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堪舆学的数字媒体化表达

2021-10-18王琳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

摘  要:堪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历史悠久,对中国建筑环境文化影响深远,蕴含着丰厚的人类智慧,具有极强的启示性和实用价值。但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限制,堪舆学一度混杂了封建迷信的色彩,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数字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型技术,它依托网络技术,将传统的静态艺术变成动态艺术。目前我国的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广泛,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传统文化堪舆学的传播中,将会使堪舆学的魅力发扬光大,为现代建筑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益。

关键词:堪舆学;数字媒体;建筑环境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武汉商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媒体时代下堪舆学在乡土建筑改造与再利用中的运用”(2021KY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堪舆学及其发展现状

堪舆学是风水学说法的一种,是一门研究环境科学的古老学科。中国环境保护史可追溯到洪荒时代,堪舆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日者列传》,堪,仰观天;舆,俯察地”。现代关于堪舆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大多介绍的是其在传统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伦理价值探讨。堪舆学本就是一门以人和环境为研究对象,以认识环境、选择环境、造就天人和谐为目标的实践性学科,但由于其传播的复杂性,导致在这一过程中混杂了迷信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堪舆学的客观认知。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世界观的普及,这门传统学问终于获得了被重新解释和科学应用的机会。

堪舆学之所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与今天的环境现状有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废气、废水、废物过度排放,人口膨胀,资源紧张,水土流失,各种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现代建筑形式单调,城市的差异化和独特性渐渐被流水线生产的摩天大楼、商业建筑所掩盖,乏味的火柴盒空间隔离了人与环境的真实连接,在看似红火的街区闹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却只停留于商业交易与网络交流。

环境和建筑应当与文化融合,而堪舆学是一种超前的文化抉择,体现了功能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统一,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身心亟需放松和净化,堪舆学成为连接人与环境的纽带。五千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堪舆学存在的合理性,其蓬勃的生命力,将在环境保护中为人类提供古老而崭新的途径[1]。

但中国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堪舆学的专著,关于堪舆学的现代运用研究也极其有限。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史料,二是迷信因素的误导,三是其理论表达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二、数字媒体时代研究堪舆学的意义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以先进科学技术记录传播艺术的方式和当前艺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数字媒体。比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用数字媒体技术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动态画面,让观众全面立体地欣赏了这幅艺术巨作,深刻感受到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2]。再如敦煌景区有名的《又见敦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观众既可浏览敦煌地区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近距离观赏《又见敦煌》的舞台表演,有效形成对集体记忆的恢复和重构。以此看来,堪舆学作为一门研究环境科學的古老学科,也完全可以与现代数字媒体结合,打破其长久以来晦涩难懂的抽象表述模式,以更加丰富立体、简洁明了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堪舆学以数字媒体的形式呈现并应用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其实际意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响应国家政策,创造生态化人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数字媒体时代研究传统堪舆学,就是将环境保护的传统理论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理念相结合,把田园山水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情韵融涵于生态空间,激发人类伦理道德的灵魂活力,让人们在急剧变革的城市化进程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创造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二)数字媒体化呈现,使传统堪舆学更具魅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智能化、节奏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更是将各个行业与互联网关联在一起,数字媒体技术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寻找艺术设计领域的可行性转变措施。传统堪舆学抽象晦涩的原始表达给数字媒体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两者的结合刚好弥补了传统堪舆学的传播短板,有力地破除了封建迷信的神秘面纱,让大众都有认识和了解堪舆学中科学原理的机会,从而使传统堪舆学在这种科学转化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

(三)弘扬民族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今建筑设计的一大潮流趋势。堪舆学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设计价值。在环境建设中,通过考察地势、水流、风向、日照等物理因素,选择更适合人类居住发展的日常空间,并结合已有条件的改造或再利用,使人们躁动的灵魂得以歇脚,疲惫的心灵得以放松。堪舆学在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将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有利于设计师探索新的设计点,更好地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三、堪舆学的数字媒体化表达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集艺术与技术为一身的学科,涉及造型艺术、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区别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更加注重和当下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依赖于当时的传播媒介技术,在此基础上更新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创作形式。如:印刷艺术、交互艺术、特效技术、虚拟现实等[3]。堪舆学的数字媒体化表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一)打造文化标签,以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当前阶段,多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的特征,正好弥补了堪舆学表达方式传统老旧、不易被接受与认知渠道狭窄的缺陷。结合当今市场文化先行的浪潮,堪舆学可以以视频、动画等更丰富的多媒体形式,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扩大了“堪舆学”这门学科的知名度,更能让人们深刻了解堪舆学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和文化魅力。让堪舆学的经典理论深入日常生活,走向全世界,这也是数字媒体时代到来为堪舆学的传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VR技术虚拟现实,完成交互式设计体验。虚拟技术是通过对人工智能、立体影像的合理应用来实现的,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建筑设计方面,通过对实体环境的录入与改变,创造出一个逼真的虚拟空间,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感受[4]。而在堪舆学知识的表达与传播过程中,由于原始图文较为隐讳,使其很多关键知识点不容易被大众理解或运用,如堪舆学中“宅与水”的关系,其中包含流水的形态(如图1)、水向、水口、住宅与水的方位、宅基與河床等一系列复杂抽象的问题。若能够将堪舆学中这些不够直观的环境描述通过模型搭建、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VR技术呈现出来,观者就能够亲身体验住宅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对这一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真正认识到堪舆学的理论精髓,并将其充分运用在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活动中。

四、结语

《淮南子·齐俗训》云:“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去创造生活,人类的生存要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制约生活。这便是历代堪舆学说一直在表达和传递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其发展几千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环境文化等,是一门充满人文价值和生命关怀并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古老学科。当然,我们不是唯地理论者,也明白这些特征并不能抹杀其迷信、愚昧的一面。但重新认识堪舆学,强调和运用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的重要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我们构建完善的建筑环境建设体系,形成人类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态势[5]。

回看过去,堪舆学历代以来都能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同步。而在今天数字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堪舆学完全有理由以数字媒体化的形式融入到当今生活中,以更生动、更蓬勃的姿态被广大民众所了解、熟知,并在人居环境日益紧张的今天充分发挥其观念价值,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紧密融合,从而影响每一位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建筑设计师以及建筑使用者。在建筑环境设计甚至人类认知领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能够推动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德.寻龙点穴——中国古代堪舆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4-5.

[2]宝岛.论传统文化对数字媒体教学的创新作用[J].传媒论坛,2021(3):32-33.

[3]马璇.传播媒介演变下的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研究[J].山西青年,2021(6):67-68.

[4]郑志忱.探析如何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有效运用VR技术[J].传媒论坛,2021(7):99-100.

[5]张耀天.中国堪舆学独立话语体系构建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2017(4):67-72.

作者简介:王琳,硕士,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
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数字媒体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研究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专业课程建设
浅谈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策略研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动画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