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
——以“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为例
2021-10-20陈国祥
陈国祥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课标指出:“问题的确定可以覆盖若干条内容要求或教科书的若干章节,围绕问题,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在积累了多个课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以“全球性大气环流”为例,介绍如何开展基于单元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一、凝炼“学科大观念”,确立单元基本问题
1.凝炼学科大观念,为单元内容体系铸魂。
学科大观念是单元的灵魂。学科大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概念,而是居于学科核心的观念,因为它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对学科的综合考察,是对个别的事实和技能赋予意义的概念、主题、问题。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有哪些学科大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试图把“四大圈层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球表层形态”作为一个学科大观念,用来统整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部分的课程内容。具体到大气圈部分,我们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气温、降水、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等内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中的大气内容进行统整分析,并考虑到复习课程的建设需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单元内容体系(如下页表1)。
表1 大气单元的内容体系
2.基于学科大观念,确立单元基本问题。
最好的单元基本问题就是指向和突出大观念的问题。有了学科大观念的航标,单元基本问题的设计就有了方向,我们将“大气圈中的大气是如何进行运动的”作为单元基本问题,希望通过这一基本问题,能真正引起学生对学科大观念和单元内容的兴趣,激发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之间的有意义联系,同时也能激发出更多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深度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兼顾不同观点、权衡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和回答;教学时可采用自然情境重现的方法,为迁移到其他情境和学科创造机会。
二、师生共同研讨,开展“群、环、域”的问题设计
有了学科大观念和单元基本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群、环、域”的整合设计,形成系列性教学问题。“群、环、域”这一说法来源于数学中的抽象代数,有其专门的数学表达形式,是数学面对复杂事件的概念表达。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也有任务群、问题环等概念,本文借用这些概念,表达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认识与理解。
1.列举各类问题,梳理问题视角,形成问题群。
当我们以“大气圈中的大气是如何进行运动的”为话题抛出以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可能是某一节课之前的集中思考,也可能是多年以来的问题的收集整理,还有可能是课堂中的即时生成。如:(1)什么叫大气圈?(2)大气是不是空气?(3)吹风算不算空气运动?(4)气温高时空气就会运动得快点,对吗?(5)空气为什么总是向上跑?……
“群”就是以一定的维度来梳理和组织这些问题,形成问题群。我们可以结合单元知识框架,将内容维度和问题来源作为问题群分类的依据(如表2)。
表2 大气单元的问题群分类
从生活现象入手,就会形成生活体验类问题;从猜想质疑入手,就会形成学科质疑类问题;从科学方法入手,就会形成学科方法类问题。只要每个人的经验、学识和猜想能力都不一样,可能涉及的问题群就会不同。能够提出生活体验类、天气变化类问题的学生可能更多,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补充科学方法类问题,特别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表述,及时进行追问与理答,帮助学生形成准确表达、科学表达问题的习惯。
2.从问题解决出发,围绕单元基本问题,构建问题环。
“环”是在问题群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建立起相互关联、层级递增、首尾呼应的结构化模型。根据单元式教学的特点,问题环有大中小之分。(1)大问题环。即指向单元基本问题的解决,把涉及单元内容维度的主要问题遴选出来,形成一个大的问题环。(2)中问题环。即课时问题环,主要指向某一课时中的问题所形成的问题环。(3)小问题环。在课时进行过程中,围绕着某个具体问题所形成的小问题环。
3.以观念建构为本,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问题域。
“域”是问题形成、产生、指向的深层次背景。从系统角度看,问题教学设计表面看来是设计一个个问题,但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提出这些问题的价值指向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思考与问题表征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问题域。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下问题域值得关注。
一是指向生活经验完整建构的问题域。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既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概念理解上的提升,也要将学科知识进行应用化、生活化的实践,实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标。
二是指向学科思想方法提升的问题域。教会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动手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各种工具和资源的应用,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研究中的程序性知识。
三是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问题域。通过问题域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系统思考和深度理解结合在一起。
三、构建评价系统,综合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系统需要将课堂评价、自主学习评价、作业评价、单元检测、重大考试评价等视为连续统一的过程,综合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单元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课堂和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纸笔作业评价和单元检测等三类评价的设计。
1.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主要适用于课堂展示互动评价、项目或作品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自主学习习惯评价等学习评价(如表3)。
表3 表现性评价分类
2.纸笔作业。
作业是学生为完成特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学习评价的重要载体。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统筹安排作业时间、难度、类型。结合学科特点,创新作业形式,除了纸笔作业外,还需安排模拟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口头表达等表现性评价作业。改变作业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模式,采用标星法,设计和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建立校本题库,规范作业的试题入库、知识点标注、难度系数等,方便进行大数据管理与分析。
3.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是在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组织的检测评价,旨在诊断单元教学目标达成状况,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单元目标的测验形式,例如对照学业质量标准,参照国际上的知识深度(DOK)分类标准,我们确定四级水平分级标准(如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