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1-10-20韩晗

出版广角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书屋遗产工业

【摘 要】 乡村文化振兴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共文化空间缺乏,而公共阅读空间构建是重要方案。目前,农村工业遗产体量庞大且被开发利用程度低,本研究认为,农村工业遗产可以在路径上改造为兼具公益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公共阅读空间,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并且在文化、经济与社会等层面均具备现实价值。

【关  键  词】乡村振兴;公共阅读空间;农村工业遗产;

【作者单位】韩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06

乡村文化振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事关文化强国战略的落实。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遍布大量的农村工业遗产,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废弃或半废弃建筑群。当中不少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兴修水利、发展社办工厂和“三机一泵”(即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这四大农业机械)的历史遗迹,更多的则是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这些农村工业遗产有不少较为牢固,使用强度符合改造再利用标准,产权关系也相对较为简单,若加以适当改造利用,则有助于实现“文化兴则乡村兴”的美好愿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文化振兴是国家文化建设之兴,而文化空间又是工业遗产重要的转型路径。因此本研究认为,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村工业遗产的关系不容忽视,当中一个构建路径就是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原因如下:一是多年来持之以恒、遍布全国的农家书屋建设为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与群众基础,农村工业遗产在当中应有较大的利用空间;二是目前国内不少实体书店已经在乡村落地生根,当中不少是农村工业遗产改造而来,有较好的先例可循。

就本文涉及的相关研究而言,李慧教授关于农村工业遗产的探索有开拓性价值。她在国内首次提出“农村工业遗产”这一定义,这也是本研究的基础性概念。此外,不少学者也从宏观视角关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沿革与命运:陈波指出,公共文化空间弱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这一事实;马永强则提出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路璐等认为,乡村文化空间亟须现代化转型。相关学者的研究证明了我国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确实存在严重不足,但如何从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入手来解决相关问题,目前尚无系统研究。

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湖北、湖南、广东、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的实际调研情况,以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业遗产的改造路径与利用价值为切入点,从公共阅读空间构建视角来探讨未来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机遇与向度,并力图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遗产的现状及其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机遇如何?二是农村工业遗产向乡村公共阅读空间转型的改造路径为何?三是转型之后其实现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农村工业遗产的现状及其发展机遇

农村工业遗产又称乡村工业遗产,是相对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一种工业遗产类型,指位于农村地域的工业文化遗存,呈现地理分布不均、行业类型齐全等特征,具有社会、历史、科技等多元价值,以及更新利用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工业遗产这一概念因近年来才被提出,受关注程度不高,再加上目前乡村振兴工作刚刚开始,因此其保护利用尚未被提上日程,只有少数农村工业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利用,而这恰恰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1.我国农村工业遗产的现状

我国工业遗产改造更新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早,但均为城市工业遗产,农村工业遗产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如下:一是农村工业遗产分布较散,多处于田间地头或村镇当中,地理位置偏远,开发多有不便,未能形成集聚效应,再利用难度大;二是农村工业遗产总体上建筑风格单一,缺乏较强的审美价值,与建筑风格多樣的城市工业遗产形成鲜明反差,难以改造为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空间;三是不少农村工业遗产缺乏历史价值,不能与“汉冶萍”旧址、“798”创意园区等知名城市工业遗产相提并论,在文旅开发中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我国农村工业遗产体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可利用的农村工业遗产建筑总量不少于400万(间/栋),总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当中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具有改造更新再利用的价值。

因此,农村工业遗产完全有条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开发的空间资源,但始终处于被闲置的状态。笔者调研发现,目前湖北省有近300处农村工业遗产点,当中过半属于闲置或半闲置的建筑,因为乡村并不存在拆迁还建等土地更新问题,因而许多建筑长期闲置。这些建筑先前曾作为企业厂房、仓库使用,当中不少还能继续利用。如黄冈市团风县贾庙乡漆家河村有一处超过1000平方米的乡镇企业仓库,闲置已近十年,屋内杂草丛生,院外垃圾遍地,完全具备加以修缮与开发利用的条件,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忽视的空间资源。

由于农村工业遗产多半处于“无主”状态,有的属于村委会产权共有,相对于城市空间而言,更新利用难度及风险要低。调研显示,大量农村工业遗产都是先前村委会兴办的乡镇企业,不少前身为社办工厂,其产权一直是村民共有;有的乡镇企业是外商或侨商早年投资的产物,如今早已人去楼空、破产倒闭。村委会负责人和广大村民对这些遗留建筑物并不感兴趣,这与城市“拆迁难”形成鲜明对比。

2.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业遗产的机遇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可将大量闲置的农村工业遗产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以纾解公共文化空间紧缺之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空间与场景的转型,使农村工业遗产成为刺激先进乡村文化需求的引擎。一方面,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带动乡村居民自发地关注、接受先进文化,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成“后扶贫”时代乡村“扶智”的主阵地。另一方面,在信息泛滥、价值观多元的全球化时代,乡村普遍缺乏实体的知识获取渠道、生活方式平台与情感交流空间。目前,大量乡村实体公共空间由棋牌室或一些用于聚会的露天空场地所组成,文化含量总体较低,加上许多村镇“空心化”现象严重,居民多为留守儿童或老人,大量乡村居民处于信仰虚无、文化贫乏的状态。如何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空间与场景的转型力推农村工业遗产改造更新服务于先进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是今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议题。

(2)农村工业遗产目前暂未被大多数地区纳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范围,这为农村工业遗产未来改造利用提供了巨大空间。与城市工业遗产普遍被改造为文创园或新兴街区的差异在于,农村工业遗产多处于乡村治理的盲区中,这既与目前乡村治理的既定观念有关,也与乡村振兴刚起步这一现实背景息息相关。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地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尚处于起步期阶段,部分发达省份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县域地区开始将乡村文化振兴纳入地方文化“十四五”规划当中,筹划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但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县域地区并未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提出具体的目标。其中一个现实原因在于,尽管目前乡村文化公共空间严重短缺,但与此同时,先进文化在乡村的需求也未被积极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了供给与需求“双真空”的局面。这既是乡村文化振兴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农村工业遗产未来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农村工业遗产转向公共阅读空间的改造路径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以良法善治推进乡村治理,而文化治理则是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建构乡村文化空间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就目前现状而言,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相对难度与阻力最小,可接受度与可操作性最大,其改造路径主要体现在构建公益阅读空间与商业阅读空间两个方向上。

1.公益阅读空间

公益阅读空间指的是不具有盈利属性的公共阅读空间,这些空间多由地方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所主导或企业捐赠,主要有如下两个具体的改造路径。

(1)农家书屋。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家书屋累计有58.7万家,从体量上看,农家书屋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但目前农家书屋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不少农家书屋缺乏独立的实体空间,大多建设在村委会或农户家,管理员由“两委”成员或热心村民兼任;二是农家书屋并不缺书,而是缺乏阅读氛围,以及给村民造成额外的人力负担。

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目前农家书屋的局限所导致的。调研发现,安徽省某镇下辖三个村的农家书屋都设在农户家,但由于农户主要劳力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外务工,造成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反而给留守老人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既不愿意去别人家里读书,设立书屋的农户也不愿意让自己家里人来人往。该镇一位受访者表示,自己家中囤积了大量图书,但从未被借阅过,看护这些图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也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生活负担。

类似的情况还有附设于村公所或村委会的村民文化中心、文化站等,不少空间也被借用为农家书屋。调研发现,部分建在村委会及其附设文化机构的农家书屋多与村委会会议室等空间交杂,总体上缺乏必要的阅读氛围。农户很少前来借阅,许多书仍然崭新如初。

本研究认为,农村工业遗产改造更新是通过构建新的阅读空间来提升农家书屋质量的重要路径。首先,农村工业遗产可以提供较为开阔的公共阅读空间,不像借用私人空间或其他工作空间一样存在空间利用冲突,把读书变成一件“麻烦事”;其次,可以通过扫码入屋、人脸识别借阅等在城市公共图书馆中普及的智能管理技术,实现对农家书屋的智能化管理。

(2)由企业、社团等组织基于非营利目的建设的公益图书馆。目前,公益图书馆建设在乡村中渐成主流,如华润集团的“百图计划”、昆明橄榄公社基金会的“乡村图书馆公益计划”、陕西省纯山教育基金会的“纯山乡村图书馆计划”,等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乡村所捐赠的公益图书馆约为2000家,今后这个数字还将大幅增加。然而,目前捐赠的公益图书馆一般采取依靠土地流转在原址新建的方式,成本大且手续复杂。

笔者曾对深圳的一家基金会进行跟踪调研,该基金会自2014年起计划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捐建50个乡村公益图书馆,但由于空间建设成本巨大,致使項目推进缓慢。2019年至2021年,该基金会转变思路,通过租用和改造农村工业遗产建筑的方式,相继在四川、云南建设了多个公益图书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需要说明的是,公益图书馆建设虽然是社会公益服务行为,但如果以改造更新农村工业遗产为路径则需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不少工业遗产建筑年久失修,虽然框架还能够更新使用,但立面维护、内部改造成本较大,改造时一定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不能给乡村治理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二是部分工业遗产建筑以办公楼的形式存在,并不太适合改造为农家书屋等公益阅读空间;三是有相当多的工业遗产属于村委会共有不动产,之所以长期闲置不排除存在产权争议,其中一些可能属于司法抵押财产,如果要改造更新需征询专业律师或有关部门意见。

(3)商业阅读空间。商业阅读空间指的是具有盈利属性的公共阅读空间,如一些书店的乡村分店+民宿+餐饮业态的阅读空间等。调研结果显示,因为商业阅读空间具有盈利属性,且前期投资较为充裕,目前少数商业阅读空间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更新利用农村工业遗产来实现,当中主要形式就是乡村书店。

目前国内不少知名实体书店都在乡村设立分店,如浙江金华武义县的“拾云山房”、云南沙溪北龙村的“白族书局”等,其中不少书店都是通过改造更新老旧建筑之后的空间再利用成果。如“拾云山房”由一家畜牧场改造而来;“白族书局”则曾是一家粮厂的仓库,属于工业遗产改造更新。这类改造更新当然不只是简单的翻新,而是通过旧建筑与新元素的叠加构建出一个具有体验感的新场景,这也是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的重要特征。不少书店因此成为“网红打卡地”,不仅起到为乡村文旅发展引流的作用,同时也为乡村美化和文化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国内农村工业遗产数量众多,不少车间、仓库都可以改造为乡村书店,这不仅是对全民阅读工作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贡献,也是“美丽乡村”的具体实践。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少乡村书店都承载着民宿、餐饮、研学等多种功能,如浙江桐庐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原是一个占地232平方米、高7.2米的双层单体建筑,先前曾是社办工厂的仓库,改造之后成为既有书店职能,又提供餐饮、住宿服务的文化民宿;位于武汉东湖畔山后毕村的“东湖小白”文化交流中心,曾是一间污水处理厂,经改造更新后形成了“书吧+民宿+餐饮”的文化综合体,促进了山后毕村的文旅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先前有观点认为,这类乡村书店只是造就“城市眼中的乡村他者”,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似乎难以看到。但笔者调研发现,目前经营得当的乡村书店,已经引发了周边村民对先进文化的兴趣,部分村民成为乡村书店的服务员或周边业态经营者。一些乡村书店也扮演了乡村图书馆的角色,一些被废弃、闲置的工业遗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使用,这种和谐共生的路径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工业遗产转向公共阅读空间的现实价值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业遗产转向阅读空间的现实价值同样值得关注,这不仅是农村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也是农村工业遗产空间再造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文化价值

农村工业遗产转向公共阅读空间主要有两点文化价值。一是可以实现农村工业遗产的文化赋能,将乡村富余的空间改造为乡村文化中心。我国乡村自古就有祠堂、会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它与乡村建设共生共存,承载着知识交换、日常沟通与宗族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是乡村的文化中心。乡镇企业或社办工厂的仓库、车间与办公楼多半都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以通过工业遗产改造更新,构建公共阅读空间促进乡村文化中心的落地,从而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实现与城市工业遗产文旅保护性开发的同步,提升我国工业遗产改造的综合水平。农村工业遗产转向公共阅读空间,可以为未来城市工业遗产改造更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经济价值

从经济的角度看,农村工业遗产是重要的可再利用资源,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了对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大节约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成本——不但提升了乡村文化空间的总体发展水平,也降低了对耕地红线的威胁。二是以阅读空间建设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了农村居民的市民化进程,形成了美丽乡村与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合力,为知识技术交流、村民就业与文旅产业等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阵地,成为乡镇企业的功能延续。三是在碳中和、碳峰值的“两碳”视野下,农村工业遗产转向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拆迁与绿地破坏,提升了碳汇,也降低了社会发展成本,实现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这也是工业遗产改造更新的普遍意义。

3.社会价值

我国农村面积占國土面积的一大半,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乡村文化振兴事关我国文化发展大局。但长期以来,城市文化供给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乡村,这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因此,农村工业遗产转向公共阅读空间,一是可以通过大体量与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升乡村的治理综合水平。乡村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治理,这是对传统乡村治理中礼乐文化、宗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即通过道德、伦理层面的宣传教育来服务乡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二是通过文化中心建设刺激乡村先进文化需求,维护乡村文化安全。如前文所述,我国乡村正处于一个多元价值并行的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目前乡村先进文化需求普遍较低,文化空间特别是实体文化中心缺乏甚至缺位,导致乡村文化安全风险增加,而乡村文化中心的建设则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与解决上述问题。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工业遗产的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阅读空间构建作为一个可资参考的视角,其改造路径与现实价值值得重视。但这并不是农村工业遗产改造的唯一途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构建同样可以依靠乡村其他既有闲置建筑如办公楼、卫生院、学校甚至祠堂等进行改造重构。简而言之,本研究旨在依据目前的可行度提供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与方法,但实践仍需要依据现实环境进行充分论证与风险评估,因为乡村具体情况的复杂性远非一篇论文所能概括,必须依赖于政产学研界共同、持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慧. 中国农村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2] 丁少平,陶伦,罗金华. 乡村视角下乡镇企业型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诸暨市大唐弹簧厂改造设计项目为例[J]. 现代园艺,2019(15):157-159.

[3] LAK A, GHEITASI M, TIMOTHY D J. Urban 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 tourism: cultural polic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20(4):386-403.

[4] FOSTER G. Circular economy strategies for adaptive reuse of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0(152):104507.

猜你喜欢

书屋遗产工业
篽箖·上野书屋
遗产怎么分
梦幻书屋
工业人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