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民生建设关键经验
2021-10-20尹德挺
尹德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充分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之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实现了“为民”“惠民”“富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民”的民生梦想正在构建。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民生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党开辟出一条由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向质量民生逐渐提升的发展之路,为发展中国家改善和保障民生树立了典范,其中摸索出来的关键经验值得长期坚持和发扬。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引民生建设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民生建设伟大历史,同样也是一部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党始终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活的灵魂”。
一方面,“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我们党促进民生改善的理念遵循。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保障民生,亲自主持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社会调查,回答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这一关键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土地政策,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也夯实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始终重视在民生工作中开展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等有益做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以实事求是为根本遵循进行科学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民生领域事业发展,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民生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特别善于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牛鼻子”不放松,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民生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紧扣“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这一主要矛盾,始终注意让民生工作服务于革命斗争这一中心任务,注重统筹革命与建设的关系。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以这一主要矛盾为遵循,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结合起来,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更高、对民生的期盼更多,我们党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更加注重民生的质量、普惠和精准,让民生建设迈入新发展阶段。
坚持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民生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民生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百年民生建设过程中总能抓住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最根本、最迫切、最期盼的需求,始终以人民群众最切实的需求和向往为民生工作的根本抓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所有权是关系广大农民基本生存需求的要害,我们党根据农民切实需求和革命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的生产关系,打碎了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保障了根据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将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作为民生的第一要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着眼衣、食、住、用、行等基础民生领域,通过公有制条件下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和解决民生问题,确立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五有”民生目标,形成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民生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有”的基础上增补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将民生目标拓展至“七有”,着眼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在黨的领导下夯实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根本保证。我国民生建设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解决民生建设依靠什么、动力是什么的重大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领导人民成立了劳动互助社、识字运动委员会、互济会等充分发挥人民创造性的民生互助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通过互帮互助解决一些基础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加强组织性和增强人民能动性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推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范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形成了“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形式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强调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特别注意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互进互促和互联互通,视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的“压舱石”,为民生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而民生改善则成为经济发展的“指南针”,反过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性和民生建设的高度统一,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真正改善视为民生建设的首要标准和终极目标。
面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民生建设的百年历程,必须厘清这一伟大实践依据什么、为了什么、依靠什么,才能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民生建设新征程提供经验借鉴。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美好生活向往而不懈奋斗,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伟大力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必将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