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在脑卒中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0-19魏丽娜

今日健康 2021年9期
关键词:痉挛偏瘫肢体

魏丽娜

(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 遂宁,629000)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尽管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削减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但是该疾病的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偏瘫肢体肌张力异常导致痉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存在着严重不利影响。所以,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过程中,抗肢体痉挛是重中之重[1]。本研究则选取部分本院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在Bobath技术基础上给予抗肢体痉挛干预,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减小偏瘫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就诊的卒中致偏瘫患者中选取90例,以患者入院先后顺序为划分依据将所有患者均分到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1.32±5.63)岁;研究组抗肢体痉挛康复,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1.68±5.16)岁。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病程≤6月;意识清晰,依从性好。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年龄>70周岁;无法正常交流沟通。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干预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关节活动训练等,并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中医康复干预,如推拿、针灸等。研究组则采取抗肢体痉挛康复干预。在患者入院当天评估患者的实际状况,然后制定针对性抗肢体痉挛康复计划。首先,康复体位训练。包括①患侧保持卧位,内收内旋双髋关节,减少患侧受到的压迫。②患侧保持卧位,屈曲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2]。自然摆放健肢,舒适为主,软枕支撑患肢,避免足内翻。每1~2h更换一次体位,防止长时间同一体位导致压疮。其次,抗痉挛康复操。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训练,患者仰卧,康复操包括活动肌肉、穴位按摩以及活动关节3节,以实际病情为依据选择主动或者被动训练。餐后1h训练,20~30min/次,2次/d,训练强度以患者的实际耐受程度为标准,强行训练。最后,平衡罐法。在中医康复科医生协助下,给予患者平衡罐法(包括抖罐、走罐、闪罐以及擦罐等)进行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借助Barther指数评分量表(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满分100分,分数高日常生活状况好。借助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能力,量表分为上肢和下肢两部分,上肢运动能力满分66分,下肢运动能力满分34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用(±s)、t检验分别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检验。P<0.05时,数据间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BI评分干预前后的对比两组组内干预前后对比,BI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干预后两组组间相比,研究组BI评分更高(P<0.05),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BI评分干预前后的对比(分,(±s)

表1 两组BI评分干预前后的对比(分,(±s)

组别 例数 BI评分 t P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5 43.22±10.99 66.35±11.67 9.688 0.000研究组 45 42.69±10.74 74.89±12.38 13.180 0.000 t/0.231 3.370 P/0.818 0.001

2.2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干预前后的比较两组组内干预前后对比,肢体运动能力都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干预后两组组间相比,研究组不仅上肢运动能力更强,而且下肢运动能力也更强(P<0.05),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干预前后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肢体运动能力干预前后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上肢运动能力 t P 下肢运动能力 t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5 22.31±3.75 43.65±6.24 19.664 0.000 10.31±4.05 19.63±4.55 6.910 0.000研究组 45 22.43±4.02 51.26±7.82 21.995 0.000 10.22±4.11 26.73±5.49 16.149 0.000 t/0.146 5.103 0.068 6.680 P/0.884 0.000 0.946 0.000

3 讨论

肢体痉挛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运动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抗痉挛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大重点。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上肢、下肢运功能力更强(P<0.05),表明抗痉挛康复的效果显著。在抗痉挛康复模式中,定时更换体位,不仅对肌肉痉挛具有缓解作用,而且有助于患肢关节僵硬的发生,对异常肌张力也有改善效果,为此后的康复打下基础。康复训练操则有利于血液循环,强化神经肌肉传导,提高神经兴奋性,对肌张力起到平衡效果,搭配平衡罐法,进一步提升肌肉兴奋性,在恢复肢体活动能力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74.89±12.38分)较对照组(66.35±11.67分)BI评分更高(P<0.05)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致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过程中,应用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不仅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可更大幅度提升BI评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猜你喜欢

痉挛偏瘫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写作漫谈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