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及对加快神经功能的痊愈速度的作用研究
2021-10-19徐诗革
徐诗革
(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 宁南,615400)
脑卒中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疾病之一,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故导致其发生神经功能下降问题[1]。对此,本研究针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予以讨论,分析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脑卒中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数量为70例,随机分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纳入35。观察组男性选取19例、女性选取16例。脑卒中年龄纳入范围设定45-86岁,计算其年龄平均值是(65.59±11.08)岁。对照组男性选取21例、女性选取14例。脑卒中年龄纳入范围设定45-87岁,计算其年龄平均值是(65.63±11.12)岁。对比2组间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式数据资料,P>0.05证实2组可予以对比论证。
1.2 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人性化护理,全面收集脑卒中患者相关信息,整合其健康档案,包括基础信息、慢性病、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文化背景、家庭支持、认知能力、记忆能力等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针对肢体运动功能较差、脑卒中发病早期患者而言,可对其实施关节功能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节其体位,并应用温热毛巾对其四肢关节予以热敷,按摩患者四肢肌肉,并对其关节予以旋转、伸展、屈曲等活动。针对肢体运动功能一般、脑卒中发病中期患者而言,可实施下床活动,鼓励并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在支具、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的保护下,患者下床步行活动,注意防止患者发生摔跌问题[2]。针对肢体运动功能较好、脑卒中发病后期患者而言,要求患者尽量自行处理日常生活,包括简单的饮食、穿衣、吃饭、盥洗等,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观察脑卒中患者恢复速度,包括吞咽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通过《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满分为45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严重;应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70例脑卒中患者数据输入SPSS 21.0实行检验,计量资料(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及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表示为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开展t检验,P<0.05,出现指标间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比较观察组的脑卒中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速度统计指标较短,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比较
2.2 脑卒中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脑卒中患者护理前相关评分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脑卒中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较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统计指标较高,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发生比例较高,是成年人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日趋严峻,脑卒中临床发生率逐年升高。本研究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脑卒中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语言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速度统计指标较短,脑卒中患者护理前相关评分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观察组的脑卒中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较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统计指标较高。人性化护理形式临床应范围广泛,因脑卒中患者存在功能障碍问题,其生活习惯对治疗及护理效果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针对脑卒中患者饮食、运动、不良嗜好加以干预,为脑卒中患者构建更具科学性的生活习惯,可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恢复其神经系统功能。
综合以上结果,人性化护理于脑卒中干预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