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尚书音义》所录异文与共现音切关系辨析

2021-10-19黄继省

现代语文 2021年6期

黄继省

摘要:《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载录了陆德明所见的版本异文共计217个,含有这些异文的条目中兼录注音的有149个。这些音切与该条中的异文有着复杂的关系:有的为字头注音,有的为异文注音,有的为字头和异文注音,有的只是辨别异文。仔细考辨这些音切与共现异文之间的关系,辨别这些音切的性质与层次,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经典释文》体例的认识,也有助于利用这些音注材料进行语音研究。

关键词:《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异文;音切

据笔者统计,《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载录了陆德明所见的版本异文共计217个。在这些含有版本异文的条目中,陆德明进行注音的达149个。他主要采用直音、反切、引用他人或他本的注音形式,每个条目中音注的个数多少不一,少则只有1个,多至6个。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它们通常位于异文的前面或后面。陆德明载录音切的性质与作用是复杂多样的,《经典释文·序录》云:“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识;义乖于经,亦不悉记。其‘或音、‘一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览者察其衷焉。”[1]通过仔细分析考辨,我们发现,《古文尚书音义》所录异文与共现音切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的为字头注音,有的为异文注音,有的为异文和字头注音,有的只是起到辨析异文的作用等。下面,我们就分类举例说明。

一、只有一个共现音切的情况

(一)“音切+异文”的形式

1.音切为字头注音,不为异文注音

《益稷第五》:“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释文》:“艰,工闲反。马本作‘根,云:‘根生之食谓百谷。”在《广韵》中,“艰”是“古贤切”,见母山韵;“工闲反”是见母山韵;“根”是见母痕韵[2]①。因此,“工闲反”是为字头注音。

《禹贡第一》:“?于江海,达于淮泗。”《释文》:“?,恱专反。郑本作‘松,‘松当为‘防,马本作‘均,云:‘均平。”《龙龛手镜·水部》:“沿?,二同。”在《广韵》中,“沿”是“与专切”,余母仙韵;“恱专反”是余母仙韵,与“松”和“均”的语音地位均不合。因此,“恱专反”是为字头注音。

《囧命第二十八》:“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释文》:“囧,九永反,字亦作‘煛。”在《广韵》中,“囧”是“俱永切”,见母梗韵;“煛”是“古迥切”,见母迥韵。“九永反”是见母梗韵,为字头注音。

《吕刑第二十九》:“天齐于民,俾我。”《释文》:“俾我,绝句,上必尔反,马本作‘矜。矜,哀也。”在《广韵》中,“俾”是“並弭切”,帮母纸韵;“矜”是“巨巾切”,群母真韵。“必尔反”是帮母纸韵,为字头注音。

2.音切为异文注音,不为字头注音

《盘庚上第九》:“若颠木之有由蘖。”《释文》:“蘖,五达反,本又作‘枿,马云:‘颠木而肄生曰枿。”在《广韵》中,“蘖”是“鱼列切”,疑母薛韵;“枿”是“五割切”,疑母曷韵。“五达反”是疑母曷韵,为异文注音。

3.音切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舜典第二》:“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释文》:“守,诗救反,或作‘狩。” 在《广韵》中,“守”和“狩”皆为“舒救切”,书母宥韵。“诗救反”是书母宥韵,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舜典第二》:“三帛、二生、一死,贽。”《释文》:“贽,音至,本又作‘挚。”在《广韵》中,“贽”“挚”和“至”皆为“脂利切”,章母至韵。因此,“音至”与字头“贽”和异文“挚”语音相合。

《益稷第五》:“藻、火、粉、米、黼、黻、絺、绣。”《释文》:“藻,音早,本又作‘薻。”在《广韵》中,“藻”是“子晧切”,精母晧韵;“早”是“子晧切”,精母晧韵。《说文解字·艸部》:“薻,水艸也。从艸从水,巢声。《诗》曰:‘于以采薻。藻,薻或从澡。”“藻”为“薻”的异体,“藻”“薻”和“早”皆为“子晧切”。因此,“音早”与字头“藻”和异文“薻”语音相合。

《益稷第五》:“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释文》:“傲,五报反,字又作‘奡。”在《广韵》中,“傲”“奡”皆为“五到切”,疑母号韵。“五报反”是疑母号韵,与字头“傲”和异文“奡”语音相合。

《益稷第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释文》:“跄,七羊反,舞貌。《说文》作‘枪,云:‘鸟兽求食声。”在《广韵》中,“跄”和“枪”皆是“七羊反”,清母阳韵。“七羊反”与字头“跄”和异文“枪”语音相合。

《禹贡第一》:“杶、榦、栝、柏。”《释文》:“榦,本又作幹,故旦反。”在《广韵》中,“榦”和“幹”皆是“古案切”,见母翰韵。“故旦反”是见母翰韵,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五子之歌第三》:“乃盤游无度。”《释文》:“盤,步干反。本或作‘槃。”在《广韵》中,“盤”和“槃”皆是“薄官切”,並母桓韵;“步干反”是並母寒韵。《说文解字·木部》:“槃,承盘也。从木般声。鎜,古文,从金。盘,籀文,从皿。”“槃”,籀文作“盘”;又《广韵》中寒桓同用。因此,“步干反”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仲虺之诰第二》:“殖有礼,覆昏暴。”《释文》:“暴,蒲报反,或作‘虣。”在《广韵》中,“暴”和“虣”皆是“薄报切”,並母号韵。“蒲报反”是並母号韵,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太甲上第五》:“无越厥命以自覆。”《释文》:  “越,于月反,本又作‘粤。”在《广韵》中,“越”和“粤”皆是“王伐切”,云母月韵。“于月反”是云母月韵,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西伯戡黎第十六》:“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释文》:“挚,音至,本又作‘。”在《广韵》中,“挚”“”“至”皆为“脂利切”,章母至韵。因此,“音至”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同。

4.音切为字头注音,兼辨析异文

《尧典第一》孔传:“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释文》:“名闻,音问,本亦作‘问。”在《广韵》中,“闻”和“问”皆是“亡运切”,明母问韵。“音问”不仅为字头注音,而且辨析异文。

《旅獒第七》:“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释文》: “仞,音刃,字又作‘刃。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在《广韵》中,“仞”和“刃”皆是“而振切”,日母震韵。“音刃”不仅为字头注音,而且辨析异文。

《多士第十六》:“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释文》:“弋,徐音翼,马本作‘翼,义同。”在《广韵》中,“弋”和“翼”皆是“余职切”,余母职韵。“音翼”不仅为字头注音,而且辨析异文。

《武成第五》孔传:“施舍已债,救乏赒无,所谓‘周有大赉,天下皆悦仁服德。”《释文》:“赒,音周,本亦作‘周。”在《广韵》中,“赒”和“周”皆是“职流切”,章母尤韵。“音周”不仅为字头注音,而且辨析异文。

5.一个音切与多个异文的情况

《禹贡第一》:“嵎夷既略,潍、淄其道。”《释文》:“潍,音惟,本亦作‘惟,又作‘维。”在《广韵》中,“潍”“惟”和“维”皆是“以追切”,余母脂韵。因此,“音惟”既辨别异文,又为字头和异文“维”注音。

《禹贡第一》:“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释文》:“岍,音牵,字又作‘汧。山名,一名吴岳,马本作‘开。”在《广韵》中,“岍”“牵”和“汧”皆是“苦坚切”,溪母先韵。“音牵”为字头注音,又与其他两个异文语音相合。

《酒诰第十二》:“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伤心。”《释文》:“泆,音溢,又作‘逸,亦作‘佚。”在《广韵》中,“泆”“逸”和“佚”皆是“夷质切”,余母质韵。“溢”是以母质韵,与字头和其他两个异文均语音相合。

《多士第十六》:“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释文》:“泆,音逸,又作‘佾,注同。马本作‘屑,云:‘过也。”在《广韵》中,“泆”“逸”和“佾”皆是“夷质切”,余母质韵;“屑”是心母屑韵。“逸”是余母质韵,与字头和异文“佾”语音相合。

《无逸第十七》:“民无或胥诪张为幻。”《释文》:“诪,竹求反,马本作‘辀,《尔雅》及《诗》作‘侜,同。侜张,诳也。”在《广韵》中,“诪”“辀”和“侜”皆是“张流切”,知母尤韵。“竹求反”是知母尤韵,与字头和两个异文语音相合。

(二)“异文+音切”的形式

1.音切为字头注音,不为异文注音

《禹贡第一》:“泾属渭汭。”《释文》:“汭,本又作‘内,同,如锐反,马云:‘入也。”在《广韵》中,“汭”是“而锐切”,日母祭韵;“内”是“奴对切”,泥母对韵。“如锐反”是日母祭韵,为字头注音。

《禹贡第一》:“三百里纳秸服。”《释文》:“秸,本或作‘稭,工八反。马云:‘去其颖,音鞂。”在《广韵》中,“秸”是“古黠切”,见母黠韵;“稭”是“古谐切”,见母皆韵。“工八反”是见母黠韵,为字头注音。

《说命中第十三》:“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释文》:“省,息井反,一本作‘眚。”在《广韵》中,“省”是心母静韵;“眚”是“所景切”,山母梗韵。“息井反”是心母静韵,为字头注音。

《微子第十七》:“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释文》:“耄,字又作‘旄,莫报反,注同。”在《广韵》中,“耄”是“莫报切”,明母号韵;“旄”是“莫袍切”,明母豪韵。“莫报反”是明母号韵,为字头注音。

2.音切为异文注音,不为字头注音

《禹贡第一》孔传:“北分为九河,以杀其溢,在兖州界。”《释文》:“溢,字又作‘隘,於卖反。”在《广韵》中,“溢”是以母质韵,“隘”是影母卦韵。“於卖反”属于影母卦韵,为异文“隘”注音。

《禹贡第一》孔传:“铚,刈,谓禾穗。”《释文》:“穗,字亦作‘穟,音遂。”在《廣韵》中,“穗”是心母祭韵,“穟”是邪母至韵。“音遂”是邪母至韵,为异文“穟”注音。

《盘庚上第九》:“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释文》:“昏,马同,本或作‘暋,音敏。《尔雅》昏、暋皆训强,故两存。”在《广韵》中,“昏”是“呼昆切”,晓母魂韵;“暋”和“敏”皆为“眉殒切”,明母轸韵。“音敏”是为异文“暋”注音的。

3.音切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尧典第一》孔传:“逊,遁也。”《释文》:“遁,本又作‘遯,徒逊反,退也,避也。”在《广韵》中,“遁”“遯”和“徒逊反”都是“徒困切”,定母慁韵。“徒逊反”与字头“遁”和异文“遯”语音相合。

《盘庚上第九》:“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释文》:“越,本又作‘粤,音曰,于也。”在《广韵》中,“越”“粤”和“曰”皆为“王伐切”,云母月韵。“音曰”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4.音切为异文注音,兼辨析异文

《益稷第五》:“藻、火、粉、米、黼、黻、絺、绣。”《释文》:“粉米,《说文》作黺,徐本作‘?,音米。”在《广韵》中,“米”和“?”都是“莫礼切”,明母荠韵。“音米”除了为“?”注音外,还起到辨析异文的作用。

5.音切不为字头和异文注音,为他本异文注音

《益稷第五》:“作会宗彝。”《释文》:“会,胡对反,马、郑作‘绘。”在《广韵》中,“会”“绘”均是“黄外切”,匣母泰韵;“胡对反”则属于匣母队韵,与“会”“绘”的语音地位不合。在《广韵》中,“缋”是“胡对切”,匣母队韵。《后汉书·舆服志下》:“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李贤注:“《古文尚书》‘缋作‘会。孔安国曰:‘以五采成此画焉。”可知,此处的“胡对反”当是为“缋”注音。

二、有两个共现音切的情况

(一)首音+又音+异文

1.“首音”为字头注音,“又音”辨异文

《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释文》:“八索,所白反,下同,求也。徐音素,本或作‘素。”在《广韵》中,“索”是“苏各切”,心母铎韵;“所白反”属于山母陌韵,疑为字头注音。“素”属于心母暮韵,《经典释文》中“索”其他68次音注,皆非心母暮韵,“徐音素”是辨析异文的。

《皋陶谟第四》:“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释文》:“明畏,畏如字,徐音威,马本作‘威。”在《广韵》中,“畏”是“于胃切”,影母未韵;“威”是“于非切”,影母微韵。“如字”为字头注音,“徐音威”是辨析异文的。

《禹贡第一》:“导菏泽,被孟猪。”《释文》:“孟猪,张鱼反,又音诸。《左传》《尔雅》皆作‘孟诸,宋薮泽也。”在《广韵》中,“猪”是“陟鱼切”,知母鱼韵;“张鱼反”是知母鱼韵,为字头注音。“诸”是“章鱼切”,章母鱼韵,“音诸”是辨别异文的。“孟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墬形训》皆作“孟诸”。

2.“首音”为字头注音,“又音”与异文语音相合

《蔡仲之命第十九》:“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释文》:“蒲,如字,徐又扶各反,马本作‘薄。”在《广韵》中,“蒲”是“蒲胡切”,並母模韵;“薄”是“补各切”,並母铎韵。“如字”为字头注音,“扶各反”是並母铎韵,与异文语音相合。

《微子第十七》:“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释文》:“雠,如字,下同。徐云:‘郑音畴。马本作‘稠,云:‘数也。”在《广韵》中,“雠”是禅母尤韵,“如字”为其注音。“稠”是“直由切”,澄母尤韵;“郑音畴”是“直由切”,澄母尤韵,与异文语音相合。

3.“首音”辨异文,“一音”为字头注音

《益稷第五》孔传:“言天下民昏瞀垫溺,皆困水灾。”《释文》:“瞀,音务,一音茂,本或作‘务。”在《广韵》中,“瞀”“茂”均是“莫候切”,明母候韵;“务”是“亡遇切”,明母遇韵。“一音茂”为字头注音,“音务”是辨别异文的。

4.“首音”“又音”皆为字头和异文注音

《禹贡第一》:“杶、榦、栝、柏。”《释文》:“杶,敕伦反,徐敕荀反。木名,又作‘櫄。”在《广韵》中,“杶”是“丑伦切”,彻母谆韵。《说文解字·木部》:“杶,或从熏。”“櫄”是“杶”的异体。“敕伦反”“敕荀反”也是彻母谆韵,因此,它们皆为字头和异文注音。

5.首音和又音为字头注音,不为异文注音

《秦誓第三十二》:“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释文》:“仡仡,许讫反,又鱼乞反。马本作‘讫讫,无所省录之貌。徐云‘强状。”在《广韵》中,“仡”有两个音切:“鱼迄切”和“许讫切”,分别为疑母迄韵和晓母迄韵。“讫”是“居乞切”,见母迄韵。首音和又音皆为字头注音。

6.“首音”为字头和异文注音,“又音”为字头异音

《立政第二十一》孔传:“商周贤圣之国,则无有立政用憸利之人者。”《释文》:“憸,息廉反,徐七渐反。本又作‘,同。憸利之人,马云:‘憸利佞人也。”《广韵·盐韵》:“憸,利口也。息廉切。”又:“,疾利口也。息廉切。”在《广韵》中,“憸”和“”均是心母盐韵,“息廉反”是心母盐韵,为字头和异文注音。《广韵·琰韵》:“憸:憸诐,七渐切。”“七渐反”是清母琰韵,与“息廉反”之“憸”异音同义。

7.“首音”“又音”皆为字头注音

《甘誓第二》:“天用剿绝其命。”《释文》:“剿,子六反,《玉篇》:‘子小反。马本作‘巢,与《玉篇》《切韵》同。”“剿”在《集韵》有切语“子六切”,截也;“子小反”是精母小韵,二切语皆与字头语音相合。“巢”是崇母肴韵,与二切语语音地位不同。《玉篇》之音为后人所增。

8.“首音”为字头注音,“又音”为异音

《顾命第二十四》:“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释文》:“冒,亡报反,一音墨。马、郑、王作‘朂。”在《廣韵》中,“冒”是“莫报切”,明母号韵;“朂”是晓母烛韵。“亡报反”是明母号韵,为字头注音。《集韵》:“冒,密北切,于也。”与“一音墨”同。“墨”是明母德韵,为字头异音。

(二)首音+异文+又音

1.“首音”“又音”皆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序》:“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释文》:“坏音怪,下同。《字林》作‘,云:‘公坏反,毁也。”在《广韵》中,“坏”有一切语为“古怀切”,见母怪韵;“”为见母怪韵。“怪”和“公坏反”均属见母怪韵,皆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禹贡第一》:“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释文》:“渐,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在《广韵》中,“渐”和“蔪”均是“慈染切”,从母琰韵;“才冉反”是从母琰韵。“如字”和“才冉

反”皆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西伯戡黎第十六》:“作西伯戡黎。”《释文》:  “戡,音堪,《说文》作‘,云:‘杀也。以此戡训刺,音竹甚反。”在《广韵》中,“戡”和“堪”均属于溪母覃韵。《说文解字·戈部》:“,杀也。从戈,今声。《商书》曰:‘西伯既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西伯戡黎》文,今作‘戡黎。”《广韵·寝韵》:“戡,小斫也。张甚切,又音堪。”“竹甚反”是知母寝韵,为“戡”的异音。“音堪”与字头和异文语音相合。

2.“首音”为字头注音,“又音”为异文注音

《尧典第一》:“寅宾出日,平秩东作。”《释文》:“平,如字。马作‘苹,普庚反,云:‘使也。下皆放此。”在《广韵》中,“平”是“符兵切”,並母庚韵,“如字”为其注音。《集韵·耕韵》:“拼,使也,古作苹。”“苹”是滂母庚韵,“普庚反”为滂母庚韵,是为异文“苹”注音。

《尧典第一》孔传:“民改岁入此室处,以辟风寒,鸟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焉。”《释文》:“耎,如兖反,本或作‘濡,音儒。”在《广韵》中,“耎”是“而兖切”,日母狝韵;“如兖反”属于日母狝韵,为字头注音。“濡”是“人朱切”,日母虞韵;“儒”是“人朱切”,日母虞韵,“音儒”为异文注音。

《皋陶谟第四》:“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释文》:“襄,息羊反,上也。马云:‘因也。案:《尔雅》作‘儴,因也。如羊反。”在《广韵》中,“襄”是“息良切”,心母阳韵;“息羊反”是心母阳韵,为字头注音。“儴”是“汝阳切”,日母阳韵,“如羊反”是日母阳韵,为异文注音。

《益稷第五》孔传:“因皋陶谟九德,故呼禹使亦陈当言。”《释文》:“当,丁浪反,本亦作‘谠,当荡反。李登《声类》云:‘谠言,善言也。”在《广韵》中,“当”是“丁浪切”,端母宕韵;“丁浪反”,端母宕韵,为字头注音。在《广韵》中,“谠”是“多朗切”,端母荡韵;“当荡反”属于端母荡韵,为异文注音。

《禹贡第一》:“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释文》:“埴,市力反,郑作‘戠,徐、郑、王皆读曰炽,韦昭音试。”在《广韵》中,“埴”是“常职切”,禅母职韵;“市力反”是禅母职韵,为字头注音。在《集韵》中,“戠”是“昌志切”,昌母志韵;“炽”是昌母志韵,为异文“戠”注音。“试”是书母志韵,当为异音异义。

《禹贡第一》孔传:“凡此皆先举所施功之山于上,而后条列所治水于下,互相备。”《释文》:“条列,如字,本或作‘别,彼列反。”在《广韵》中,“列”是“良薛切”,来母薛韵;“如字”为其注音。“彼列反”是非母薛韵,为异文“别”注音。

《武成第五》:“武王伐殷,往伐归兽。”《释文》:“兽,徐始售反,本或作‘嘼,许救反。”在《广韵》中,“兽”属于书母宥韵,“嘼”属于晓母宥韵。“始售反”是书母宥韵,为字头注音;“许救反”是晓母宥韵,为异文注音。

3.“首音”为字头注音,“又音”辨析异文

《益稷第五》孔传:“所载者四,谓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释文》:“輴,丑伦反。《汉书》作‘橇,如淳音蕝,以板置泥上。服虔云:‘木橇,形如木箕,擿行泥上。《尸子》云:‘泽行乘蕝。蕝,音子绝反。”在《广韵》中,“輴”是“丑伦切”,彻母谆韵;“橇”是“起嚣切”,溪母宵韵。“丑伦反”是彻母谆韵,为字头注音,“如淳音蕝”则辨析异文。

4.“首音”为字头注音,“又音”为他字注音

《顾命第二十四》:“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释文》:“贡,如字,马、郑、王作‘赣,音敕用反,马云:‘陷也。”在《广韵》中,“贡”和“赣”均是“古送切”,见母送韵;“敕用反”是彻母用韵,疑为“戆”注音。

5.“首音”为字头和异文注音,“又音”为异文的异音

《禹贡第一》:“筱、簜既敷。”《释文》:“簜,徒党反,或作‘,他莽反。”在《广韵》中,“簜”和“”均是“徒朗切”,定母荡韵。《正字通·竹部》:“,同簜。”“徒党反”是定母荡韵,为字头和异文注音。“他莽反”是透母荡韵,与“”异音。

《禹貢第一》:“瑶、琨、筱、簜。”《释文》:“琨,音昆,美石也。马本作‘瑻,韦昭音贯。”在《广韵》中,“琨”是“古浑切”,见母魂韵。《说文解字·玉部》:“瑻,琨或从贯。”“昆”是见母魂韵,“音昆”为字头和异文注音。“贯”是见母换韵,“韦昭音贯”为异文的异音。

《武成第五》:“惟一月壬辰,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云:‘月始生魄然貌。”在《广韵》中,“魄”是“普伯切”,滂母陌韵;在《集韵》中,“霸”是“匹伯切”,滂母陌韵。“普白反”是滂母陌韵,为字头和异文注音;“匹革反”是滂母麦韵,为异文的异音。

(三)异文+首音+又音

1.“首音”为异文注音,“又音”为字头注音

《说命上第十二》:“王宅忧,亮阴三祀。”《释文》:“亮,本又作‘谅,如字,又力章反。”在《广韵》中,“亮”是“吕张切”,来母阳韵;“谅”是“力让切”,来母漾韵。“如字”为异文注音;“力章反”属于来母阳韵,为字头注音。

2.“首音”“又音”为字头和异文注音

《吕刑第二十九》:“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释文》:“耄,本亦作‘,毛报反,《切韵》莫报反。”在《广韵》中,“耄”“”均属于明母号韵,“毛报反”是明母号韵,为字头和异文注音。“莫报反”也是明母号韵,“《切韵》莫报反”为后人所增添。

三、有三个共现音切的情况

(一)首音+异文+又音1+异文+又音2

《益稷第五》孔传:“所载者四,谓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释文》:“樏,力追反,《史记》作‘桥,徐音丘遥反。《汉书》作‘梮,九足反。”在《广韵》中,“樏”是“力追切”,来母脂韵;“桥”是“巨娇切”,群母宵韵;“梮”是“居玉切”,见母烛韵。“力追反”是来母脂韵,为字头注音;“丘遥反”是群母霄韵,为异文“桥”注音;“九足反”是见母烛韵,为异文“梮”注音。

(二)首音+又音1+异文+又音2

《微子第十七》孔传:“下视殷民,所用治者,皆重赋伤民、敛聚怨雠之道,而又亟行暴虐,自召敌雠不解怠。”《释文》:“亟,欺忌反,数也;又纪力反。本又作‘极,如字,至也。”《广韵》:“亟,数也,遽也,去吏切,又纪力切。”在《广韵》中,“亟”属于溪母志韵,“欺忌反”是溪母志韵,为字头音。“纪力反”是见母职韵,为异音异义。“极”是群母职韵,“如字”为其注音。

(三)首音+异文+又音1+又音2

《金縢第八》:“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释文》:“辟,扶亦反,治也。《说文》作‘,云:‘必亦反,法也。马、郑音避,谓避居东都。”孔传云:“辟,法也。”在《广韵》中,“辟”是“必益切”,並母昔韵;“”是帮母昔韵。“扶亦反”是並母昔韵,为字头注音;“必亦反”是帮母昔韵,为异文“”注音。“避”是並母寘韵,“马、郑音避”当为辨析异文,音异义异。

四、具有多个共现音切的情况

《禹贡第一》:“东过洛汭,至于大伾。”《释文》:“伾,本又作‘岯,音丕,又皮鄙反;徐扶眉反,又敷眉反。韦音嚭。郭抚梅反。字或作‘。”在《广韵》中,“伾”和“丕”均是“敷悲切”,滂母脂韵;“岯”是“並悲切”,並母脂韵;《集韵·脂韵》:“岯,或作。”“”是並母脂韵。“音丕”是为字头注音;“皮鄙反”是並母脂韵,“扶眉反”亦並母脂韵,二音皆为异文“岯”和“”注音。“嚭”是滂母旨韵,“韦音嚭”当为字头“伾”之异音。“抚梅反”是滂母灰韵,《集韵·脂韵》:“伾,晡枚切。”二者语音地位相合,“郭抚梅反”当为“伾”之音注。

《顾命二十四》:“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释文》:“咤,陟嫁反,字亦作‘宅,又音妒,徐又音託,又猪夜反。《说文》作‘詫,下故反,奠爵也。马本作‘詫,与《说文》音义同。”在《广韵》中,“咤”是“陟驾切”,知母禡韵;“宅”是“场伯切”,澄母陌韵;“詫”是“当故切”,端母暮韵。“陟嫁反”是知母禡韵,“妒”是端母暮韵,“猪夜反”是知母禡韵,“託”是透母铎韵。“陟嫁反”和“又猪夜反”为字头注音。《集韵》:“度,《说文》:‘法制也。或作‘宅。”敦煌写本中,“度”和“宅”经常相混。“又音妒”为异文“宅”和“詫”注音。

《秦誓第三十二》:“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释文》:“谝,音辨,徐敷连反,又甫浅反。马本作‘偏,云:‘少也。辞约损明,大辨佞之人。”在《广韵》中,“谝”是“符蹇切”,並母狝韵;“偏”是“芳连切”,滂母仙韵。“辨”是並母狝韵,为字头注音;“敷连反”是敷母仙韵,为异文注音。“甫浅反”是帮母狝韵,可能为字头注音。《广韵》:“辡:罪人相讼,方免反。”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辡,即争辩之本字。”“又甫浅反”疑为“辡”的切语。

五、处理异文与共现音切关系时

需要注意的问题

《经典释文》载录了大量的音切,这些音切的性质相当复杂,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万献初通过统计分类,对《释文》音切类目的性质进行了区分[3];岳利民、张翠翠根据《释文》“又音”的音义匹配,揭示了“又音”的复杂性[4](P42-51);杨军、黄笑山、储泰松则从结构上,把《释文》的音切分为古反切、“等第及开合”一致的反切、“准直音”式的反切等[5](P96-114)。这些研究成果多角度地揭示了《释文》音切的真实面目,《古文尚书音义》中的音切性质亦然,其异文与音切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在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根据《切韵》系韵书进行判断,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音切混用的情况

陆德明收录的音切性质复杂,可谓“纷然杂陈,古今并录”,我们首先应区分音切的层次性,尤其是要注意一些古音切。比如,“支脂之”韵混用。《汤诰第三》:“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释文》:“罹,力之反。本亦作‘罗,洛何反。”在《广韵》中,“罹”属于来母支韵,“罗”属于来母歌韵。“洛何反”属于来母歌韵,为异文“罗”注音。“力之反”是来母之韵,与“罹”和“罗”语音地位均不合,可能是“之韵”与“支韵”相混。再如,声母清浊相混。《尧典第一》:“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释文》:“讼,才用反,马本作‘庸。”在《广韵》中,“讼”属于邪母用韵,“庸”属于余母钟韵。“才用反”是从母用韵,为字头注音。可见,“邪母”与“从母”相混。

(二)后人增改的音切

《洪范第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释文》: “陂,音秘,旧本作‘颇,音普多反。”在《广韵》中,陂属于帮母寘韵;颇属于滂母戈韵。“普多反”属于滂母歌韵,为异文“颇”注音。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云:“无偏无颇,唐玄宗始改为‘陂。《唐书·经籍志》:‘开元十四年,元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

《吕刑第二十九》:“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释文》:“耄,本亦作‘,毛报反,《切韵》莫报反。”在《广韵》中,“耄”“”均属于明母号韵,“毛报反”是明母号韵,为字头和异文注音。“莫报反”也是明母号韵,不过,《切韵》晚出于《释文》,疑为后人所增。

(三)后人窜改的字形

《囧命第二十八》:“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释文》:“憸,息廉反,徐七渐反,利口也。本亦作‘思。”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旧作‘思,讹。今改正。”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思,宋本已误,影宋本作‘。”“思”当为“”之讹。

(四)音切排列的顺序

总的来看,《释文》所载录的异文音切的排列顺序并非十分严格、规范。当异文与音切共现时,一旦出现一个音切与字头、异文语音地位相合的情况,我们便很难判断它的被注字。比如,《序》:“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释文》:“盘,步干反,本又作‘般。”再如,《盘庚上第九》:“盘庚五迁,将治亳殷。”《释文》:“盘,本又作‘般,步干反。”《序》与《盘庚上第九》两篇对“盘”的解释,内容一样,但音切“步干反”分别位于异文“般”的前面和后面。可见,其音切与异文的排列順序并不是十分严整。

综上所述,《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所载录异文的条目共计217条,其中,与异文共现的音切达过半之多。仔细考辨这些异文与共现音切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有的音切为字头注音,有的为异文注音,有的为字头和异文注音,有的为字头注音兼辨析异文,有的不为字头和异文注音而为其他字注音等。据我们统计分析,在《经典释文》其他经的音义中,所录异文与音切的情况亦基本如此。由于《释文》音切性质的多样性、后人的增添窜改、音切排列顺序并非严整等,在我们对《释文》进行探讨或利用这些语音材料进行研究时,要对这些音切进行性质辨析、基本归类、层次区分等,并对音切与异文的关系进行考释,否则,就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3]万献初.《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岳利民,张翠翠.《经典释文》中的“又音”与音义匹配[J].语言科学,2016,(1).

[5]杨军,黄笑山,储泰松.《经典释文》反切结构的类型、层次及音韵性质[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十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Texts Recorded in

Guwen Shangshu Yinyi(《古文尚书音义》) and the Co-ccurrence of Yinqie(音切)

Huang Jishe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In Jingdian Shiwen·Guwen Shangshu Yinyi(《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 Lu Deming has recorded 217 version yiwen(异文) that have been seen. In these entries including yiwen(异文) and recorded phonetic 149. These yinqie(音切) and yiwen(异文) ha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in the entries. Some phonetic prefix, some phonetic yiwen(异文), some phonetic prefix and yiwen(异文), some just identify yiwen(异文).Carefull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yiwen(異文) and co-occurrence of different texts, and identifying the nature and level of these yinqie(音切), I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yle of Jingdian Shiwen(《经典释文》), but also to make use of these phonetic materials for phonetic research.

Key words:Jingdian Shiwen(《经典释文》);Guwen Shangshu Yinyi(《古文尚书音义》);yiwen(异文);yinqie(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