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与启示
2021-10-20惠艳
【摘要】 全民阅读纵深发展阶段,创新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因、政策保障、构建模式等内容,并结合广东佛山的邻里图书馆项目实践和经验启示,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创新建设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基层、惠及大众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邻里图书馆
【作者单位】惠艳,河南省图书馆。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数字化时代农家书屋发展研究”(SKL—2020—759)。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22
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国内外,无论是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还是古希腊哲学繁荣时代,抑或是古印度沙门思潮兴起时代,都离不开地方阅读活动的繁荣兴盛[1]。新世纪以来,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1年全民阅读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随后又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连续八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总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文化战略,而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代表性机构,理应建设与完善阅读服务体系,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阅读需求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重要素的驱动下,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领域积极创新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如广东佛山的邻里图书馆项目,自2018年实施以来,已建成1285家邻里图书馆,并在2020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营销比赛中从29个国家的百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文章以邻里图书馆为切入点,对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创新探索提供有益启示,推动全民阅读事业纵深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概述
1.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随着全民阅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成为学界业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关注度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倒逼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和方向,而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供给者,自然要建立与人民需求高度匹配的阅读服务体系。此外,目前公共图书馆日益面临场地空间有限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此外,目前公共图书馆日益面临场地空间有限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人民群众多元、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藏书空间和活动量的增加,出现了阅览空间、活动场地有限和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阅读服务体系的一大主要原因。
2.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政策保障
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关系到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力,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2005年,黨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后《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2010)、《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8)等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为公共图书馆创新构建阅读服务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以上政策法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创造性提出的一些可行建议,如“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自主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等,为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3.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
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整体呈现多元态势,形成了多样化的模式,主要有总分馆制模式、区域性服务网络模式、基层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模式以及流动图书馆模式。总分馆制模式又可分为松散型(上海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模式、杭州“中心馆—总分馆”模式)、集约型(“苏州模式”、“嘉兴模式”、东莞“图书馆集群”模式)、统一型(深圳“图书馆之城”模式)等。区域性服务网络模式主要分为联盟式、协作式、托管式和主导式四种。基层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始于2013年左右,包括区县级图书馆、镇(街)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以及农家书屋等。流动图书馆模式如广东流动图书馆,通过垂直化运作、契约化管理、流动化资源配置等形成发展特色,在业界独树一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和新阅读风尚逐渐形成,一些新的阅读服务模式陆续出现,如广东佛山的邻里图书馆项目、浙江宁波的“天一约书”服务模式、河南省图书馆的“智能采访”业务模式等,都是后疫情时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长效发展的新典范。
二、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1.地方政策引领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工作,鼓励地方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阅读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元、全面高效的阅读服务。以广东佛山为例,自邻里图书馆项目创建以来,佛山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的实施管理,2020年将其纳入佛山市改革项目,并作为《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重点项目。此外,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针对邻里图书馆项目专门出台了《佛山市“千家万户”阅暖工程——邻里图书馆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作方案》,提出建立“一五八”(一个中心、五区联动、八大小组)运营管理机制,即联合佛山市图书馆统筹成立邻里图书馆管理中心,通过五区联合运营,创建“统筹组”“招募组”“流通组”“管理组”“宣传组”等八个工作小组,全面推进邻里图书馆项目落地实施,加速地方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2]。
2.打造新型服务模式
除了地方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地方公共图书馆也要积极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借助自身资源优势,构建全新的阅读服务体系,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阅读需求。广东佛山的邻里图书馆是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的阅读服务创新项目。该项目依托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内容资源,以家庭为单位,推进全民阅读事业向基层、一线下沉,因而社会反响强烈。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佛山市已建成邻里图书馆共1285家,形成了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共有成员馆379家[3]。这种“公共图书馆+家庭单位”的阅读服务新模式以家文化为主题,以邻里关系为纽带,构建与时代发展一致、大众阅读需求相符的面向基层、惠及群众、兼顾重点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因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如在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当地企业家李群星借鉴佛山的经验创建了一家名为“群星”的邻里图书馆,这也是首个设在佛山市外的邻里图书馆,为山区群众尤其是少儿读者提供了丰富且多元的阅读服务。为了进一步强化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效力,佛山市图书馆在邻里图书馆构建过程中还开展了以“社会力量推进全民阅读——佛山市邻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并将实践经验转变为制度成果,为该项目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强势保障。
3.强化数字技术支撑
随着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源动力的智能阅读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技术驱动从以往的辅助创新表达转变为当下的全面嵌入融合,从而给予大众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和新服务。为了确保邻里图书馆各项功能服务目标均能实现,该项目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嘗试:首先,自主研发了以“图书转借功能”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将每一个邻里图书馆都转变为一个微型公共图书馆;其次,为了进一步增强图书借阅功能,佛山市图书馆联合打造了“网上办证”服务、“知书达理”图书预借服务、“知新阅易”新书借阅服务等创新阅读服务模块;最后,为推进邻里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佛山市图书馆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研发了邻里图书馆智慧运营服务系统,构建了“区块链+家藏图书”共享平台——“易本书”,并借助微信上线“邻里图书馆”小程序,将民间的家藏阅读资源整合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实现统一的智慧化管理和协同式服务。
4.培育全民阅读品牌
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建立健全阅读服务体系时,应重视品牌化发展,以有影响力、有价值的全民阅读活动吸引人民群众,促进“书香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以邻里图书馆项目为例,佛山市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和服务上全力支持该项目,打造了系列品牌阅读活动,如面向邻里图书馆家庭提供馆藏定制服务并开展“你选书,我买单”现场选书大会及系列专题阅读推广活动,举办“邻里图书馆嘉年华”“家庭阅读季”“‘邻距离微电台”“阅文化创意活动”四大品牌活动;扶持10个邻里图书馆民间阅读品牌活动,包括永无岛邻里图书馆的“云朵姐姐故事会”、小橘灯下邻里图书馆的“童读书绘”、好友营邻里图书馆的“快乐的海洋环游”等。据不完全统计,佛山邻里图书馆自发策划、组织、开展了1500多场全民阅读活动,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地方文化特色、主题特色的品牌活动,累计有11.7万册次图书被转借给读者,为人民群众就近、便捷参与全民阅读提供了极大助力。
三、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
1.树立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基层”思维
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而言,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激活资源配置、扩大服务范畴、提升服务能力,加速地方群众普遍、均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权利。如邻里图书馆项目,其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各类型、各行政级别图书馆的单体组合,也不仅是政府机关单位和民间力量的有效整合,还通过明确的层级划分,以及行政区域和其他系统组织的融合共建,形成全面、高效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且丰富的阅读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邻里图书馆还是其他新型阅读服务项目,其核心目的都是通过不同手段和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向基层、一线下沉,从而直接作用于社区基层、家庭和个人,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目标。总之,以邻里图书馆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这种“公共图书馆+家庭”的阅读服务新模式标志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下沉发展,凸显了“基层”服务思维,这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现实体现。
2.推动多元社会力量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
就邻里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引和培育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邻里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了多元社会主体,如企业、媒体等,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成员公共阅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邻里图书馆的新主体,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运营;要通过办馆主体的多元化,打造更多服务网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精准度。二是融合民间资源,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基层,服务于民。邻里图书馆以非政府空间建设为目标,让基层图书馆直接进入社区和人民群众中间,将更多家庭住宅变成文化服务空间,以私人藏书资源的活力释放满足大众的多元阅读需求。如在邻里图书馆的建设原则和申报条件中,“具有一定的藏书基础,愿意分享所藏图书”是一项重要标准,这也为其他地方公共图书馆构建阅读服务体系提供了经验启示。
3.激发技术赋能作用,加速阅读服务形态创新
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AR / VR等新兴技术作用下,人类社会阅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新的科技手段重塑了人们的生活和阅读习惯,而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也随之转型升级,迈入了智能阅读的新阶段[4]。如邻里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打造了一体化智慧阅读服务平台——易本书,这不仅意味着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是全民阅读纵深推进、多元创新的重要力量,也表明在场景化阅读时代,面向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依托用户画像数据库,以智能算法系统为支撑,提供具有一定自主感知、学习、分析、决策能力的阅读服务,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发展的关键所在。未来,随着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朝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凭借新技术、新模式打造新知识、新阅读场景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技术尽管是公共图书馆创新构建阅读服务体系的主要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如何以技术创新表达内容,权衡“人—技”关系,才是公共图书馆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智能阅读时代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向一线、基层推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
|参考文献|
[1]付勃达. “出版力”与“阅读力”:聂震宁的全民阅读观概述[J]. 出版广角,2021(5):29-32.
[2]屈义华,黄佩芳. 佛山市邻里图书馆项目:缘起、路径与成效[J]. 图书馆论坛,2020(4):5-9.
[3]谭志红. 邻里图书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N]. 中国文化报,2021-8-20.
[4]方卿,王欣月,王嘉昀. 智能阅读:新时代阅读的新趋势[J]. 科技与出版,202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