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复合词词义猜测的影响
2021-10-19许艳华
许艳华
摘要:通过实验考察语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猜测复合词词义的影响。研究发现,语境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语境线索与目标词的距离远近是影响学习者对复合词理解和猜测的主要因素。同时,语境影响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不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大,语境促使不透明词语透明化;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语境的强弱、所含信息量的多少基本不影响对透明词语的猜测。学习者在语境中遇到陌生词语时,通常会采取直接提取词义、归纳词义、推求词义的策略对词义进行猜测。
关键词:复合词;语境;语义透明度;词义猜测;猜词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中,学习者对陌生词语的猜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无语境环境下的词义猜测;二是通过语境推求词义。可以说,在语境中猜测词义是二语学习的一项重要阅读技能。研究表明,语境线索在学习者词语猜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2]。阅读过程中,词语的内部构造、词语的多义性等也会影响词语学习的效果[3]。值得注意的是,语义透明度也是影响词义猜测的重要因素。所谓“语义透明度”,是指复合词的语义可以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4],它在中文词汇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语义透明度的研究多是在无语境环境下进行的[4]、[5]、[6]、[7]、[8],那么,在具体的语境中或在二语学习者的阅读中,透明词语和不透明词语是否同样对词义猜测产生影响?具体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在猜测词义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还利用了其他线索?利用这些线索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所指语境为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在不同句子或篇章中,语境的丰富程度是不同的。根据语境信息的丰富程度,本文将语境分为强语境、弱语境和无语境。强语境是指文中能找到表示某词语意思的词或句子,如“免费”一词所在的语境是:“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是免费的,不花学费就可以完成学业。”弱语境是指文章中没有直接表示某词语意思的词或句子, 但根据上下文能归纳出大致意思,如“师母”一词所在的语境是:“我的中文老师是北京人,师母是湖北人,她是出色的钢琴家,钢琴弹得非常好。他们去年刚生了一位千金,非常漂亮。”无语境是指文章上下文找不到表示某词语意思的词或句子,并且根据上下文也不能归纳出大致意思。我们对三种语境强度分别赋值2、1、0。
二、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采用2×3双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分别为语境(强语境、弱语境、无语境)和语义透明度(透明、不透明);因变量为被试猜测词语的成绩。
参加本次测试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暑期来华项目(以下简称“普北班”)的20名学员,他们均为英语背景的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实验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用英语或汉语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被试阅读的是一篇施测者自编的关于在北京学习心得的文章,共448字,20个句子,平均句长22字左右。将透明词和不透明词打乱顺序分布在文章中。文章中每个句子的词语难度、词语频率、句子长度、语法项目数量与难度等力求平衡,同时,人为控制句子的语境信息量。在20个句子中,强语境句子有6个,弱语境句子有7个,无语境句子有7个。测试词语选自普北班三年级教材《事事关心》的最后两课,除测试词语外,句中其他词语对于被试来说均为熟字熟词。测试在第一学期末进行。
为保证测试词语均為“熟字生词”,我们首先从普北班中级汉语教材后两课中选取30个被试尚未学习过的双音节复合词作为备选词,并对这些词语进行了语义透明度评定①,从而确定透明词18个,不透明词12个。测试前,由两名任课教师进行词语熟悉度评定,确定这些词语的构词语素为学生所熟悉的汉字。最终选定20个词作为实验词语,其中,透明词和不透明词各10个。经检验,两组词语的透明度差异显著,T=3.61,p<0.05。我们同时匹配了两组词语的笔画数、语素频率、语素多义性、语素性质、语素组合关系和语素间语法关系。
三、实验结果
被试猜测词义的成绩分四级进行评定。其中,未做出回答或回答完全错误得0分;只解释了一个语素意义得0.5分;回答出词语的字面意思,猜测结果与词义接近,但不是词语的精准含义,得1分;词语意思完全正确得1.5分。我们对目标词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
我们对猜词成绩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1.语境主效应显著,F(2,19)=12.73,p=0.001,语境对猜词成绩有一定影响。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强语境的成绩(1.17)显著好于弱语境的成绩(0.63),p=0;强语境的成绩(1.17)好于无语境的成绩(0.57),p=0.011;弱语境的成绩(0.63)好于无语境的成绩(0.57),p=0.027。
2.词语透明度的主效应显著,F(1,9)=76.78,p=0;透明词语的成绩(1.21)明显好于不透明词语(0.50)。
3.词语透明度与语境交互作用显著,F(2,19)=21.05,p=0。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就不透明词而言,语境效应均显著,分别为F(1,9)=20.82,p=0;F(1,9)= 17.73,p=0;F(1,9)=6.21,p=0。这说明语境强度对不透明词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强语境的不透明词成绩(0.64)既高于弱语境成绩(0.50),也高于无语境成绩(0.37);弱语境成绩(0.50)高于无语境成绩(0.37)。就透明词而言,语境效应不显著,F(1,9)=0.198,p=0.823。这说明语境强度对透明词没有影响。
四、讨论
(一)实验结果分析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语境信息量的丰富程度对词义的猜测产生了一定影响,强语境既好于弱语境,也好于无语境。可以说,丰富的语境线索,能够帮助被试根据上下文概括、归纳词语的意思。如果语境线索较少,上下文提供的信息量不足,被试猜测词义时的正确率则不够理想。如“千金”一词所在的语境是“他们去年刚生了一位千金,非常漂亮。”其语境强度为2,系强语境线索,语境信息量丰富,被试的猜测正确率为70%。上下文线索“生”“非常漂亮”对于理解“千金”的意义均具有提示作用。“支持”一词所在的语境是“中国政府也支持学校这么做”,其语境强度为0,上下文均没有表示“支持”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由于语境信息量不足,该词的猜测正确率只有17%。
本次实验发现,语境线索与目标词的距离也影响到词义猜测。语境线索能够为目标词的意义提供一定的暗示作用,在文中分布于距离目标词远近不同的位置上。实验中,有些词语尽管具有相同的语境强度,但正确率却有一定差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语境线索与目标词的距离不同。当语境线索与目标词处于同一句子时,由于两者距离较近,它对目标词的意义能够起到直接预测作用;当语境线索处于目标词句子之外时,由于两者距离较远,它对目标词意义的预测用则不明显。例如:
(1)他们去年刚生了一位千金,非常漂亮。
(2)她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很小就跟著名钢琴家学钢琴,钢琴弹得非常好。
例(1)中,语境线索“生”“非常漂亮”与目标词“千金”处于同一句子中,两者的距离较近,因此,“千金”的猜测正确率较高,达到70%。例(2)中,语境线索“钢琴弹得非常好”与目标词“出色”虽然处于同一句子中,但两者距离较远,因此,“出色”的猜测正确率很低,只有16.7%。这说明,除语境线索的强弱外,语境线索和目标词的距离远近也是影响词义猜测的主要因素。
我们还发现,语境对词语的语义透明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语境对不透明词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于透明词的影响则不明显。研究显示,语境强度越大,上下文语境信息量越丰富,不透明词语的意义越容易猜测。如果语境强度较小,语境线索较少,不透明词语的意义就不容易猜测。例如:
(3)来中国三个星期了,虽然学中文很累,但在这里我很快活。因为……既有辛苦又有快乐。
(4)在北京学习中文很快乐,我要说服我的朋友也来中国学中文。
上述例句中的“快活”和“说服”均为不透明词语。在例(3)的语境中,“快乐”直接提示了“快活”的意思,为这一词语的猜测提供了比较明确的线索。30%的被试将“快活”解释为“快乐”,10%的被试将其解释为“愉快的生活”,10%的被试将其解释为“excited”。由此可知,被试在猜测词义时直接从语境中抽取了词义。在例(4)中,“说服”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句,此句单独成段,上文没有提供相关的语境线索,因此,66.7%的被试没有猜出该词的正确含义。
就透明词语而言,语境线索的强弱对猜词正确率的影响则是很小的,无语境透明词语的正确率高达70%。处于不同语境强度的透明词语的成绩差异并不显著,强语境透明词语的正确率为72%,弱语境透明词语的正确率为77.3%。
总的来看,不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语境会促进对不透明词语的理解,而且上下文语境所含信息量越丰富,越有助于对不透明词语的理解。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则相对较低,语境的强弱、所含信息量的多少,对透明词语猜测的影响并不明显。
如前所述,有些词语的透明程度相同,也处于相同强度的语境中,但被试的猜测成绩却不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虽然语境提供了一定的提示词语意义的线索,但学习者未必能够发现这些线索。从被试的回答来看,对很多词语的错误猜测都是基于对词语本身意义的解释,被试能够猜出与构词语素相关的意思,如将“出色”解释为“出生”“特色”,而不能联系上下文从语境中推测词语的正确含义。
实验结果还显示,语义透明度会影响到词义的猜测,透明词比不透明词更易于理解。学界以往研究发现,汉语双音节合成词的识別会受到语义透明度的影响,透明词语比不透明词语更容易通达[4]、[8]、[9]、[10];透明双音节复合词的词素对整词的识别作用是兴奋性的,而不透明词语的词素对整词的识别作用是抑制性的[4]。本次实验的结论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我们认为,词语识别中存在透明度效应,词语的透明度会影响词语的识别,二语学习者对透明词语的识别更快,错误更少。
(二)词义猜测策略
通过对本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推测,被试采用的猜词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提取词义策略
Fraser认为,提取词语(sense selection)是阅读时猜测不认识词语的主要方式。所谓“提取词语”,就是学习者运用已知的某个词语的意义来确定目标词的意义。当学习者看到目标词的文字形式或听到它的语音形式时,就会激活心理词典中某个和目标词相关联的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中的词语[11]。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直接提取词义与Fraser的提取词语有所不同。Fraser所说的提取词语更像是无语境下的提取,这种词语的提取方式需要具备一种前提条件,即学习者心理词典中已经储备了能够解释该词的词语。我们认为,直接提取词义是指直接从上下文语境中提取出能够解释目标词的词语,如上文“快活”的例子,被试直接从下文“既有辛苦又有快乐”中提取了“快乐”来解释“快活”,并且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从被试的回答来看,有20%的人在猜词时采取了这一策略。
2.归纳词义策略
Kintsch & Mross指出,归纳词义(sense creation)是阅读时猜测不认识词语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学习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的线索来归纳推断出目标词的意义[12]。在本次实验中,被试猜词时也采用了这一策略。如对“师母”的猜测,“师母”在该文中的具体语境为:“我的中文老师是北京人,师母是湖北人,她是出色的钢琴家,钢琴弹得非常好。”被试的答案有四种:A.老师的太太;B.母亲;C.mentor;D.女老师。还有部分学生未能作答。从A、B、D这三种答案来看,可以推知被试主要是采用了词义归纳策略。他们根据上下文语境线索,能够归纳推断出“师母”与女性有关,于是便出现了上述答案。
3.推求词义策略
这一策略主要是指被试通过构词语素的意义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在无语境或没有注意到语境线索时,被试往往会采用这一策略。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具有了词素意识和词汇结构意识[13],因此,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的词语知识来分析词语的组成成分,从而推断词语的意义。比如,20%的被试将“出色”解释为与“出”相关的“出生”,20%的被试将其解释为与“色”相关的“特色(characteristic)”;再如,一名被试将“千金”解释为“thousand+gold”,20%的被试将其解释为“money、wealth”。尽管这些答案是错误的,却可以反映出被试是通过构词的语素义来推求词义的。
五、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和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语境与词语的理解、猜测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语境线索与目标词的距离远近都会对词语的词义理解产生影响。
2.语境对词语的透明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语境会促进对不透明词语的理解,并促使不透明词语透明化;透明词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则相对较低,语境的强弱、所含信息量的多少,对透明词语猜测的影响并不明显。
3.在留學生的汉语词汇识别中,存在着一定的透明度效应。通常情况下,语义透明度越高越容易猜测,透明度越低越难以猜测。相对而言,透明词语的识别更快,错误更少。
4.汉语学习者在语境中遇到生词时,主要是采用直接提取词义、归纳词义、推求词义的策略对词语进行猜测。
还需指出的是,本次研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具有以下启示:第一,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利用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有效的语境意识,能充分利用上下文语境来总结、归纳、提取不熟悉词语的含义;第二,我们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素意识,将复合词词素义和整词词义的关系渗透到日常词汇教学中,并促使学习者把自己初步具备的语素意识转化到实践运用中。
参考文献:
[1]朱勇,崔华山.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再探[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2).
[2]钱旭菁.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刘颂浩.关于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调查[J].汉语学习, 2001,(1).
[4]王春茂,彭聃龄.合成词加工中的词频、词素频率及语义透明度[J].心理学报,1999,(3).
[5]Zwitserlood,P.The Role of Semantic Transparency in the Process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Dutch Compounds[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1994,(3).
[6]Libben,G.Semantic Transparency in the Processing of Compounds:Consequences for Representation,Processing,and Impairment[J].Brain and Language,1998,(1).
[7]Libben,G.,Gibson,M.,Yoon,Y.B. & Sandrab,D.Compound Fracture:The Role of Semantic Transparency and Morphological Headedness[J].Brain and Language,2003,(1).
[8]彭聃龄,李燕平,刘志忠.重复启动条件下中文双字词的识别[J].心理学报,1994,(4).
[9]舒华,张厚粲,Richard C.Anderson.阅读中自然学习生词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3,(2).
[10]徐彩华,李镗.语义透明度影响儿童词汇学习的实验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1,(1).
[11]Fraser,C.A.Lexical processing strategy use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
[12]Kintsch,W. & Mross,E,F.Context effects in word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85,(3).
[13]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词汇结构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Compound Word Meaning Speculation
Xu Yanhua
(Qigong Colleg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ntext o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o guess the impact of a compound word mea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ance of the richness of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ontext clues and the target word a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compound words and speculation. Context words affect semantic transparency. Greater reliance on opaque term context, the context of the words prompted opaque transparency; transparent word lesser dependence on context, the context of the strength, the number does not affect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ransparent guess words. Learners encounter new words in context, usually take policy directly extract meaning, induction meaning, inquire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Key words:compound word;contexts;semantic transparency;guessing;guess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