麻起义的影响和带动下,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的口号深入人心,得到了渴望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的积极拥护。黄麻地区的革命运动迎来了一个新高潮。

三、黄麻起义严重受挫的逆境中,李先念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麻起义的胜利给武汉等地的国民党反动派以极大的震动,他们当即策划军事反击,企图迅速扑灭黄麻起义地区燃起的革命烈火。从11月27日至12月5日,敌第三十五军独立旅和第十二军教导师,先后分别向黄安进击。因寡不敌众,驻守黄安县城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和守城革命群众浴血奋战,损失惨重,只有部分人突出重围,大部分牺牲。截止12月8日,黄安、麻城相继失守,黄麻起义严重受挫。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以弱势兵力进攻敌人屯集重兵的中心城市,这样的斗争策略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

敌人占领黄麻地区后,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报复革命群众。国民党军与反动地主武装相配合,在黄麻地区进行了血腥的“清乡剿共”。“清乡剿共”的主要手段是“四处决”:清查户口,凡发现某家有外出未归的非经商人员,即定为“共产党嫌疑分子”,全家处决;设“十家联保”,以自然村按户划分,每十户设一联保,凡发现某户有“共党分子”或“通共分子”,即将该联保所属各户全部处决;乡村戒严,设盘查所,凡发现聚众或无“清乡团”路证者,即予处决;严禁民众购置梆、锣、刀、矛等,违者处决。一时之间,黄麻地区尸横遍野,风云变色。仅黄安北乡就有数千革命群众被杀,麻城革命群众一次被屠杀者高达400余人。敌人杀害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多采取断裂四肢、剖腹挖心、砍头示众等残酷之极的手段,惨不忍睹,骇人听闻。李先念的入团介绍人王积宽、王积余,被叛徒告密,也遭杀害。

残酷的革命环境是一块试金石,血雨腥风考验着每一个人。有人牺牲,有人离开,更有人当了可耻的叛徒,但是真正的革命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李先念和他的战友们不灰心,不动摇,把仇恨埋在心底,发誓要为死难的烈士们报仇!黄安失守后,突围而出的部分领导人吴光浩、戴克敏等决定跳出敌人的封锁圈,将现有武装力量,一部分留在黄麻当地坚持斗争,一部分转移到邻近的黄陂木兰山一带打游击,积蓄力量,伺机打回黄安。县委临时负责人命令李先念继续留在黄安高桥区一带坚持战斗。李先念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坚定地回答:“请县委放心,有我们在,高桥区的斗争绝不会停,我们要以牙还牙,讨还血债!”在白色恐怖中,李先念与九龙冲的革命者韩爽先、李泽信、陈有元、詹献庭等人,在本乡分散隐蔽与敌人周旋,聚集力量,准备迎接新的斗争高潮。

1948年,李先念(左)与陈毅(中)、粟裕(右)在河南濮阳

1927年12月17日,年满18岁的李先念经韩爽先、李泽信介绍,在黄安九龙冲乡李家大屋一所破旧的茅草屋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一张红纸做的党旗,他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实行革命,努力工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严守秘密,牺牲个人,死不叛党。”李先念后来回忆说:“暴动失败后,有些人溜了,有些人叛变了。我这时加入了共产党,随后我们就把保长杀掉了。我同我的侄儿李泽信,还有韩爽先三人组成支部,受七里坪县委领导。民团要找我们,我们就逃到山上去。”李先念在黄麻起义严重受挫的革命逆境中宣誓入党,不仅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夙愿,更显示了他忠诚党的革命事业的大无畏气概和坚定意志。在他面前,不论有多么巨大的险风恶浪,多么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他都毫不在意,决心履行自己的入党誓言,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1952年2月,李先念在武汉江面轮船上

四、李先念坚持革命斗争,践行入党初心

黄安县与黄陂县隔着木兰山,李先念的木匠师傅袁学福家就住在黄陂县塔耳乡叶家田村。为了支援木兰山的游击斗争,黄安县委派遣李先念投奔袁学福,以木匠身份为掩护,在黄陂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同时继续与黄安县九龙冲的韩爽先、李泽信保持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李先念白天随袁师傅外出干木匠活,晚上和叶家田村的青少年们聚会,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原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袁学凯就是这些青少年中的一员。他至今还记得李先念讲话的大意:穷人为什么闹革命?因为世界上穷人多,老财少,穷人吃苦,老财享福。穷人累死累活,种出粮食,纺织布匹,都叫不劳而获的财主们拿走,这就是剥削。不打倒地主豪绅,穷人们就永远不能翻身,没有好日子过。李先念的宣传深入浅出,句句说到了穷人的心坎上。在李先念的宣传和影响下,1928年初,叶家田村第一批青年加入共青团,组成黄陂县第一个团支部,李先念任团支部书记。此后,青年团的发展工作又扩大到木兰山周边,形成了一支配合地方党组织战斗的生力军。

李先念的木匠师傅袁学福得知他在干革命后,不仅没有责备他,还答应为他保密,嘱咐他千万要小心谨慎。李先念也经常向他讲一些革命的形势和道理,师徒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关系。

有一天,木匠师傅袁学福问李先念:“全伢子,你说的革命能成功吗?”

李先念充满信心地回答:“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只要我们穷苦人跟着共产党走,团结奋斗,不怕流血牺牲,革命一定成功!”

在李先念的影响下,袁学福不久加入了共青团,他的一些子侄先后也加入了共青团和红军,全家支持革命。全国解放后,他曾去武汉看望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兼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语重心长地叮嘱李先念:“你当了大官,可别忘本啊!”

1928年2月,黄安县高桥区九龙冲乡游击队成立,李先念任队长,重回九龙冲打游击。为了打击地主恶霸的嚣张气焰,李先念率几名游击队员突袭了高桥区一个大劣绅陈芝斌,历数罪状,就地正法,并在村里张贴布告,以儆效尤。陈芝斌是当地臭名昭著的恶霸,鱼肉乡里,给国民党通风报信,作恶多端。李先念铲除恶霸陈芝斌的这一义举,迅速传遍高桥区,黄安群众深受鼓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回忆说:“陈芝斌是我的远房叔叔,给国民党反动派干事的,一见到妈妈和我讨饭,就骂我们,说是给陈家丢脸。一个雪天,听说他被李先念他们游击队杀掉了,老百姓真从心里高兴。”李先念等人铲除恶霸陈芝斌后名声大振,成为敌人在高桥区的主要搜捕对象。为了保全队伍消灭敌人,李先念率领游击队以红马寨为中心,白天隐蔽,夜间出动,敌来我藏,敌退我进,依靠群众,不断铲除地方反动分子,为民除害。1928年3月,黄安县高桥区九龙冲乡党支部重建,李先念担任乡党支部书记。

在此期间,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转移到了河南省光山县南部,开辟了柴山堡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柴山堡根据地位于鄂、豫两省交界,河南的敌人进攻,革命军就退守湖北;湖北的敌人进攻,革命军就转移到河南,开始了运动战。1928年底,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整合柴山堡根据地周边的游击队,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徐向前受中共中央军委派遣负责三十一师的军事指挥,任副师长。徐向前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有很高的军事素养和政治素养,治军练兵非常严格。经过严格训练和整顿,红三十一师与以往农村游击队的散漫情形大不相同,成为柴山堡根据地一支颇有战斗力的主力部队。

李先念率领的黄安县高桥区九龙冲游击队编入了红三十一师第五大队,李先念先后任副班长、代理班长。既是共产党员又是代理班长的李先念,严格要求自己当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很快适应了正规部队的要求。他尤其善于团结同志,能耐心细致地做同志们的思想工作,从不以粗暴方式对待战士,赢得了同志们的广泛好评。红三十一师在徐向前指挥下,连续粉碎了鄂、豫两地军阀进犯柴山堡根据地的3次大规模“会剿”。李先念通过参加一系列战斗,增长了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克敌制胜的本领。他的军事才能、领导才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李先念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驰骋疆场,在枪林弹雨中逐步成长为红三十一师一名年青的基层红军指挥员。

李先念故居——李家大屋

猜你喜欢

黄安李先念革命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起底黄安:一个是非不断的台湾艺人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李先念:贪污腐化是侮辱自己的人格
图说李先念
1949年后的李先念
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