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研究
2021-10-19高宏钰霍力岩龙正渝
高宏钰 霍力岩 龙正渝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对启蒙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幼儿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此时的文化熏染和教育引领能够奠基人生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奠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必须从娃娃抓起。
近年来,我国各地幼儿园开展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也有一些研究对幼儿园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但鲜有对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系统调查,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考察等方法,以北京、广东、浙江、河南、重庆等五个省市的1373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作为调查对象(见表1),对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情况进行调研,以期总结当前幼儿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发现其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为推动幼儿园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幼儿园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
调查发现,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得到园长和教师的普遍认同,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比较清晰明确,内容广泛多样、具有地域性,形式丰富多元,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幼教工作者普遍认同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在认识层面,从必要性上,认为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教师达90.3%,一般及以下的教师不到10%,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兒园教育的价值。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必须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开始渗透。”从可行性上,91.04%的幼儿园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具有可行性,并获得了幼儿园层面的支持。其中,认为幼儿园非常鼓励自己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占33.69%,比较鼓励的占41.58%,一般以下占24.73%,幼儿园的支持态度提高了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在实践层面,经常为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教师占26.16%,44.09%的教师比较经常开展此类活动,说明幼儿园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频率较高,为幼儿园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比较清晰明确
调查显示,认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的教师占91.76%,培养幼儿良好德行的占85.78%,增长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占79.33%,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占77.78%。在访谈中,有教师指出:“幼儿园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在于把民族情怀、民族灵魂、民族瑰宝植根于幼儿的内心、融入幼儿的血脉。”“在于用传统文化树立和内化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将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心和美好情感作为首要目标,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作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目标定位清晰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目标指引作用。
3、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广泛,具有地域特色
调查发现,幼儿园教育蕴含了广泛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括传统饮食文化、传统服饰文化、名胜古迹、传统科技、传统文学作品、传统艺术、传统武术、历史名人、传统节日、民间游戏、传统棋文化、古代神话故事、二十四节气等。访谈中,有教师说:“那些不是非常难理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选择范畴,比如古代经典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小故事,可以讲给幼儿听;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选择一些简单的让幼儿体验,把它们变成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再如,我们古代有很多建筑形式,可以引导幼儿去观察身边有哪些古建筑,然后对这些建筑的历史、风格特点进行了解。再比如,中国已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戏表演,其实完全可以把它改造成适合幼儿的表演形式。还有偶戏的表演,有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情。”此外,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富有地域特色,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地的文化资源更容易获得,另一方面这些文化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易于幼儿感受理解。例如,调研中发现北京市的幼儿园通常会将四合院、故宫等传统建筑,北京小吃等传统饮食融入教育;而一所岭南地区的乡村幼儿园,则经常邀请村里的舞狮队来园表演,让幼儿感受舞狮文化,并利用春游带幼儿到具有岭南特色的场所体验岭南文化。
4、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比较丰富
调查发现,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丰富多元,综合主题活动、区域游戏、生活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等都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采用综合主题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比例达86.62%。例如,“你好,故宫”主题,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游览故宫,生成了对故宫的大门、建筑物上的吉祥瑞兽、珍贵文物等方面的探究兴趣,随后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进行对故宫文化的深度探究,如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设计能开合的故宫大门,通过画画、捏泥等方式设计属于自己的吉祥瑞兽。70.37%的教师会在区域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如在表演区投放传统服饰、皮影戏道具等;在建构区鼓励幼儿结合主题搭建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如天安门、卢沟桥、鸟巢、广州塔“小蛮腰”;在美工区开展水墨画、扎染、剪窗花等活动。72.4%的教师在生活环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如有教师在过渡环节和午睡环节播放中华经典诗词、中华传统故事等,在餐饮环节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如广州一所幼儿园早餐时让幼儿体验广式早茶文化等。52.2%的教师在户外活动时选择一些民间游戏,比如带幼儿玩滚铁环、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等游戏。65.1%的教师会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提供《九色鹿》《聪明的阿凡提》《西游记》《精卫填海》等中华传统或神话故事让幼儿阅读,还有教师基于图画书创编幼儿喜闻乐见的儿童剧,使幼儿在艺术表演、体验中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日和节气风俗活动也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端午节组织幼儿包粽子、赛龙舟等。
幼儿园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幼儿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
1、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并不乐观,非常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仅占19%,不清楚的教师达到34.53%,可见,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认知不清。在访谈中提问教师“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多数教师的回答是文学作品、传统艺术、传统节日、民间游戏等现象活动层面的有形事物,如有教师回答:“适宜幼儿的文学作品,比如简短、朗朗上口的诗歌,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和作品,传统习俗等。”“节日习俗让幼儿感受节日气氛,民间游戏和运动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但进一步追问这些事物的精神内涵,如“民间游戏中蕴含哪些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或人文精神?”,教师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可以发现,教师对精神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存在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2、传统文化内容向现代化转化难度较大
幼儿园教师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比较有把握的占38.59%,非常有把握的占16.13%,一般以下的占45.28%。可以看到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太有把握。在访谈中,教师表示:“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尤其是转化成让幼儿喜欢的内容,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少内容是成人化、理性化的,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在冲突。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现代化转换,更好地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特征、学习兴趣和需求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3、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缺乏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充分尊重
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认为完全能找到适宜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占10.87%,能够找到的占35.84%,一般及以下的占53.28%,可见,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采用适宜的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调研还发现,一些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忽视儿童立场,缺乏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充分尊重,存在一定程度的“小学化”和“复古化”。例如,有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是灌输式的,幼儿通过大量朗读、记忆、背诵古诗词等接受传统文化知识;一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大搞形式主义,幼儿模仿古人穿汉服、摇头晃脑诵读经典等表演性活动较为常见,这些复古化的教育方法忽视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传统文化教育的意图更多是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改造,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而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短缺
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调查显示,在寻找适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上存在较大困难的教师达到50.18%,非常容易找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教师仅占12.53%,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教师在寻找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困难。反观教师对获得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需要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支持的教师比例达52.69%,比较需要的占38.95%,一般及以下的教师占8.37%。在访谈中教师表示:“传统文化的教学素材一般都是自己上网搜索,得到的常是一些并不系统、完整而且也不一定完全准确的信息,这严重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教师十分需要获得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支持。
讨论与建议
针对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1、构建适宜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广泛多样,但教师对应该选择哪些内容、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化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构建适宜幼儿園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有利于幼儿园明确在幼儿教育阶段要“传承什么”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统领作用,为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供内容保证。在构建内容体系时,应秉承全面性原则,坚持儿童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建构和适宜转化。
一方面,要全面系统地构建适宜幼儿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中华文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有学者指出,就性质而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就结构而言,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在内的完整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精神层面的文化和物质层面的文化,即融合了“道”和“器”,二者不可分割。而目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多停留在器物层面,较少涉及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渗透。因此,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和“器”融合,以幼儿喜闻乐见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等精神内涵。例如,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除了让幼儿参与包饺子、写春联、贴窗花等年俗活动,也要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让幼儿理解这些活动所代表的中国人祈福新年、期盼阖家团圆、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信仰。
另一方面,要始终关注儿童立场,并基于儿童立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的适宜转化。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始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应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现实生活经验,注重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的亲近性和可理解性,把一些成人化、理性化但又对儿童发展来说具有关键性的传统文化内容,转化成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直观行动思维特点的教育内容,转化成幼儿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的学习经验,以适宜的内容培育幼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对于“热爱国家”这一对幼儿来说有些抽象的内容,可以让幼儿通过观看“建国70周年大阅兵”并展开讨论活动;通过寻找身边的“中华骄傲”(中国书法、中国菜、四大发明等)等探索发现活动,让幼儿以可见、可闻、可触摸的方式感受和理解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2、提炼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路径和课程资源
幼儿园采用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活泼生动、利于探究,符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遵循学前教育教学规律,拉近了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但也要看到不少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小学化”“复古化”,十分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操作路径和典型案例,为幼儿园明确“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抓手。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另起炉灶”,应坚持“自然渗透”原则,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阅读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等都是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情境。实践表明,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将传统节日节气、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间风俗等作为主题来源,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传统文化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索,在生活环节融入饮食、保健、养生、行为礼仪等内容,在阅读活动中为幼儿选择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蕴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画书,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等,都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应及时总结整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
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既需要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一般性支持策略,也需要有针对不同活动特性的具体支持策略。只有建构一套完整的支持策略系统,才能为教师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供可操作的抓手。一般性支持策略是通过“看不见的老师支架”实现幼儿“看得见的有效学习”,是教师支持幼儿在“有準备的环境”中,以唤醒、激发、熏陶、浸润等方式涵养幼儿的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成为有中国根、中国心和中国情的快乐中国娃。具体支持策略是在不同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的具体方式方法,如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按照幼儿学习的过程,采用“导入、感知、探索、表现、总结”五段式策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支持幼儿经历“计划——行动——反思”的学习过程,在与教师精心准备的蕴含传统文化的材料互动中感知中华文化。总之,要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教育的适宜方法和课程资源,以支持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
本文系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研究成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VFA180003)”研究成果;“大成国学基金”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