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点滴谈
2021-10-20沈杏英
沈杏英
摘要: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多途径多方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最终达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能力、数学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小学基础教育领域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学习能力。由于思维能力基于其它能力之上,加之数学学习与培养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己学习,不断完善与掌握综合分析与比较判断、准确处理各类数学问题的本领,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却出现了种种与之不相适应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老师只注重数学知识传授,忽视了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忽视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运用习惯。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无法灵活掌握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其次,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注重题海战术与考试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导致大部分学生不爱动脑,不善于逻辑思维; 其三,教学课程设计没有突出学生主体,教师缺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思维能力进行学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更难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人才观告诉我们,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是国家人才质量战略的需要,每位数学老师理应承担这一伟大的历史责任。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需要老师们持之以恒的坚韧与毅力,更需要他们智慧的教学方式与育人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此抛砖引玉,以期获得更多的启迪与收获。
一、借助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大门
生活處处有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活数学问题的探究与解答。基于这一特征,老师理应以解决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契机,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中。例如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星期天,小华带了100元钱跟随妈妈去超市买零食,这些钱刚好够买10袋薯片和10袋棒棒糖。如果只买5袋薯片,剩下的钱还能够买20袋棒棒糖,问薯片和棒棒糖的单价是多少?薯片和棒棒糖是孩子们的最爱,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有双休日跟随父母买零食的经历,孩子们对这一习题自然抱有急于解答的愿望。由于本次课题把数学结果求证变成了数学过程探究,学生解题时尝到了逻辑推理与思考演算的乐趣,其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创新式巩固与发展,教学成效立竿见影。
二、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衔接中寻找学生数学思维拓展新途径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就课堂教学而言,我常常以复习提问的形式设计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温故"中,逐渐牵引出新知识的内容与意义; 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与思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新课时,先让孩子们复习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诱导孩子们从55+45=100中推理出100-55=45、100-45=55,通过比较,孩子们很快看出了后面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是前一个算式的加数; 再经过观察分析,同学们终于总结出了求加数的公式: 即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以旧知识搭桥铺路成功嫁接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孩子们成功获得了崭新的知识概念,其数学思维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三、举一反三,打开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神秘面纱
教学中,我们时常运用一种充满变异的教学方法,即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的要点重新包装与转化,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例如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堆苹果甲乙两个小组的同学共分,每人能分到6个; 如果只分给甲组的同学,每人可分到10个。如果只分给乙组的同学,每人可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方法求出结果,当同学们完成习题解答后,我反问道:"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家住农村的媛媛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到了另外一种解法,我把原题变化为: 一块稻田,甲乙两人同时收割要6天完成,如果甲一人收割要10天完成,如果乙一人收割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1/6-1/10)=15,所以上题乙组学生能分到15个苹果",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锁定知识的核心,只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释放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林林总总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更融和的发展,本课例的教学过程就是最好见证。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观察,勤于思,多途径创新实践,一定能找到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稳步提升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