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泥堡大型金矿床金的三维富集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2021-10-19曹胜桃郑禄林魏怀瑞陈军李俊海

地质论评 2021年5期
关键词:轴面矿床成矿

曹胜桃,郑禄林,魏怀瑞 ,陈军,李俊海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25; 2)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阳,550025

内容提要: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近些年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对金的富集规律及成矿过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从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方面探讨金的成矿模式尚未研究。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的地层、断层和矿体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结果显示,矿体呈顺层状和沿断层产状产出,Au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 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断层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Au含量具有斑块状分布和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局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据此,本文结合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以及矿床中的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组合等特征,获取了矿床形成的流体流向路径,提出了“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的成矿模式,这对于泥堡金矿床及类似的矿床开展下一步找矿和成矿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泥堡大型金矿床随水银洞金矿床深入的科研工作及找矿勘探经验,被成功勘查发现,使其金资源储量从18 t增加至70 t,成为贵州第三大金矿床,是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床典型代表(郑禄林,2017)。研究认为泥堡金矿床形成于中晚燕山期(139~145 Ma;高伟, 2018;Chen Maohong et al., 2019;Zheng Lulin et al., 2019),具有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热液蚀变特征,主要有脱碳酸盐化、硫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黏土化、以及少量雄(雌)黄化、辉锑矿化、萤石化等作用(郑禄林,2017)。其中脱碳酸盐化和硫化作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表现为金的成矿流体交代蚀变含 Fe 碳酸盐(Fe 白云石),释放 Fe2+进入流体,导致含砷黄铁矿沉淀并卸载 Au,从而在有利空间的赋矿岩石中形成金矿体(韦东田等,2016;谢贤洋,2018;郑禄林等,2019)。而大量研究得出,Au 主要以Au1+离子形式赋存于龙潭组、Sbt、F1中的含砷黄铁矿(主)和毒砂(次)中(郑禄林等,2017;Wei Dongtian et al., 2020)。对于金的富集规律研究,前人(韦东田等,2016;谢贤洋等,2016;郑禄林,2017;吴松洋等,2018)也开展过相关的统计研究,但主要采用二维统计方法,且由于前期样品量少,数据不足,存在对矿床不能有效控制和空间可视性差等问题,难以直观揭示矿床空间富集规律。随着勘探工作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矿山数据,包括钻孔柱状图和样品测试信息。同时,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在收集矿山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理论和可视化技术,建立矿床空间特征和自身属性的三维模型,使主要地质构造和物质组成三维可视化,可清晰观察金在地层、断层、褶皱中的富集变化规律(张权平等,2020)。

因此,本文利用3Dmine软件,对泥堡金矿床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建立地层模型、断层模型和矿体模型,分析Au的三维富集规律。同时,在分析Au三维富集规律基础上,结合矿床中Au的物质来源、流体来源、流体迁移方向、以及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Au的成矿模式,旨在为该矿床及相似矿床的找矿勘查和成矿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地质背景

贵州泥堡金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南缘与华南褶皱系两个Ⅰ级构造单元交汇处,且处在北西向紫云—垭都深断裂、北东向弥勒—师宗断裂和近东西向的开远—平塘深断裂所构成的“滇黔桂金三角”内。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及岩性由老到新依次为:中二叠统茅口组(P2m)灰岩,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P3l1)沉凝灰岩、黏土岩夹少量煤层及灰岩、硅化灰岩,龙潭组二段(P3l2)黏土岩、粉砂岩、沉凝灰岩、煤、灰岩,龙潭组三段(P3l3)黏土岩夹燧石灰岩、煤,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及三叠系中统关岭组(T2g)均为碳酸盐岩,第四系(Q)为黏土。而在P2m和P3l1不整合界面附近产出一套由区域性构造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体( Sbt;Zheng Lulin et al., 2016),岩性为角砾状凝灰岩、石英岩、硅质岩和硅化灰岩等,表现出强硅化、黄铁矿化、角砾岩化等热液蚀变特征。矿床的主要构造格架由北东向展布的泥堡背斜、北东东向展布的二龙抢宝背斜、北东向的F1、F2、F3、F4断裂和北西向的F6、F11、F8、F14断裂构成,主要控矿构造为F1和二龙抢宝背斜。其中F1为逆冲断层,长约5.50 km,东端于红岩交于F3断层上,西端被F6断层错断,矿区内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为南南东向,倾角38°~42°。F1北西盘(下盘)出露地层有P2m、P3l,南东盘(上盘)出露地层有P2m、P3l、T1yn、Q。而二龙抢宝背斜位于F1断层南东盘,是F1断层南东盘向北西逆冲时形成的牵引褶皱,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P2m,北西翼和南东翼产状和地层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北西翼出露有P2m、P3l,而南东翼依次出露P3l、T1yn、T2g(图1)。

图1 黔西南普安县泥堡金矿区地质简图(据郑禄林等,2019修改)Fig. 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Nibao gold deposit in Pu’an County, southwestern Guizhou (modified from Zheng Lulin et al., 2019&)

在泥堡金矿床中,根据矿体的控矿特征,分为断裂型(Ⅲ)、层控型(Ⅳ)和氧化型(Ⅶ)三类矿体,每类矿体包含多个金矿体,共约52个,规模较大的矿体见表1。在表1中,Ⅲ-1、Ⅳ-15、Ⅳ-17为规模最大的3个矿体,均达到中型矿床规模,氧化矿体规模小,仅达到小型矿床规模。三类矿体分布特征差异较大,其中断裂型矿体产于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矿体规模最大,占总探明资源量的83.64%,集中分布在9100-11380勘探线间。层控型矿体主要赋存于Sbt、P3l1及P3l2地层内,主要集中分布在9020-13540勘探线间。氧化型赋存于第四系滑坡体中,由原生金矿(化)体垮塌后,在地表经风氧化淋滤后富集而成,均为氧化矿,集中分布在8700-9980勘探线间。因此,根据矿床中矿体的空间位置、平面位置、空间形态、长度、延深、厚度、空间形态、品位等信息,选择同时具有三类矿体、且能有效代表整个矿床的区域进行建模。综合分析发现,平面位置上,矿体主要集中分布于9100-10460勘探线间,空间位置上,集中分布于F1、Sbt、P3l1、P3l2和Q内。基于以上,此次建模范围的平面位置选择9100-10460勘探线、其中有二龙抢宝背斜两翼和核部较完整出露,空间位置选择F1、Sbt、P3l1、P3l2和Q,以及直接接触的P2m、P3l3地层。

表1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主要金矿体特征表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gold orebodies in the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2 地质模型建立

2.1 建立实体模型

随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逐渐成熟,不断涌现出Surpac、Micromine、Gocad、Minesight、Creatar、Datamine、3Dmine等三维建模软件。上述软件中,3Dmine软件侧重于服务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具有空间立体感强、可视化性高、操作简便、效率高、准确性强等优点(陶晓丽,2015;蒋新艳,2018)。因此,本文采用3Dmine软件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建模平面位置选择9100-10460勘探线,空间位置选择F1、Sbt、P2m、P3l1、P3l2、P3l3和Q。建模方式为钻孔柱状图建模,共利用90个钻孔数据,平均深度为182 m,按80 m×80 m工程间距布置钻孔,钻孔控制的建模高程为800~1600 m。建模流程依次为:①从钻孔柱状图中提取钻孔名称、孔口坐标、孔深、钻孔倾角、钻孔方位角、地层层位、岩性、采样位置及样品中Au含量等信息,建立定位表、测斜表、化验表、岩性表,后导入3Dmine内,建立钻孔数据库。②利用全地层建模依次对F1、P2m、Sbt、P3l1、P3l2、P3l3和Q建模(图2)。在建模中,层位尖灭处理方式选择趋势延伸、浅孔记录连续和顶底板边界封闭处理,部分位置钻孔间距较远或存在钻孔缺失,利用网格估值进行插值,以便减小误差,其中网格间距设为20 m,并利用曲面拟合进行插值。此时得到F1与各地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存在地层、断层实体模型重叠、交叉等问题,主要是由于F1逆冲运动导致,利用F1断层面将实体模型切割上下两盘,分别建模后组合,在单盘内不存在地层重复,从而解决严重交叉问题。此外,在地层实体模型中存在重叠部分,将钻孔数据库设置显示钻孔,透明化处理实体模型或沿多条勘探线切割剖面观察,确定重叠部分所属地层,再利用布尔运算中的交集、并集和差集对地层处理,从而得到F1和各地层准确的空间实体模型,组合得到总模型(图3)。

图2 建模流程图与钻孔布置图Fig. 2 Modeling flowchart and drilling layout diagram

图3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实体模型图Fig. 3 Entity model diagram of the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rn Guizhou

2.2 建立块体模型

研究Au的三维富集规律,需在建立断层和各地层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创建块体模型分析,其中单个块体尺寸(X、Y、Z)分别为10 m、10 m、10 m,次级块体的尺寸为5 m、5 m、5 m。将块体模型进行实体模型约束,从而得到F1和各地层的块体模型,对块体进行新建Au含量属性,并赋值。在块体中,各样品点距待估值块的距离不同,其品位对待估值块的影响程度不同,距离待估值块近的样品,其品位对待估值块品位影响越大,因此,选择距离幂次反比法对块体进行赋值。在利用距离幂次反比法进行赋值中,主要是估值参数中Au样品点文件生成和确定搜索参数,样品点文件包括原始样品长度点文件,Au组合样品点文件。原始样品长度点文件共收集样品6835件,样品长为0.52~1.72 m,而样品长度中数和平均长度均为1.14 m(图4),因此以1.14 m为Au点的提取组合长度,可减少组合样品对原样品的破坏。

图4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样品长度直方图Fig. 4 Histogram of sample length in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实体建模区域位于二龙抢宝背斜内,包括核部及两翼部分地层,表现出两翼产状明显差异,且被F1穿切。在F1上盘,主要为二龙抢宝背斜核部,为此次建模的重点区域,各地层表现出走向约0°,倾向约270°,倾角为10°,不存在显著侧伏现象。因此,在利用距离幂次反比法进行赋值时,搜索参数中的主轴、次轴和短轴搜索半径分别为300 m、150 m、75 m,主轴方位角、主轴倾伏角和次轴倾较分别为0°、0°、10°,待估值块利用其它样品估值时,最多使用12块样,最少3块,单孔最多4块,以此得到F1和各地层Au品位块体模型(图5)。

图5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块体模型图Fig. 5 Block model diagram of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3 含金性分析

泥堡金矿床中,Au的含量在整体上、纵向上、横向上,以及各地层、断层、二龙抢宝背斜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开展含金性统计分析和三维含金性分析,以此细化对Au富集规律研究。而金矿床中原生矿和氧化矿的工业指标不同,原生矿中Au 的边界品位为1.00×10-6,工业品位为2.5×10-6,氧化矿的边界品位为0.5×10-6,所以在建矿体模型时,原生矿和氧化矿分别按1.00×10-6和0.5×10-6提取矿体。同时,为直观观察Au在矿床中的三维分布情况,将块体模型图(图5)中Au含量按0~0.25×10-6,0.25×10-6~0.5×10-6、0.5×10-6~0.75×10-6、0.75×10-6~1×10-6、1×10-6~1.25×10-6、1.25×10-6~1.5×10-6、1.5×10-6~1.75×10-6、1.75×10-6~2×10-6、2×10-6~2.5×10-6、>2.5×10-6等品位区间着色,以便增加空间立体感强,而品位区间还有“其它”,指未被赋值的块体,由部分区域的钻孔间距较大或钻孔缺失造成。

3.1 含金性统计分析

从提取钻孔柱状图信息,到建立钻孔数据库,后依次建立矿床的三维实体模型和块体模型,在块体模型中的每个块都具有Au含量属性和体积量属性,通过3Dmine软件的统计功能,可清晰分析矿床在整体上、各地层和F1中Au的含量与对应岩石体积之间的关系,并含金性统计分析其富集规律。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矿床整体上Au含量为0.01×10-6~20.41×10-6,平均为0.39×10-6,集中分布于0.01×10-6~0.67×10-6,将Au含量按0.25×10-6为一个区间梯度,划分出22个品位区间,并统计区间的岩石体积,得出泥堡金矿床中Au含量分布图(图6)。图6表明,含Au岩石的量随Au含量增加而减少,但在Au含量为2.5×10-6之后出现异常,不减反增,表明存在一定作用使Au异常富集(图6)。

图6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Au含量分布图Fig. 6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u content in the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研究认为金主要以离子金赋存于含砷黄铁矿(主)和毒砂(次)中(郑禄林等,2017;Wei Dongtian et al., 2020),硫化作用是形成含砷硫化物的主要机制(王疆丽,2014;韦东田等,2016;郑禄林,2017;谢贤洋,2018),也是Au富集的主要成矿机制。同时,统计出P2m、Sbt、P3l1、P3l2、P3l3、Q、F1中的Au含量和对应的岩石体积量,在此基础上得出矿床中地层内Au含量分布图(图7)。在图7中,含矿岩石的量随Au含量增加而减少,但在Au含量为2.5×10-6之后出现异常,不减反增,且Au主要富集F1、Sbt、P3l1和P3l2中。

图7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地层Au含量分布图Fig. 7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Au content in the strata of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3.2 三维含金性分析

对泥堡金矿床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处理后,发现Au含量在纵向上、横向上,以及各地层、断层、二龙抢宝背斜轴面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图9)。在纵向上,对二龙抢宝背斜核部轴线方向切割剖面(图8),剖面中出露的Au矿体较多,表现出斑块状分布及色带连续分布,Au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逐渐减少。

图8 贵州西南二龙抢宝背斜轴向横切剖面图(EF位置见图1)Fig. 8 Axial cross-sectional view of the Erlongqiangbao anticline,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The location of EF is shown in Fig. 1)

在横向上,F1具有较好的连续性,F1中Au含量分布不均匀,在建模区域的西南部Au含量高,以及在F1、Sbt和背斜轴面交汇带品位高,从西南部向北(X)东(Y)向减少(图9j、m、n)。同时,F1中也存在斑块状分布及色带连续分布现象,Au在斑块处含量高,向四周逐渐减少,不存在太大跳跃(图9n)。

图9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Au含量分布图与对应矿体分布图Fig. 9 Au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and corresponding ore body distribution map in the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图中a、c、e、g、i、k和b、d、f、h、j、l分别对应Q、P3l3、P3l2、P3l1、Sbt、P2m中的Au含量分布图和矿体分布图; m为F1的实体模型图; n为F1的Au含量分布图; o为矿床的Au含量分布图; p为矿床的矿体分布图The a, c, e, g, i, k and b, d, f, h, j, l in the map correspond to the Au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and the orebody distribution map in the Q, P3l3, P3l2, P3l1, Sbt, P2m, F1, respectively. The m is the entity model diagram of F1; n is the Au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of F1, o is the Au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deposit, and p is the orebody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deposit

而Au在地层中富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P2m中,地层较厚,被F1错断,矿体主要分布在F1上盘中与Sbt和F1接触部位附近,随F1和Sbt产状产出,尤其在轴面、Sbt、P2m、F1接触带周围品位最高(图9k、l),主要是由于F1运动以及P2m内灰岩蚀变导致,也是P2m在图7中高含量的Au对应岩石体积量多的原因。因此,把F1上盘内P2m内蚀变矿体划入F1和Sbt内,而原生P2m内的灰岩含金量较低,不成矿。在Sbt、P3l1和P3l2中,矿体顺层产出,主要分布在F1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且在地层与上下地层底顶部位、断层和背斜轴面交汇处,Au含量较高(图9e、f、g、h、i、j)。在P3l3中,矿体主要分布在F1下盘,断层与P3l3接触部位附近,品位较低(图9c、d)。而Q中矿体为氧化矿,主要分布在背斜轴线附近(图9a、b)。此外,在图9中,F1的下盘几乎不含矿,而在实际生产研究中(Zheng Lulin et al., 2019),有部分矿体产出,主要是由于矿体埋藏深、前期施工钻孔未对下盘矿体进行有效控制所致。

因此,利用整个模型图、矿床中Au含量分布图、地层中Au含量分布图、二龙宝背斜轴向横切剖面图、以及断层F1与各地层矿体分布图对泥堡金矿床进行含金性统计分析和三维含金性分析。分析得出,矿床中Au含量为0.01×10-6~20.41×10-6,平均为0.39×10-6,集中分布于0.01×10-6~0.67×10-6。而Au矿体主要富集层位为P3l2、P3l1,赋存位置为Sbt、F1内、F1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F1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同时,Au随地层和断层层状产出,在纵向和横向上分布不均匀,具有斑块状分布及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不存在较大跳跃。

4 成矿模式探讨

以往对泥堡金矿床开展了大量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物质来源于峨眉山地幔热柱及深部岩浆(聂爱国,2009;盛响元等,2016;郑禄林,2017;Wu Songyang et al., 2019;陈军等,2020),流体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水、在向上迁移过程中混入了部分地层建造水、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谢贤洋等,2016;郑禄林等,2019;Jin Xiaoye et al.,2020, 2021)。同时,成矿流体在向上迁移过程中,流体渗透压逐渐减小,而矿床中的Au在高围压状态下被捕获(Zhang Xingchun et al,2003)。郑禄林(2017)通过对泥堡金矿床成矿期中的石英、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成矿流体压力约 32 MPa;邵主助等(2019)同样对泥堡金矿床中F1内的方解石脉和石英脉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成矿流体压力为26.4~64.2 MPa,平均为42.0 MPa,显示成矿流体具有超压流体特征,同时反映深部流体处于超高压状态。此外,学者们(郑禄林,2017;吴松洋,2019;郑禄林等,2019;Jin Xiaoye et al.,2020 )在对泥堡金矿床研究中,总结出泥堡金矿床为深部岩浆来源成矿模式。因此,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金的三维富集规律,推测含金热液运移及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如下:深部含Au热液沿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进入次一级断层F1中(靳晓野,2017;谢贤洋,2018),后热液沿着F1穿过被错开的P2m灰岩到达②(图10),此处F1的上盘接触地层为P2m灰岩、渗透性差,而下盘与Sbt、P3l1、P3l2接触,岩性为角砾状凝灰岩、含凝灰质次生石英岩、硅质岩、沉凝灰岩、粉砂岩等,渗透性较好。因此,深源超压流体在此渗透压得到释放,部分流体流入F1下盘Sbt、P3l1、P3l2中,并发生成矿作用,使Au富集成矿;同时部分流体继续沿F1破碎带上移,在F1的④~⑤段,由于F1和二龙抢宝背斜的形成,导致F1上下盘渗透性不同。F1为逆断层,在下盘中,地层遭受挤压,孔隙率降低,使岩石坚实,不易侵蚀,而上盘在F1形成时,地层间滑脱弯曲,形成牵引褶皱(二龙宝背斜),在此过程中岩石拉张,层间滑脱构造发育,尤其在背斜轴面上,拉张力大,甚至塑脆性差异较大部位形成虚脱空间,导致上盘孔隙率大,渗透性好,易被流经的流体侵蚀,使地层渗透性更好,以至于F1中流体到断层下盘渗透势差减小,到上盘的渗透势差增大。因此,沿F1流动的流体到④后,流体渗透压再次释放,部分流体会继续沿着F1运动、穿过⑤、流向地表,同时有部分流体沿着二龙抢宝背斜轴面破碎带、Sbt、P3l1、P3l2等渗透性好的层面流入二龙抢宝背斜。在Au的三维含金性分析中得出,在F1下盘的P3l1、P3l2地层、F1破碎带和二龙抢宝背斜中有矿体产出,且矿体空间形态呈“S”型(图10、图11)。而“S”矿体的形成明显受流体运移、地层岩性、断层和背斜制约,具有下部为透性差和厚度大的地层(P2m)、上部为透性好的地层(P3l1、P3l2)、Sbt、逆断层(F1)和由逆断层形成的背斜(二龙抢宝背斜)等地质特征。因此,当深源超压含Au流体沿着深大断裂迁移,进入逆断层,会在逆断层下盘透性好的地层、Sbt、逆断层破碎带和逆断层形成的背斜中形成产状呈“S型”的矿体趋势,上述三个空间位置均为Au有利的成矿部位。

图10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成矿模式示意图(据郑禄林,2017修改)Fig. 10 Schematic map of the mineralization model of the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modified after Zheng Lulin, 2017&)

图11 贵州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矿体分布图(A与B为断层F1下盘中P3l1、P3l2内的矿体)Fig. 11 Orebody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Nibao gold deposit, Pu’an, southwestern Guizhou (A and B are the ore bodies in P3l1 and P3l2 in the lower disk of the fault F1)

因此,上述两个成矿过程可归纳为“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两种成矿模。

5 结论

(1)泥堡金矿床中Au的三维富集规律体现为:矿体主要富集层位为上二叠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2和P3l1),赋存位置为构造蚀变体(Sbt)、F1断层内、F1断层两侧、背斜轴面附近、背斜轴面与F1断层之间,背斜轴面倾向一侧的背斜翼部。同时,Au随地层和断层层状产出,在纵向和横向上分布不均匀,具有斑块状分布及带状连续分布特点,表现出Au在斑块处含量高,并向四周持续递减过程。

(2)泥堡金矿床的流体流向为深源超压流体沿着深大断裂迁移,进入F1断层,穿过渗透性差的中二叠统茅口组(P2m)灰岩,后经过F1断层下盘渗透性强的上二叠统龙潭组二段和一段(P3l1、P3l2)地层,强渗透压释放,部分流体流入其中,同时部分流体继续沿F1断层破碎带上移,到二龙抢宝背斜时,渗透压再次释放,使得部分流体流入二龙抢宝背斜。

(3)泥堡金矿床存在“S”型和“断层+背斜轴面”两种成矿模式。

致谢: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对本论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注 释/Note

❶ 贵州省地矿局 105 地质大队. 2013. 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资源 /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

猜你喜欢

轴面矿床成矿
请您诊断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新疆寨北山铜矿成矿新认识及找矿预测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病例124
西昆仑新发现盐湖型卤水硼锂矿床
辽西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型
变质矿床成因分类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