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2021-10-19尹金娥
尹金娥
我于1989年幼师毕业后到幼儿园工作,至今已有31个年头。回顾过去的30余年,我几乎经历了学前教育在中国幼儿园的所有变革,尤其经历了幼儿教师不同阶段的成长之路。
入职初期,我身边的同事很多是从工厂、宾馆、公交公司等单位转行而来,幼师、中师毕业的幼儿园老师还很少,也因此,我们一入职就受到单位的重视,成为幼儿园的业务骨干。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实施,我也在那一年接下了第一个观摩任务——承担北京市幼教年会的音乐教育观摩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外,还有一个组织在引领着幼儿园的专业发展,也第一次知道幼儿园老师可以做课题。
当时资源有限,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于学前教育类期刊,几个伙伴商量,大家分头订阅《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每个月接到杂志的那几天,就是大家如饥似渴进行学习的日子,跟着杂志学写教育笔记,跟着杂志上的案例设计、组织活动……学习型的教育实践带给我们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
“人人都有课题”的时代
—— 教师研究意识的确立
1990年,幼儿园提倡“人人都有课题”,那是当时比较时髦的倡议。我尝试写了一篇论文,是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的一个观点集结,被指导专家点评为:文笔很流畅,但是缺乏自己的观点。我这才明白,一篇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重复别人怎么说。伴随专家进园对教师进行课题选题和研究的指导,我搭上了顺风车,完成了生平第一个课题研究“小班幼儿歌唱教学的尝试”,是从自身歌唱学习的经验出发,强调幼儿歌唱是可以自学的,教师应该在幼儿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基于自身实践总结出来的“观点”。课题论文获得省教育年会奖励并发表在《教育研究通讯》杂志上。在欣喜和自我肯定之余,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触摸到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知道了在图书馆检索与课题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辨析自己的研究问题。这次的课题研究让我意识到,树立了研究意识,研究课题就随处可见,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和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依据这样的思路去研究,去解决。
在以后的10年间,我进行了不下10次的课题研究,研究题目小到《培养小班幼儿大胆讲话的习惯》《在穿衣活动中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大到《从培养自我意识入手促进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师幼互动中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分析与转变策略》,论文成果既有经验总结,也有实验数据支持的规范研究。研究意识的确立,成为我专业成长最重要的一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各种幼教培训活动应运而生,幼儿园每次派出代表参加培训,都给全园教师带回最前沿的教育声音,几十个人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录音机播放的专家讲座,对大家来说真是一种幸福!在这10年间,幼儿园的业务学习也逐步走向正规,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大家会聚在一起学习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而学习内容主要依靠业务管理者的洞察和安排。
初识“园本教研”
—— 教师人人参与的学习状态
2003年是我担任业务园长的第三年,我申请立项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课题“优化师生互动关系,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研究后期,本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也意识到教育行为要随之变化,这时候,幼儿园一位骨干教师承担了一次语言教学观摩活动,在和教师充分沟通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建议她已完全认同并做了积极改进,但观摩现场呈现的仍是教师原有的思路和做法,我们一起商定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并没有展现出来。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意识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似乎不能完全依赖于课题研究,也不是业务学习所能够给予充分解决的。也就在那一年,赴上海学习的同事带回来一个新的词汇——园本教研,并说幼儿园当下需要的不是科研而是教研!
我当时并不知道教研和科研的区别,最初认为教研应该是业务学习的一种,如我们在学习文章后,让大家挨个发言,写出学习感想,然后参与研讨。后来认识到教研也是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和科研不是一样的吗?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虽然都在說“园本教研”,而实际上做的几乎都是集体评课、参与式的培训,或者说比较热闹的业务学习。园本教研成为幼儿园很神秘又很难琢磨的一件事。
认识“园本教研”的目的
—— 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人
2009年,我成为空军直属机关蓝天幼儿园的教研室主任,园本教研成为我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事情!在“十一五”期间,我通过参与生态体验课题和台湾美育奥福课程的培训,领悟到教师成长的几个关键:一是要让教师有深刻的体验才会对他产生影响;二是围绕关键目标,要用多元的方式带领教师去识别、练习和创造。而在这其中,教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非常重要!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开始知道:园本教研需要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教师要人人参与成为教研的主人。它和园本培训、课题研究一样,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方式。既然目的都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其核心就应该是培养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那么,教师的哪些方面是需要园本教研加以培养的呢?
我从关注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问题入手,尝试改变教师的习惯。如教师习惯评课式的教研,不会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每次都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完就意味着自己的任务完成,只说不研……教师表达的观点不聚焦,弥散铺陈,导致教研时间很长……我有意识地提出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你的观点,前面说过的后面不要重复……”让教师养成围绕问题讨论的习惯,养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习惯。再如,教师对教研的准备不足,拍拍脑门就来参加教研,缺乏对于相关问题的检索和思考,研讨的过程就是“萝卜炖萝卜”的经验重复,所以需要养成主动寻求理论支撑、策略支持的习惯。
“十二五”期间,正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的时期,如何引导教师“关注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成为教研的重点。为了帮助教师认识到游戏的意义和价值,我让教师录制一段幼儿自由游戏的录像,借助高瞻的儿童游戏评价量表,请大家对照寻找幼儿的游戏所涉及的领域和发展目标。教师通过实际的操作恍然大悟,意识到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这些不是集体教学所能够替代的,从而明白了游戏的独特价值。这次教研让我意识到:要让教师“看到”很重要,就像幼儿需要“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一样,教师在教研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学习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认知冲突,重构新的经验。
在我园音乐教育活动改革过程中,我们用“一课三研”的方式,通过调整幼儿参与和教师评价,提升音乐集体教育活动的质量。教师惊喜地看到了课堂的变化,但是她们总是沉浸在活动成功的喜悦中,不去思考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让教师回顾自己的三次教学活动,思考“自己改变了什么、为什么改变、改变的意义是什么?”,帮助教师固化自身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教研需要改变的是教师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于是,我在教研活动中开始对教师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加以引导,如我会选择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实践录像,请大家分别从教师设计和儿童心理感受两个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当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具引发幼儿那么多的心理负担时,她们才明白儿童视角下的活动必须顺应幼儿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教师自以为是的出彩、加料。这种对比方式帮助教师快速澄清问题,成为教师发现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从教研走向研修
—— 与教师经验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到园本教研。聚焦有价值的问题、建立有意义的联结,成为高质量园本教研的标志。作为教研引领者,我认识到:教研不再是传递管理者声音的场域,而是引导教师集结智慧的研修行动。
2016年,我开始接触“焦点讨论法”,它由加拿大文化事业学会(ICA)发起,主要用于帮助大学生和成人反思某种艺术作品,后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工具。国际引导大师乔·尼尔森的《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一书详细介绍了焦点讨论法的理论与应用。
焦点讨论法中四个层面的问题层层递进,客观性、反应性问题能让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毫无压力地参与进来;其实这两种问题多年来大量存在于教研过程中,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寻求答案背后真正的意义、价值,而诠释性问题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决定性问题将规律性认知又返回到自己的实际中,“你打算怎样做/做怎样的改变”,将教师的思维引向了教学实际的后续改进。
可以说,焦点讨论法改变了以往教研的思路,让教研更有深度。但是,焦点讨论法的“诠释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总是不尽人意,致使学习内容和现实之间逻辑不清晰。于是,我尝试将“对比思维”镶入“焦点讨论”,在学习内容和教师已有经验之间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分辨出自己的实践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明确好的、有差距的,探寻这两种做法之间的差异,其实这就是探寻本质和规律性问题。这种衔接在每次研修过程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自己对比,这种做法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和以往的主题活动比,主题脉络有什么变化?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和以前的音乐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对儿童有什么发展价值?”,这种自己与他人、现在和过去的对比方式,促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剥离出最有价值的改变,不断探求价值和意义,获得了非常有益的思考。同时,也吸引大家更好地在实践中调整与应用。
教师对比意识的建立,从中获得的是思考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的观点不是单凭直觉,而是依靠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等科学的方法,最终获得有价值的思考和经验,这也是当下幼儿教师队伍所欠缺的能力。过程中,配合思维导图、关键词、海报等方式的使用,教研的深度和教师的参与度都有所提高。
回顾从教的30年,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伴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业务学习、课题研究,还是园本教研,都在不同阶段促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研究意识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意识的苏醒,是时代赋予我们幼教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