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荒野上漫步

2021-10-18杨靖辰

美文 2021年20期
关键词:王小波枝叶荒野

杨靖辰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文学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锦上添花的装饰品,是我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瞥小资情调。我喜欢听音乐,我的耳机里是欧美流行歌和说唱,它们陪伴我走过高三最难熬的晚上,慰藉我的精神。而书则和韩剧差不多,只不过比韩剧更有营养,我一面在书里面暂避考试和学习的风波,一面假装自己只是在积累作文素材。

如果把阅读的习惯分成阶段,高一我基本上不看任何书,一来理科班的阅读氛围差,二来物理化学早已占据了我的全部精力。而进入文科班后,阅读似乎变得重要了起来,我仍旧记得教室书架上零零散散的作品集,记得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作品,我几乎是强忍着翻完了这两本书,只觉得她每篇文章都是一样的晦涩矫情。小说《封锁》里,男女主人公在停滞的电车上情愫暗生,而我一心只想让电车尽快开动,以结束这段冗长的对话。高中的时候我最钟爱三毛,因为她的文笔简单,内容浪漫,我想象过自己身处撒哈拉的大漠中,也曾真情实感地为荷西的离世而心痛。我的同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艺青年,他在本子上创作小说,写好后拿给大家一同欣赏,并征求读者的意见。他喜欢读王小波,他的作品也带着一股王小波的味道,每当他向我询问一点儿修改建议的时候,我都会很努力地憋出几个字来应付。那时候我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你写的真好,我可写不出来。

总有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三毛初中时就几乎翻遍了世界名著,张爱玲早在二十几岁已然佳作傍身。我热爱写作的同桌连情书都写得出王小波的味道,他时刻准备好投身于文学,十八岁的我却端坐在大大的教室里,对未来一无所知。我最喜欢的学科是英语,最想去的城市是北京,最想做的事情是写歌和环游世界。地理课上,我用荧光笔一遍一遍地勾画出南美洲的轮廓,那是三毛曾经驻足过的土地。也许那就是我与文学间最初的连结,但高三的我还不曾得知。语文课上,老师总喜欢叫我上台朗诵作文,我的作文分数常常是班里最高的,但我心里清楚,我只懂作文,不懂文学。那几个班里读过最多书的同学,写得一手好文章,文笔老道得像历练了许多年的专业作家,他们的作文没我写得好,但他们的未来在文学里,这一点毋庸置疑。我还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像绝大多数的高三学生一样,我的面前是数不清的作业和习题,前方好似无尽的荒野,有加油站可以供我休憩,却没有指路牌告诉我哪条路才值得选择。

高考之前,我们很少真正捅破那一层薄窗纱,去构想遥远的以后;而高考之后,压力有如洪水猛兽,从四面八方袭来。从前,我们对未来只有期待,这既是幸运,也是悲哀。犹记得毕业的学长学姐返校宣讲,“清华”“北大”的教室里挤满了人,多少人怀着满腔的热血,期待走进某所大学,或是学习某个专业,仿佛那就是此生难却的宿命。可现实怎么会那样轻易简单?我很幸运,我没有搞砸人生仅此一次的高考,但我既没能去到北京,也没能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武汉大学”是我从未设想过的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是我填报专业的第四志愿,我手足无措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很远。

当我背着厚重的包裹来到武大的时候,对未来的一切既兴奋,又茫然。学校建在山上,在后来上课的每一天,我踩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宿舍走到教学楼,经常累得满头大汗。听学长姐说,中文系要学甲骨文和繁体字,密密麻麻的方块字里,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我突然变成了文化人,一个即将饱读诗书的中文系大学生,这样的身份转变让我猝不及防。军训的时候,教官询问有多少人第一志愿就是文学,只有寥寥五分之一的人举手,我当然属于剩下五分之四的范畴。事实上,中文系里的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五分之四的范畴,有的人选择了转专业离开,有的人混日子得过且过,大部分人则像我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和文学达成了和解。我不喜欢古代文学,但我喜欢听老教授讲述《红楼梦》;我背不过长篇大论《离骚》,却选修了结构更为繁复的《文心雕龙》。我喜欢外国文学,喜欢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悲喜剧,但即使我在心中默念无数遍也记不住《罪与罚》主人公的名字。我既因为钟情于西班牙去读《堂吉诃德》,也为了拿到更高的绩点去选修莎士比亚戏剧。

在我的身边,有愿意潜心钻研古籍的文学才子,也有动辄写过万字论文的意气书生。我时常想,他们是不是也在高中时期就显露才华,很早就为自己想好了未来的路?我敬佩他们,但我并不羡慕他们,因为我相信,即使那些目标最坚定的人也一定经历过漫长的徘徊,才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我热爱文学,但我并不热爱文学的全部;我致力于文学,但我同样致力于高中时期热爱的音乐,和上大学以后我逐渐开始感兴趣的新闻。在近代文学史课上,老师讲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我突然意识到,也许从高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文学便是我的“枝叶”,是我存放在心中的底色。我将三毛当作自己的论文选题,虽然我有时候觉得她太过浪漫主义;我再一次学到了张爱玲的作品,并体会到了她繁复文字里生活的真意。我仍喜欢《呼啸山庄》,读不进去沈从文,看到文言文就叫苦连天,但在不知不觉之中,许多的连结从过去涌向现在,塑造了文学对于我独一无二的价值。站在过去的我們,也许会将自己的枝叶当作杂草铲除掉,但事实上,每一片枝叶都是宝贵的养料,孕育着我们的性格、爱好和梦想。人生的旅途蜿蜒曲折,地图上的线索错综复杂,换一个角度看,却也是无数种亟待尝试的可能。

我们大可以迷茫、彷徨、手足无措,大可以走得慢一点,想得多一点,甚至走走停停。因为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漫无边际的荒野,我们在荒野上漫步,终有一天会摘取属于自己的花果。

猜你喜欢

王小波枝叶荒野
晚风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似水流年
诗情画意
雪竹(新韵)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