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构建探讨

2021-10-20彭柳田敏

出版广角 2021年18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受众

彭柳?田敏

【摘要】 农家书屋在解决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等问题,而高校图书馆具备的馆藏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学科专业优势,能有效弥补农家书屋在发展中的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农家书屋的受众需求,从信息化平台视角,将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和功能植入农家书屋的建设,打造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促研促学的良好生态。

【关  键  词】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

【作者单位】彭柳,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田敏,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高校图书馆融入数字农家书屋的平台搭建研究”(XSCG2021-017);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互联网+新经济平台发展研究”(川人社函[2017]436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21

农家书屋作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为村民提供了需要的图书报刊和数字产品,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自农家书屋工程启动至今,其在乡村文化供给、创作、传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解决了我国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承担了公共图书馆的流动服务功能。但是,农家书屋仍存在资源闲置、机制不活、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1]。打造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促研促学的良好生态,不仅可以解决农家书屋目前存在的问题,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也为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各馆之间以及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等共享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不仅是其在新时代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为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推动乡村振兴应尽的责任,也是其突破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对农家书屋受众及需求进行分析,基于高校图书馆具备的馆藏资源、专业技术、学科知识、人力资源等优势,提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一站式“借阅—交流—归还”体系平台的构建思路,以及“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框架的搭建路径,并从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视角探索高校图书馆融入农家书屋建设的可行性,以期为农家书屋的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一、农家书屋受众的需求分析

在农村地区开设的大多数农家书屋,在经营一段时间后读者会越来越少,最后发展为常年处于关闭的状态,究其原因是未能抓住受众的需求。比如,数字阅读的发展,导致书屋已有的科技创新、安全常识、健康生活、乡村文化、农闲娱乐、科普、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图书资源闲置;由于资金问题,书屋拥有的图书资源仅能满足在乡镇生活工作的农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的阅读需求,而不能满足返乡创业的青年、农业企业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群体的知识专业化需求。

不难发现,高校图书馆集馆藏资源、数字文献、学科知识、人才技术于一身,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资金、知识、资源、人才和科技等要素,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或由政府主导引入市场资本解决,其他要素都能由高校图书馆提供。因此,农家书屋可以与高校图书馆共享资源,搭建其与高校图书馆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智慧平台,解决资源闲置问题,优化纸质读本和数字内容供给,有效对接群众需求,盘活体制机制管理,提升书屋的使用效能。

二、高校图书馆融入农家书屋建设具备的基础条件

1.文献知识资源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质和数字馆藏资源,农家书屋所需要的农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學知识、经济学知识等文献资源都能由高校图书馆提供。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受众需求,有效利用自身资源,深入推进“百姓点单”服务模式,在保证高校师生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为书屋共享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提高书屋配备文献的针对性和广泛性。

2.人才技术支撑

高校聚集各个学科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培养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能填补农家书屋在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农业技术以及培训资源方面的空白。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施面向乡村青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为农家书屋培养针对性人才。

3.沟通交流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在校师生和农家书屋受众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及线下沟通场所。平台的搭建可使受众的沟通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受众能够利用平台开设直播课程、录播课程,或进行学科研讨等。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部分闲置的空间资源,开展面向书屋受众的文献展览、报告会、讲座、座谈会、音乐会等线下主题活动。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自身资源,可以进一步发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职能,并延伸图书馆服务。

4.文化遗产保存

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农家书屋作为保存载体,能及时有效、全面系统地保存与本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献,如道地药材相关文献、特色农副产品相关文献等,以及本地各类年鉴资料。农家书屋可与高校图书馆共享这些特殊文献资料,为高校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三、“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搭建思路

“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是通过整合实体文献资源和虚拟数字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而成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该平台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各项优势,围绕农家书屋受众“借阅—交流—归还”的行为需求,为受众提供一个便捷高效、可互动交流的“互联网+”知识服务智慧体系。

1.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1)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我国对图书馆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有学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2]。农家书屋是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开发人员可以采用校地共建的模式,搭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统一数字内容资源平台,整合地区各大高校图书馆甚至省级、市县区、基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线下文献资源书目,搭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使各农家书屋均可共享平台资源,推动农家书屋低成本、高效率发展。

(2) 平台服务,互联互通

农家书屋可以推动高校图书馆网站、中国农村传媒网、中国农家书屋网及其他文化服务平台与该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融合多领域、多主体、多体系、多功能的新型网络平台,即“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

(3) 数据挖掘,促学促研

“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应设置学习交流区,供读者之间交流。如从事养殖种植的农业工作者,对遇到的技术困难,可在相应板块提问,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答疑。平台用户越多,产生的数据也就越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获取和深入挖掘平台用户的数据,对高校进行学术研究,对高校图书馆优化自身文献配置,对农家书屋促进平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一站式“借阅—交流—归还”体系平台

资源共建共享后,农家书屋需要搭建一个一站式“借阅—交流—归还”体系平台,为受众提供便捷服务,具体见图1。

首先,平台应引入信用评价体系,符合条件的读者可在平台查询、预约、借阅文献。对纸质资源,读者可预约到附近的农家书屋阅览室直接阅读。农家书屋可利用该平台共享市内或省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甚至省级、市级公共图书馆的纸质资源书目和馆藏详情,实现馆际互借,读者可在平台上预约图书,再由图书馆对图书进行配送,以便读者在家中查阅学习。对数字资源,读者可通过该平台直接下载查阅。其次,读者可参与平台的线上交流活动和由平台组织的线下活动。线下活动的开展地点可以是农家书屋,也可以是高校寒暑假期间闲置的空间场所;参与者可以是高校师生和农家书屋各类受众;交流内容涵盖各个相关领域;交流方式包括讲座、沙龙、论坛、座谈等。对高校而言,开展此类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再次,纸本文献借阅完毕,读者可以直接归还至最近的农家书屋,也可以通过平台预约归还,由专人上门取件配送至原书库。借阅完毕后,读者可以使用评价体系,对文献内容发表看法,亦可对平台相关服务提意见和建议,以便完善平台服务。最后,读者查询、预约、借阅、交流、归还等所有行为数据均保存在平台上,相关研究者可以对数据进行抓取、清洗、加工等,然后上传至大数据中心进一步生成有用的数据。这些用户数据可以对接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台的服务。

平台受众中的部分农民受限于文化程度,不能流畅地运用互联网,因此平台的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懂。平台设计者可以在平台引入语音系统,降低平台的使用门槛,便于农民和视力较差的老年人享受平台的服务。

3.平台搭建模块

整合“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共建共享平台和一站式“借阅—交流—归还”体系平台,可搭建“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能打破各高校图书馆的地域壁垒,创新参与模式,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真正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1)借阅模块

借阅模块为读者提供借阅归还的服务,细化为借阅查询、预约、归还、数字阅读和3D数字展馆。平台链接各大数据库网站和地区高校图书馆网站,读者在查询书籍和文献时可以通过平台搜索各大高校图书馆馆藏,也可以在数据库中直接查阅。3D数字展馆整合各高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馆藏资源,线上VR漫游展馆则让读者实現线上逛展馆,读者可利用手机或电脑获取目标书籍的封面封底和简介等信息,随时随地在线阅览和借阅书籍。

(2)导读模块

该模块根据实际情况为读者提供导读和推荐服务,包含通知公告、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本土特色、数据资源等板块。由于农家书屋的受众大多与农业领域相关,故通知公告板块除平台相关消息公告外,需重点发布与农业相关的资讯,时事政治板块也应重点发布与农业相关的政策文件及解读,如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发布及解读等信息。社会热点板块则囊括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和知识普及,如气象灾害情况、疫情防控信息等。我国乡村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土特色板块则围绕乡村特色农产品、道地药材、特色文化、古籍资源等内容,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和传承等工作。数据资源板块则对平台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抓取、加工,形成和共享相关研究报告,同时对接科技大数据资源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为读者推荐合适的文章、音视频和书单。

(3)交流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平台受众提供交流的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的阅读活动,提高书屋的使用效能。如文献交流区,可供借阅同一本或同一类型文献资料的读者进行交流,拓展资源价值;领域交流和管理交流区,可供同一领域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如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交流、信息技术交流、图书及情报管理交流等,延伸图书馆服务,带动乡村创新创业。

(4)服务模块

该模块包含图书捐赠、课程直播、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软件工具等服务。图书捐赠板块为社会各界提供一条向农村捐赠图书的渠道;课程直播板块为不同类型的受众提供不同专题的直播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板块为平台各类型受众提供专利相关服务;咨询服务板块为读者提供各类咨询,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部分不太熟悉网络平台和农家书屋的群体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软件工具板块为读者提供常用工具的下载渠道,提高用户黏性。

四、结语

将高校图书馆融入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搭建“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知识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发挥高校及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功能,还能有效解决目前农家书屋数字化程度不高、资源闲置、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对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满足新时代乡村创新创业知识技术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内源式发展,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应意识到,推动农家书屋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宏观上需要地方政府领导足够重视,盘活体制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定点帮扶,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微观上也需要农家书屋建设单位从硬件和软件层面对平台具体化构建;紧扣国家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和产品资源,深化平台选题策划,传承乡村文化;加大对平台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强化示范效应,完善功能,推动数字化建设;对读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促进乡村阅读深入开展,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让乡村群众早日受惠。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EB/OL]. (2019-02-26)[2021-

08-15].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626520145148669106&wfr=spider&for=pc.

[2] 吴慰慈. 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受众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梦幻书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