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1-10-20官锋
官锋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康熙字典到窦叔蒙,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潮汐的认识,从万安桥到郑成功登陆台湾,介绍我国古代对潮汐的运用,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潮汐;窦叔蒙;万安桥;民族自豪感;地理实践力
一、课标及教材解读
《潮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水的运动》里的三种运动形式之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过程可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一、潮汐运动的特点,二、潮汐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欣赏能力。经过近两个月的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地图及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通过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海水运动的知识储备。对于课件中的视频资料《诺曼底登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内容学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教学活动的进行降低了难度。
三、教学片段
(一)潮汐的成因与规律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运动规律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
2.多媒体展示潮汐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潮汐的直观感受。
3.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媒体补充资料:我国古人对于潮汐的认识
康熙字典记载:
《初学记》水朝夕而至曰潮。
《皇极经世》海潮者,地之喘息也。随月消长,早曰潮,晚曰汐。
《东海渔翁海潮论》地浮与大海随气出入上下。地下,则沧海之水入于江,
谓之潮。地上,则江湖之水归之沧海,谓之汐。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观察到了月球与潮汐之间的关系。东汉王充《论衡》曰: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明确指出潮汐随月相的变化而变化,但他并没有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直到唐代窦叔蒙,对潮汐的研究才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窦叔蒙,浙东人士,生活于唐代中叶,是我国潮汐学理论的先驱,他编著的《海涛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潮汐学专著。浙东地区濒临东海,著名的钱塘江潮便发生在这里,窦叔蒙对潮汐现象应该非常熟悉。书中,窦叔蒙进一步强调,潮汐与月球运动密切相关,一天之内有两个潮汐循环,一个朔望月中,分别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一年之内,也存在两个大小潮时期。窦叔蒙还精确计算出一天中两次潮汐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14秒,与现代测量值非常接近。
窦叔蒙虽然强调潮汐与月球的关系,但他并没有认识到潮汐形成的真正原因。窦叔蒙生活的时代,能够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到潮汐与月球运动的关系,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二)潮汐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视频播放《诺曼底登陆》片段,学生分组探究:登陆时间选择在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的原因。
2.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情景教学:图片及文字介绍福建泉州东门外的万安石梁桥:1053 年
(北宋皇佑五年)开始动工,历6年8个月竣工。原长1200米,阔5米许,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船形桥墩31座。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潮汐建造的桥梁。如果你是当时的桥梁设计师,你会怎样利用潮汐将重达数十吨的石梁从船上架设到桥墩上?
首先将石梁搬运到船上。涨潮时,将船划至桥墩之间。因为涨潮时水位较高,石梁位于桥墩之上。这时,调整并固定船的位置,使船上的石梁正对桥墩。当潮水下落时,水位降低,石梁便逐渐下降,最终落到桥墩指定的位置上。古人就这样巧妙利用了潮汐时的水位差,完成了一件看似无法完成的工作。
(2)案例教学:l661年郑成功率舰队登陆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就是利用大潮高潮闯过平时难于通行的水道,出敌不意,一举登陆成功的。
四、教学片段分析
本课的教学笔者围绕着重难点展开,并有机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片断(一)本人在课堂上呈现了两个材料:1.康熙字典对于潮汐的记载;2.从王充到窦叔蒙,中国古人对月球影响潮汐的认识过程;对于片断(二)本人在课堂上创设了学生当万安桥设计师的情景,呈现郑成功登陆台湾的案例。这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材料,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研究、利用潮汐的伟大成就和劳动成果,彰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潮汐研究成果,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内化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行动的能力;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深入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用好地理的信心并创造性地转化为地理实践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潮汐,身在内地的学生没有对潮汐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本节对于潮汐的教学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但无论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全学科联动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覃燕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中国古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组《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科学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