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散文,来一段文化之旅

2021-10-19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都江堰

【读前花絮】

书虫:如果有囿于安穩现状和追寻中国文化这两条路让你选,你的选择是什么?

小樱:选前者无可厚非,选后者令人敬佩!

书虫:有人就选择了后者哦,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樱:能在这条路上坚持并取得成就,实在了不起……

【虫家讲坛】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余秋雨毅然辞去公职,走出书斋,踏上了自己的文化苦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海内外讲学、考察中,余秋雨写下了他的旅途感受,即《文化苦旅》。跟随他的脚步,我们看到了一些被忽略已久的文明印迹,看到了中国文人跋涉的脚印。此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对中华文化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的领悟。

探寻人文山水

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旅程。

当余秋雨辞去一切职务,他首先做的,便是披一件棉袄,来到西北高原,去寻找公元七世纪的阳关,那就是文化苦旅的开始。

在化着雪的阳关,他看到了中华历史的荒原。跟着他的脚步,我们看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至今仍在庇护和濡养着天府之国的儿女;看到镌刻着伟大文明印迹的莫高窟,将千年文化凝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看到茫茫沙原中那一湾清泉,是怎样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一个浪漫的世界;看到闪耀着文人光辉的天一阁;看到与中华文明形成参照的欧洲文明,以及从百岁老人巴金身上窥探那一个世纪的中国……

虽是关于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却与常规游记大相径庭,因为其重心并非描述所见所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景抒情,而是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在作者笔下,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像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老人。细细阅读,我们会发现书里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他力求尽可能全面地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人格,并且已经在批判和比照中呼唤“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叹,让人久久回味。

拓宽散文领域

《文化苦旅》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上,开“文化大散文”之先河,对拓宽散文的领域有重要贡献。

以往的散文往往只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文化苦旅》的一个创新之处就是以散文的形式融入了众多的内容,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甚至更多方面,使散文内涵更加丰富。

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学总结。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

在都江堰,你可以看到水的磅礴,也能看到李冰父子治水的智慧,还能领略中国哲学的魅力。在余秋雨的笔下,“拜水”和“问道”成了一件事,他用自己的文字,带领我们不断探寻中华文化的奥秘。

(引文选自《文化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关于作者

1. 余秋雨,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2. 作家白先勇评价:“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关于文本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余秋雨不满足于埋首书斋的单调生活,同时又受到美国纽约大学理查·谢克纳的影响——这位比余秋雨大20多岁的教授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毫无倦色,逛城隍庙时竟像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这种生命状态令余秋雨钦佩和羡慕,他决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于是,他开始借助各种外出讲学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文化旅途。然而短期的外出与偶尔旅行,让余秋雨很不满足,他前前后后共提交了23次辞呈报告,都被一一打回。直到1991年7月恢复“自由身”后,他才真正将心中的旅程进行到底。路途中,余秋雨写了一本“旅行日志”,这就是著名的《文化苦旅》。

·书虫后援会·

路,就是书

宿州九中教育集团总校九(5)班 / 王成乐

余秋雨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当他踏遍中华大地时,他非常感动。俱忆往昔,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如今都已面目全非,唯有中华文明熠熠生辉。从美轮美奂的莫高窟到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归根结底都是由中国人的精神铸就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我想这便是“旅”字的含义,在旅途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文化。《文化苦旅》的意义,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多走走,多看看,迈开自己的脚步,睁开自己的眼睛,打开自己的感官。每个人都不应仅从手机中窥探世界,每个人都应该走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书虫呢喃:路就是书,书也是路。钱锺书先生曾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且读且走,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做一个见识广博的少年。

关于文明的一点思考

宿州九中教育集团总校八(19)班 / 丁思尘

透过文字,跟随作家余秋雨的步履,穿过那牌坊似的大门,穿过那一片淡黄和浅紫,踏上了对神州大地华夏文明的问询之路。他的文字新奇又有哲理,像微风拂过林梢,像久旱大地上的绵绵细雨,诉说着一个个或有趣,或沉重,或无奈的故事,引领着我们穿越中华文明的层层迷雾。

在旅途中,我们了解了庇护人民千年的都江堰,和猎猎西风中凄凉的道士塔;饱览了西域喀什的壮美风情,也听到宁古塔的叹息和无奈……那一处处封存的古迹,无声地诉说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优美的文字唤醒了我们对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思考,也唤醒了我报效国家、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书虫呢喃:小作者在散文中领略了风景,在作家的书写中了解了文化,并收获了沉甸甸的责任感。带着思考出发吧,我们的旅途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指导老师 / 夏婷婷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都江堰
映雪红梅
拜水都江堰
余秋雨投其所好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余秋雨投其所好
李冰与都江堰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千古奇观——都江堰
读书实践收获(3)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