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文写作教学的活动设计
2021-10-19张海荣
张海荣
摘 要:活动作文是写作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以多元的活动、新颖的模式吸引着众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同时,想象文是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不可获取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命题类型——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都与想象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从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想象文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并培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将立足于活动作文的特点以及想象文的文体特点,结合课例谈谈“探寻自我”的方式在想象文活动作文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活动作文;想象文;探寻自我;教学策略
一、想象作文的文体特征
孙绍振先生曾把想象分为两种:“一类是科学的、实用的想象,另一类是文学的、审美的想象”[1]。通常,想象作文所指的想象为文学的、审美的想象,较之科学的、实用的想象,文学想象在表现上具有“真”、“情”的特点。
1.表现内心之“真”
所属文学想象范畴的想象作文所要表现的,是真实的内心世界。想象作文,并不是挖空心思地用文字创造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而是通过想象真实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正如叶黎明博士所言:“文学的想象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在‘外部世界’猎奇,而是为了到‘内心世界’去探胜”[2]。换句话说,想象作文并不是学生用以展现其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而是借助想象的翅膀打开的一个内心“密室”。片面追求奇特的想象而不贴近内心,是对想象的一种误解。当然,这并不是对奇特想象的否定。我们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想象是从他们心底生出的,是与真实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的。
由此可见,在想象作文中,并不是想象越大胆新奇越好,“想象的‘奇’和‘新’与想象的‘真’和‘实’必须相结合”,“必须以‘现实’、以被作者心灵透镜透视过的‘现实’为基础”。
2.流露内心之“情”
文学想象的这一特点,与上述表现内心之“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文学的想象是通过富有一定想象力的文字将内心之“真”真实地展现出来,从而流露出内心之“情”。正如歌德所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真实的假象。”这里,“假象”所说的就是通过想象这一“幻觉”虚构出的“场景”,而“真实”则是情感表现上的贴近内心。例如礼拜的著名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即三千丈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是虚构出的,但却很巧妙的以此表达了诗人当时真实浓郁的愁绪。
二、想象文的写作需要“探寻自我”
1.“探寻自我”的想象文活动作文
所谓“探寻自我”的想象文活动作文,即通过“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文写作。与其他想象文写作教学不同的是,在“探寻自我”的想象文活动作文中,“想象的空间无限,想象的起点和归宿却和创作的动机相连”[3],强调学生内心情感的发现与表达,在课堂中,学生想象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我、探寻自我、找到自我的过程。
常见的想象文活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定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一幅图画或一个视频片段或一段文字作为“活动”对象,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活动”对象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将自己所“想象”的内容说出来与同学交流,随后教师对其进行点评。这种想象文活动作文课是十分具有典型性的,它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想象文活动作文课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这类写作课中,想象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想想活动上;其次,这类写作课的实质并不是教学生进行想象文写作,而是“叫学生想象”[4];再次,教师在这类写作课上主要担任的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并没有起到传授写作知识的作用,对想象文的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几乎不教。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想象文体现出的大多都是对学生的“想象”的评价,追求“想象”的天马行空,并且用成人的眼光评价“想象”合理与否。这样孤立地评价“想象”的方式,忽视了想象结果与学生想象及创作动机之间的内在关系。
然而,“探寻自我”的想象文活动作文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从想象的结果出发,有意识地关注到自己的想象起点与创作动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想象结果进行评价,而是教学生如何用想象的语言完成能够表达内心某种情感的写作。例如,我们可以在写作课中组织开展“说梦”的活动,让学生试着表述自己所做的的印象深刻的梦。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以及心理学原理我们知道,梦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它更不是毫无意义的、荒谬的,梦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是深层心理的愿望、情感的表达。“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5]然而,大部分梦并不是真实的,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虚构的,或者可以看作脑部神经带有某种情感的“想象”。“说梦”的想象文活动作文就是依据这一原理,让学生在梦的基础上完成想象作文的写作,可以是对完整的梦的加工制作,也可以是对梦境片段的续写补充,这一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我、探寻自我的过程。
2.想象文写作“探寻自我”的必要性
要选择恰当的想象文教学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確“想象”的概念。在基础心理学研究领域,将“想象”界定为“对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6]在语文教育领域,“想象”一词的概念出现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中,指出“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两种界定都指向了想象的一个特质——创新。然而,这种追求新颖、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都是关于“想象”的一般性知识,无法满足语文教学中想象文写作的教学需要。想象可以分为科学的、实用的想象与文学的、审美的想象。而想象文写作中所运用的想象,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的想象,它与科学的、实用的想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次,文学的想象倾向于表现内心世界的“真”。文学的想象,尤其在想象文写作中,并不是写作主体刻意地去挖空心思创造新奇独特的事情,而是借助想象这一手段展现他的内心世界。正如叶黎明博士所说:“文学的想象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在‘外部世界’猎奇,而是为了到‘内心世界’去探胜。”[7]在想象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与丰富的想象力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学生所“创作”出的一个个新颖奇特的故事,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与发现自我的途径——想象。雨果曾说:“诗人可以有翅膀飞上天空,可是他也要有一双脚留在地上。”[8]总之,文学的想象,最关键的在于“找到自己”[9]。
再次,文学的想象所要表达的是写作主体内心的情感。文学的想象在表现内心世界的“真”的同时,也正是用情感的、审美的逻辑表达写作主体内心的情感。对此,亚里士多德曾说:“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10]正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深达“千尺”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却是用这种夸张的语言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真实可信的情谊,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可能发生却可信的事”。
最后,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写作主体的想象是写作主体的意识的表达,有极强的个体性。当代作家余华在一次讲演中曾说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情感、很多欲望不能表达,我们可以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找到所对应的。你可以为那个人物哭,为他笑,为他高兴,为他悲伤,实际上你已经表达了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表达的。”[11]这一观点并不是首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早在上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也就文学想象的心理动机所作分析,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为了获得某种想象性的满足,也可被理解为现实欲望的虚构实现。正如在文学作品中,古代有“桃花源”,现代有“湘西世界”,这些环境的营造,都可看作写作主体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
由此,从文学想象的特点与创作心理学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作为文学想象的想象文写作是写作主体通过想象的手段表达其内心的真实情感的写作行为。因此,教师在进行想象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抛弃学生的内心情感单谈想象力的丰富与“合理”,而是应将内心自我的探寻、找到自我作为想象的起点与写作的归宿。
三、想象文写作教学“探寻自我”的策略
1.“探寻自我”策略说明
“探寻自我”想象文写作教学策略,提倡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文写作。在“探寻自我”的想象文活动作文中,强调学生“想象的空间无限,想象的起点和归宿却和创作的动机相连”[12],学生在“活动”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的想象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现自我、探寻自我、找到自我的过程。
2.案例评析
笔者所提出的“探寻自我”想象文写作教学的理念,不仅仅是局限地应用于实际教学环节中的,更应将其延伸至批阅学生作文的环节(其他文类也是如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而非用成人世界中的所谓“权威的”思想限制学生的自由想象。
通常,在写作题目下都会有这样的要求:真情实感。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难免会有不同,甚至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常常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想法,因此所流露的情感或选择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然而,这样特殊却实则真实的情感流露看似并不符合教师“真情流露”的“标准”,于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就这样被无情地被压抑着了。笔者选以两则学生所写想象文(段)及其教师批阅结果作为案例进行评析。
“老爸没有走的时候,希望我当个科学家。老爸走了以后,老妈希望我当个公安。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条狗。因为,我和老妈都怕鬼。停手,狗是不怕鬼的。如果我成了狗,我们就不用怕鬼了。”[13]
这是一则三年级学生所写的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教师给出的批阅结果是一个叉。笔者看来,这位学生对自己理想的想象与勾画过程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他内心想要抵御恐惧以及保护自己及母亲的心愿,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中,他的理想是当一条不怕鬼的狗,理想看似卑微却是对真实生活的真情流露,它甚至超越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定式思维中对“理想”的诠释,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想象的境界,更加贴近自我。难道想象文不应如此?
“世上什么东西都能像植物那样就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从小没了妈妈,能把妈妈的基因种到地里,长出了便是妈妈,我该多么幸福啊!”
这段想象类文字出自从小失去了母亲的一位学生之笔,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将“种妈妈”这样一件本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事情与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充满童真的同时,这种源自内心、饱含深情的想象,还给人带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心灵震撼。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真情流露的标准不应是“假大空”的情感的矫揉造作,而是学生自我的诠释、心灵的诉说。
参考文献
[1]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
[2] 同1
[3] 王先霈 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8-169.
[4]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
[5] (奥)弗洛伊德著,罗林等译.梦的解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
[6] 张明、陈彩琦.基础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147.
[7]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
[8] 方仁工.走進斑斓的童话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9] 高尔基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条件是找到自己.”转引自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4.
[10] 亚里士多德著 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0.
[11] 余华.《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作家余华在复旦大学的讲稿》.《文汇报》(电子版),2007年1月7日.
[12] 王先霈 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8-169.
[13] 孙绍振著.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70.
[14] 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