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探讨
2021-10-19王静
王静
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缺血缺氧的情况,从而导致心肌受损坏死。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与日俱增。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作,死亡率极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原因和生活习惯、心理情绪以及饮食习惯有关[1]。该病病情进展较快,会出现继发性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治疗成效。本次将我院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7.64±5.63)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44~83岁,平均年龄(56.99±5.81)岁。纳入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中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予以患者日常吸氧治疗,并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姿势,告知患者注意多休息,同时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通过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护理内容为:①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具体了解其病状情况,通过患者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路径,确保患者能得到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服务,同时准备好各类抢救药品;②紧密配合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协同医生对其实施有效的清酒,立即予以其心电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补液治疗,检测患者肌钙蛋白,同时采集其血液标本,对其心肌酶谱、凝血因子等进行检测;③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舒缓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的恐惧以及焦虑的情绪,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多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多做有效的沟通,使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疗;④预见性并发症护理: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主要发生于心肌梗死发生后1-2周左右,医护人员需要根据这一普遍现象,在患者症状发生2周之内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情况,强化病房巡视工作,患者一旦出现心肌、头晕以及气促等症状时就应立即联系医生做好抢救的准备,同时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心电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部持续疼痛和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急救时心电图可以有效反映出患者的心肌缺血和损伤情况。患者一旦发病因冠状动脉供血突发性中断,从而严重损伤其心肌细胞,并引发会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现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药物控制为主,同时还会辅助实施介入、溶栓等治疗促进心肌功能恢复[2]。但是由于患者大多为突发急性,所以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会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病情康复。
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对其实施优质护理,患者入院后通过对其状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前期护理经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高效的、前瞻性的护理标准,通过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预防、干预性的护理干预服务。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说明该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较高[3]。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