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侃琢瓷 莲尊香语
2021-10-20李自涌
李自涌
闻名于世的龙泉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在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口。其开创于西晋,距今传承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所产青瓷作品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在器物装饰艺术、风格方面均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堪称浙江青瓷文化成就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古代青瓷艺术的杰出代表。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龙泉的青瓷工匠们依然怀着和祖辈一样的敬畏之心,在努力锻造当代经典的过程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倾听着青瓷釉面开裂的美妙声音,90后青瓷匠人杨盛侃正是这样一位执著专注的年轻新秀。
或許是命运使然,让杨盛侃走上了青瓷创作这条道路。从第一次揉泥拉坯成型,时至今日已经是第十三个年头了,汗水与智慧浇铸着他每一款钟爱的器型,点点滴滴的进步见证了个人风貌的形成。“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古代作品和瓷片标本,我都会被深深地震撼,正是这些最好的老师,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在杨盛侃的工作室里,釉色精美、造型独特的完整瓷器和古瓷残片为数不少,都被他一一妥善保管了起来,或陈列于古色古香的展柜中,或插埋于黄色的瓷土当中,在灯光的投射下散发着悠悠古韵。只要有空,他就经常拿出各类古瓷标本轻轻擦拭,与个人的作品对比,从中寻找自己技艺上的不足,通过反复揣摩,让创作得到更大的提升。古瓷的造型和工艺、书海中的古诗词典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给了他灵感和创作冲动,这就是他自己常言的“以古人为师,以古物为师,以心为师”创作准则的实际体现。这些年,从临摹到创作,他师古不泥,将自我对美学的理解带入青瓷创作当中并渐入佳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强烈的传统气息,但又融入了个人的独特理解,这从他最近烧制成功的青瓷香炉作品《心清物远——行炉》即可窥见一斑。
杨盛侃的这件新作《心清物远——行炉》,整器施以豆青釉,器型硕大,装饰华丽。最上部分套插于下部的莲樽之中,炉口外翻,口沿之下采用上下各两道弦纹隔出一环形区间,区间内通体纹饰均仿自商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鸟头昂起,鸟身挺立,双翅上扬,尾羽折而下垂,末端呈叉状,凤鸟两两相对,栩栩如生,精致可人,近口沿三分之一以下采用浅浮雕技法雕刻五层交叉套叠莲瓣为饰。中间部分整体呈覆莲状,莲瓣由上至下层层叠叠,似裙罗曼妙。最下面的部分则以倒扣喇叭形雕刻覆莲纹的圆形器物为基座,其上接一环状的圆柱,圆柱上刻画蕉叶纹。整器装饰的莲瓣典雅端庄,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美,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
这件《心清物远》的创作灵感,当来源于五代至北宋龙泉窑的产品,当时青瓷香炉的款式,主要有刻花莲瓣炉和模仿青铜器样式的方形炉、鼎式炉等。我们都知道,晚唐至宋朝乃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不仅焚香同挂画、品茗、插花一起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四件雅事,香亦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除了油、盐、酱、醋、茶之外的一种日常消费品。此时为供市场消费之需,生产瓷质香炉已经成为南北各大窑口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宋代南方新兴的著名青瓷窑场——龙泉窑自然也不例外,窑工们顺应时代潮流制作了大量的青瓷香炉,至今仍为陶瓷收藏爱好者所青睐和追捧。
尽管年轻,但杨盛侃对青瓷的喜欢却是非常炽热的。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创作中,他将手艺人的体温和思想都传递给了本无生命的瓷土,于是,线条出走、游离,再相遇、结合,便有了器物的雏形。在笔者看来,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做出来的作品定会是充满灵气的,从杨盛侃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青瓷艺术原本应有的样子和魅力。因为,当创作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时,艺术审美比较的不再是基础的技艺,而是作品神韵的流转和内涵的表达。
青瓷艺术的创作是无尽的,扎根在这个行业需要兴趣和耐力的双重加持。在不少人还在茫然寻找方向时,杨盛侃早就已经决定好个人的发展方向,并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胆怯,有的只是踏踏实实地用努力和勤奋去一步步接近这个目标。《心清物远——行炉》精微的雕刻工艺可谓纷繁复杂,但一刀一划却需要匠心独具,这也见证了这位年轻艺术家一路走来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在笔者看来,杨盛侃的艺术道路走得坚定而无畏,有一种未来尽在手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