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0-20方新田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主线,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知识支撑。文章从选题策划、期刊内容、编校质量和运营传播等方面,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析,为学术期刊从粗放单一的线性发展转向专业化、精细化和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期刊特色专业化体系、多样化平台和学术共同体提供对策,以期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管理启示。
【关 键 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方新田,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8.013
近年来,学术期刊发展迅速,期刊种类和数目增长较快。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可知,目前中国知网可检索的中外文期刊共8.3萬多种,其中,外文学术期刊包含了来自80个国家900多家出版社的期刊7.5万多种,中文学术期刊一共有8540种,含北大核心1970种[1]。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和2017年开展的两次学术期刊认定和清理工作结果可知,总共有6430种中文期刊被认定为学术期刊。
虽然从期刊数量来看,我国已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期刊大国,但总体上我国期刊国际竞争力较低,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被引用量均低于国际期刊总平均值[1]。中宣部出版局2020年基于期刊内容、学术导向、把关制度、格式规范、价值取向等指标持续开展的学术期刊质量检查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我国期刊内容较为平稳,整体学术质量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加速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我国现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术期刊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要立足时代潮头,把握学术热点和前沿,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从微观层面来看,期刊编辑素质、选题策划、期刊内容等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有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主要和期刊的运营、管理机制有关。本文基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期刊选题、期刊内容、编校质量、运营传播方式等方面,对目前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探析,并总结存在的问题。
1.选题平庸,内容泛化
优秀的选题是稿件水平和刊物质量的保证[2]。有学者对部分期刊的选题策划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部分期刊已经意识到选题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但依旧有三分之一的样本期刊对选题开发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3]。部分期刊由于具有稳定的稿件来源,其主要工作是对自由来稿进行挑选和刊发,或者对已有作者进行约稿,从而导致期刊编辑对选题的懈怠。还有一些期刊一味地追求社会热点或政策前沿,盲目跟风,缺乏对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期刊自身定位的理性思考。部分学术期刊还存在内容平庸、题材重复等问题,选题并未提出新理论、新路径或新概念,参考资料也较为陈旧。
2.编校规范化不足
中宣部出版局2020年公布的出版质量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期刊存在编校质量问题,如论文格式问题、形式规范问题;部分期刊的内容筛选流程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三审三校过程不规范;少数期刊论文发稿量较大,且篇均1、2页,论文质量不高,有滥发论文牟利的嫌疑[4]。这些出版质量检测结果,集中且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学术期刊在期刊内容、质量、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一些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期刊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自我管理不足,对现有期刊编辑和出版政策制度理解不深,执行力不强。
3.传播方式较为单一
媒体融合及其相关技术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如提高出版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实现学术期刊和受众的互动交流与精准定位等,但新的学术生产和传播手段未得到普遍推行,学术成果的呈现传播方式仍比较单一[5]。
人民网研究院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包含传统终端、PC网站和手机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五个指标。除了传统终端,其他新媒体形态都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方向。虽然,目前大部分期刊已创建了“两端两微”办刊模式,但其推文的频次较低且数量较少,一般为一周一次,而且大部分期刊处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还是沿用以往的传统传播途径。
微博和微信运营平台具有开通条件低、内容发布操作简单、运营和维护成本低、用户规模大等特点,相对微博和微信,自有客户端功能更加丰富,粉丝聚合力更强。但由于开发和运营自有客户端需要较高的成本和技术支持,因此大部分期刊均选择开通微博和微信。这就导致现有大部分期刊主要是通过传统途径及微信和微博对学术成果、学术信息等进行传播,较少使用其他移动平台,传播方式较为单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术期刊编辑及运营的方式,收稿、专家评审、编辑、校对和发行等工作均可以通过网络实现[6],这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能力素质要求。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除了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基本的编辑和校对技能,还要具备新媒体操作技能,如视频剪辑、图片编辑、网络直播等。但大部分学术期刊还是传统编辑在负责期刊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并未设立新媒体运营职位或建立新媒体运营团队,或者只倾向于引进技术型人才,而忽略了知识型人才的引入,缺乏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这就导致现有学术期刊的运营平台单一化,只能聚焦于较为简单的新媒体平台。此外,大部分学术期刊只是将微信和微博平台作为传统纸质版内容的延伸,简单地通过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展示纸质版期刊内容,较少结合音频、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
4.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相对单向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显著优势就是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一特点促进了线上社群经济的快速发展。社群成员因相似的爱好兴趣或消费倾向集聚形成线上虚拟社群,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有助于学术期刊和受众之间形成强关系,有助于学术期刊获得受众的认同。
然而,大多数学术期刊并未发挥社群经济的优势,在其微信或微博平台中找不到与期刊沟通的方式,即使有设置,也只是简单的电子邮件或期刊电话,鲜有开通双向沟通渠道。加上学术期刊内容专业性较强,话题很难引发受众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导致其难以融入现有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
二、 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科学策划选题,构建期刊特色
2019年12月,修订后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提出,要对思想倾向不好、内容平庸、题材重复、超业务范围等不具备出版要求的选题予以撤销。学术期刊要想提高质量水平,首先,要遵循时效性和热点原则,以敏锐的眼光把握学术前沿和热点,立足期刊发展方向,處理好热点与专业的关系。其次,要遵循时代性原则。学术期刊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将期刊发展方向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坚定期刊自信和国家自信。最后,要重视期刊的价值理念导向,遵循学术性和创新性原则。选题的创新性源于编辑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编辑是选题策划的主要执行人,要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够及时调整选题方向。
在设置栏目方面,学术期刊既要坚持期刊以往风格,也要迎合当下时代审美和潮流。在内容创新方面,学术期刊既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探究,也要注重理论与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导向的结合,准确把握选题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选题来源方面,学术期刊可以举办选题策划会,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约稿组稿或邀请其参与讨论;多关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以这些站在学术研究前沿的选题作为参考,采用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的方式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选题策划,构建适合期刊自身的特色化发展方向。
2.加强规范,构建专业化体系
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源于高质量的管控和制度规范。学术期刊要加强生产、刊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生产体系。编校质量的把控需要统一的规范,并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实践操作来落实。因此,学术期刊要秉持“制度确立、流程把控和责任落实”的理念,构建专业化体系。
一是多路径管控期刊质量,严格执行一稿多审制度,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惩罚制度,如三审三校、印前审校、印后质检等。二是对编校各个流程制定明确的规定,并对编辑、校对、版式设计、作者等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认定,以强化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把关意识;同时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从政治性问题到文字标点符号差错进行展示,以形成“规定—习惯—文化”的养成机制。三是坚持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使学术成果能真正地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和读者的评说。
3.创新运营,构建多样化平台
融媒体实现了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态的一体化传播,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运营,势必要转变经营模式。
一是基于“三微一端”(微信、微视频、微博和客户端)移动平台对学术成果进行传播,特别是短视频,以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如在微信公众号重点推送期刊重要论文;通过制作音频或视频在抖音或哔哩哔哩等平台对学术期刊内容进行传播;定时定题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进行相关的学术直播,可以是最新学术成果分享,也可以是相关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分享;或通过运用AI技术对学术期刊内容进行传播。二是设立新媒体运作部门或岗位,选用专门的技术人才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搭建,特别是要注重平台的美术设计、栏目设计和色彩搭配,因为碎片化时代只有新颖独特的视觉呈现才能吸引受众。三是打造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体系。学术期刊的传播已由传统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精准化、分众化、交互化传播,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加强对现有期刊编辑的能力素质培训,学习数据分析技术、采编分发技术等新技术,将原来的传统编辑培养成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融媒体复合型技术人才,通过人才融合的方式实现学术期刊线上和线下的融合。
总之,学术期刊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从单一纸媒到“纸、网、移、微、视、听”等多种介质的媒体融合传播,构建多媒介、跨媒体、跨终端的多样化经营和传播平台。
4.多元互动,构建学术共同体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得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同步对话成为可能。学术期刊应抓住与读者形成强关系的机会,建立线上互动机制,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设置期刊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相互交流沟通的双向渠道,让读者共同参与学术讨论和期刊发展路径探究,构建学术共同体。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读者的参与感、认同感,丰富读者的体验感,从而提高新媒体平台内容的生产力,实现线上社群营销。
首先,学术期刊可以设置读者生产内容板块,或建立期刊的读者社群、交流论坛等,以实现期刊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和研究探讨。其次,学术期刊可以在用户板块设立相关研究话题,不限于已刊发的学术论文成果、研究心得、课题立项申报等内容,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学术期刊应积极开展线上或线下的学术沙龙活动、学术辩论会,让编辑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面对面近距离交流,形成相关的学术圈。
三、 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新阶段发展的主线,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虽然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正在加速,但要从粗放、单一向精细、多元、专业转型,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为了顺应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应基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从选题策划、期刊内容、编校质量和运营传播等方面提升期刊整体质量,逐步构建期刊特色专业化体系、多样化平台和学术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李艳.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507-512.
[2] 王广禄. 做好选题策划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10.
[3] 李媛. 选题策划对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的作用:基于CSSCI期刊中排名前十的学报数据(2014-2016)[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49-156.
[4] 孙海悦. 中宣部出版局首次开展社科学术期刊内容质检[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2-02.
[5] 谢炜. 新时代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探索: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20(18):6-9.
[6] 李志春. 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