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的改进:从情境式教学到议题式教学
2021-10-18沈利锋
摘 要:本文以一节具体的课例为抓手,从教学目标、教学要素、教学活动等维度对情境式和议题式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比较,以期顺利找到议题式教学的突破口,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助力。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10-02
引 言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它依托一定的情境设置相应问题,将知识融入情境中,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与早前的以理解知识、学会考试为主要目的的“释理”式教学相比,情境式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单纯培养学生获取、理解知识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议题式教学引导的活动型课程应运而生。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新命题带来的新挑战,明确情境式与议题式教学的异同,顺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两种课例概述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框的设计为例,情境式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议题式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情境线为:“父母工作单位调查—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就业选择”。
二、两种课例比较
从相同点看,无论情境式教学还是议题式教学都具备三要素:情境、问题、活动;从知识的获取来看,两者都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将知识通过一定程度的包装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其获取信息、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点在于,与情境式教学相比,议题式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要素、教学活动、学科整合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一)教学目标的改进——从知识到素养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例,情境式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熟练记忆国有、集体经济的内涵及其发挥的作用,能够辨别哪些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能概述非公有制经济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能够理解公有制在我国基本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并解释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能力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具备比较不同类型所有制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认同感。议题式教学目标如下:通过对父母工作单位的调查,区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初步了解,从中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设置一个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议题,理解公有制为主体表现的两个方面,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议题式教学通过就业选择的判断、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及实践能力。
从以上教学目标来看,情境式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以知识的习得和理解为导向进行教学,而讲练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带有明显的应试痕迹。议题式教学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不拘泥于对知识的深挖细嚼,而是着眼于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转知成智,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统一。尤其是新版教材的编写呈现出淡化概念的特点,这将有力地改变传统课堂过分执着于对概念的分析,而忽视对观点的把握的尴尬局面[1]。
(二)教学要素的改进——从重“情境”创设到重“活动”开展
在设计情境式教学时,教师主要考虑文本和情境的对接度、吻合度,重在“境”的创设,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框通过文字材料展示小明一家的工作情况。为了更详细地介绍中国石油和华为的企业资料,以及一些展现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的图片,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素材,使其能支撑相应观点,从而使学生在解读情境时能顺利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得出相对应的学科观点。从结构看,这些情境往往是由教师经过重组、美化的,摒弃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内容,使观点与素材的对应“天衣无缝”“不容置疑”。从与学生的关系看,“小明”一家是教师想象出来的一种“他者”之境,借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
议题式教学重“议”的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与情境的关联度,从而为“议”的顺利开展提供土壤。在上述课例中,教师首先思考的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以自己家庭成员的工作为切入点,为“议”提供了可能性;以一个身边司空见惯却未曾深入研究的现象为辩题,使“议”有了思辨性;以未来的就业选择为落脚点,增强了“议”的归属性。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自主设计的问题,关注学生是否愿“议”、能“议”,能否“议”出水平、“议”出精彩。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生直面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面对“真问题”,产生“真思考”,实现“真”学习。
(三)教学活动的改进——从封闭到开放
情境式教学发展之初,教师设计教案时会利用多种素材,从不同角度呈现知识,只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素材,教师都会借用过来,如本文提到的课例。此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书上找答案,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一问一答式的师生互动成为主旋律。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出现了用一个案例贯穿整课的教学模式——主题情境式教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偶尔设置一次讨论或辩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一个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的同时,学会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向纵深发展。然而学生的参与度终究取决于对情境的熟悉程度。当学生对某个话题不熟悉或不感兴趣时,课堂的主体便成为教师,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而议题式教学活动采取议学结合的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服务于达成认知目标而被动参与的思行分离的活动,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思维的参与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本课中,每个议题都依托活动的形式,将问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注重突出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在活动型课程中,诸如课堂调查、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甚至走出课堂的社会实践等都可以用来增强情境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时的课堂是生动、思辨、开放、令人向往的。
(四)学科整合——从分散到综合
传统的情境式教学以课为单位,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学科概念、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着眼于单一的教学内容,缺乏学科整合的意识。而议题式教学不仅可以突破课与课之间的分隔,还可以对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统整。例如,本课中,在完成相应的政治学科任务的同时,教师还加入了与学生生涯规划有关的内容,使之从一节普通的政治课上升为一次学生成长规划的珍贵体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还唤醒了学生对自己未来理想生活的谋划意识,从而使其把握现在、努力学习。由此可见,议题式教学从一个“全人”的视角出发,注重课程内容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能够打破不同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各单元間的分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举一反三、正向迁移各科知识,形成一种系统性课程认知,促进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得更深、学得更活,从而以一种全局性视野审视周围事物,最终培养学生的大局观。
结 语
综上所述,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从情境式到议题式,知识教学一路演进,越来越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然而矛盾具有普遍性,议题式教学如何平衡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习得知识,又培养素养,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更新知识观念,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实现知识逻辑、生活逻辑与学习逻辑的有机统一,而主题情境议题化或许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友芳,徐岚.从定义到语言: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的转变:兼谈《经济与社会》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3):4-7.
作者简介:沈利锋(1983.12—),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