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
2021-10-19陈燕红
陈燕红
摘要:现如今,在初中生课程中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核心素养代表的是初中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自然地理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则涉及人地和谐理念、综合逻辑思维、知识能力和自然地理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策略,采用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合理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重视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地理常识提供了更大的帮助。使得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認识世界,创新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本文分析了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对策,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结合实际情况,培养人地观念素养
初中阶段的自然地理训练以人地关系为主,教师应根据地理常识进行相关的人地意识教学。而人地意识是初中阶段自然地理的关键,且对于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地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的人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例如,教师应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小到一个简单地叙述,大到对一个地区地形的分析。妻子分析应包含充分和反面,让学生充分掌握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在学生彻底掌握自然地理内容后,教师应表现出当代教学生产主力军的发展趋势造成的风格。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进行点评,为学生强调区域发展中人地矛盾的重要性,使学生具备维护生态的意识。进而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概念,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例如,在教学自然地理《气候》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地点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土地意识。在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以哈尔滨“松花江”站、“香江”宜昌站及其湘江为例,向学生详细介绍这些河流的水源特点,展示这些河流的照片,河流周围的城市,并告知学生河流对人们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又有危害。为了研究各地区的人的特征,教师可以融合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向学生讲解相关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让学生立足于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的起点,提升学生自身的人地意识素养。
二、探索地理常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素质,它是指通过逻辑思考来促进理解事物和情况的能力。学生将逻辑思维应用于地理问题的目的是更全面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讨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使用,并去估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在《水资源》的教学中就可以这样的讨论。首先,教师组织同学们分组负责一个地区的调查,了解了全国各地水源地的分布和水源地短缺的情况。经过同学们的调查和展示,可以观察到生活水资源污染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水源好于城市水源。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后的回答,可以总结了水源地的划分,然后再分析个别地区的水污染状况。之后课堂将重点讨论“南水北调工程”项目,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理解展开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南水北调”的战略定位,并运用用综合的逻辑思维,正确对待“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效应。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水环境,培养学生保护水环境的习惯。根据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设教学场景,发展综合思维素养
场景设置教学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各种方法,创造多种场景,让学生加入场景,体验专业知识和氛围,感受场景中的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环节中的教学信息为学生创造情景。让学生可以融入场景体验地理常识,感受自然地理文化艺术,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热爱。这一手段有利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创建相应的场景来完成课堂教学。第一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水资源图片,并播放了一些少水地区的短片,用照片展示少水地方的条件和情况。让学生基于多媒体系统对各地的水源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水源的划分你知道吗?”“本区的水源如何保护”“水环境是你主动的?”等待疑难问题,建立疑难场景,让学生更快地带入情境之中,以多种形式建立场景。这样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水源的珍贵,意识到维护水资源的必要性,更加热情地学习和掌握水源信息内容,对这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巩固和加深记忆。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阶段学生自然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由浅入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地理教学的风采,进而热爱地理这门学科,自发产生对自然地理意识的合理学习和训练,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媛倩.浅谈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