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武装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2021-10-18吴海江
吴海江
【关键词】新时代 理论强党 理论武装 科学内涵 现实要求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6.006
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建立在二者基础之上的理论自信是一个党、一个国家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理论武装是时代赋予党的任务与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任务与使命,需要阐明理论武装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
新时代理论强党的关键在于理论武装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始终把思想建党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党在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多次强调,“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是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论武装聚焦于人的思想问题,对巩固全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这些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斗争中,每个阶级都以该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政权的阶级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阶级统治,便会通过法的形式将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阶级内部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为了共同的利益或政治目的,特别是为取得和巩固政权,会进一步组织为政党,并制定相应的纲领和政治路线,期冀以和平、合法的方式巩固既得的政权。可见,政党本身包含着斗争的手段和内容,是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是所属阶级或阶层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代表。但是由于指导实践的理论不同,各政党所选取的政治路线以及面向的政治前途相差甚远。
在阶级斗争的历史中,诸多政治组织曾在阶级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囿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和不彻底的思想理论,在革命斗争中逐渐走向了“下降路线”,甚至以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统治的武器,为阶级统治排除异己,清除路障。而没有彻底的理论武装的政党,又极容易迷失在粉饰的理论说辞中。法国梯也尔政府用“仁慈的博爱与自由”作为革命的口号,将自身塑造为没有任何阶级矛盾的政府,以此骗取巴黎革命政党的信任,引导其走向妥协的道路。未经理论洗礼的巴黎革命政党毫无意外地沉醉在梯也尔政府的“甜言蜜语”中,固执地贯彻和执行幻想中的方案,理论上的薄弱最终转化为行动上的软弱,最终,在武装力量交出的那刻便是失败结局的序章。
无独有偶,美国革命政党也重蹈了巴黎革命政党的覆辙,空乏的理论与狭隘的政治眼光,续写了命运多舛的革命斗争历史。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美国版序言中提到,美国革命政党命“在怎样对待一旦夺得的政权这个问题上还远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1]。以至于在美国政党中出现了奇怪的现象:“最现代的趋向披着最中世纪的外衣,最民主的甚至叛逆的精神隐藏在貌似强大、实际上软弱无力的专制之下”[2]。政治组织即使能够以成立政党的方式争取胜利,但如果缺乏彻底的科学的理论武装,无法在意志上达成一致,则始终无法打造出“精兵悍将”,不过空有其表,却无缚鸡之力。
一个在理论上不彻底的政党,注定无法体认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无法在盘根错节的利益交错中廓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更无法在芸芸众生中寻觅到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身,超越了狭隘的阶级利益,把实现人类解放作为其终极目标。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比其他政党更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更深知以自我革命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神圣使命。其他政党局限在狭隘的阶级利益当中,把政权稳定巩固作为政党的终极使命,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批判、改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建构真正的未来社会,走向的是一条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过硬的理论武装使得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历史激流中成为“掌舵人”,在历史中成就自身,在自身完善中推进历史,直到“自由王国”的实现。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之所以强调理论武装,建设理论强党,不仅是因为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因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近代的中国遭到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众多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救国之方,从器械到制度,再由制度到文化,无一例外,皆以失败告终。直至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学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建立一个坚强的政治组织成为新的救国方案。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中国人民依靠独立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当大革命失败,革命势力转入农村地区,毛泽东同志并没有直接发起联合农民的运动,而是首先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通过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各阶级的思想动态和对革命的态度,并着力改变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毛泽东同志强调,在农村地区进行革命工作,必须重视理论工作的开展,“今后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上述那些简单的口号,内容渐渐充实,意义渐渐明了起来”[3]。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觉察到党的建设工作的缺点,特别是思想上深陷主观主义的泥淖,将其视为党性不纯的表现。对主观主义的解决之道在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4]。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跨入新时代,无论是国情还是世情,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中推进。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不仅关乎经济实力的较量,更需要依托科学力量的武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言:“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5]
相比于革命年代,和平时代的理论武装也丝毫不能放松。一方面,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共产党员的党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局势的调整以及国外意识形态势力的不断渗透,如何坚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指导地位,成为新时代所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等,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着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建设特点决定了必须将理论武装作为重中之重。作为现实在主观上的反映,理论的现实基础正是当下的时代和具体的存在,任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不能超越当下的现实。只有能正确反映现实的科学理论,才能真正指导社会实践,将理论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不是一语道破天机,也不是一言穷尽真理,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相反,科学的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任性、随意和偶然的作为,而是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肯定的辩证运动。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指导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这也正是党中央多次强调的理论强党中的理论核心部分。而理论要做到强党,还需要持续性地输入新鲜血液,保持理论本身鲜活的生命力,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动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才能真正锻造强党的肌体。跨入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需要明确的是,理论武装也必须时刻跟进。只有将理论武装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已非纯粹的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拓展到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理论建设不能停顿,只有在开放和发展中理论才能常葆活力,指导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全球化大背景和理论建设开放性的特点,又可能为外国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便利。因此,在进行新时代理论建设工作时,必须将理论武装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贯彻落实。理论武装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理论武装的科学内涵
面对新时代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加强党的理论武装是党和国家有效应对风险变化、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必须首先明确新时代理论武装的科学内涵,其首要工作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心工作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基本要求是实现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双向互动,根本保障在于贯彻问题意识和推进理论创新。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理论武装的首要目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新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其关键就在于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来说,是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既关乎党的兴衰成败,也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乎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这也集中反映出新时代理论武装的首要目标、准确把握政治方向的基本要求,以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其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同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敢于向“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亮剑”,在坚持中巩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是新时代理论武装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的理论武装必须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不断推动理论武装工作走心走深走实。做好新时代理论武装的中心工作需要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必须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系统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和战略引导,而且对人类未来命运及世界发展趨势提出了创造性的方案,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在内的中国方案。只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体系作出系统理解和全面把握,才能确保理论武装走心走深走实。
二是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理论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方能彰显其生命力、检验其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践创新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彰显其真理性力量。这就要求新时代理论武装必须切实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彻底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实现新时代理论武装的力度和效度,增进对理论武装的政治认同、理性认知和情感归属。
实现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双向互动是新时代理论武装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百年华诞,在理论“孕育”中诞生,在实践发展中创新,展示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坚定的理论自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的过程,新时代理论武装必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双向互动中向前迈进。
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基础,理论自信促进理论自觉。新时代理论武装必须抓住理论这个根本,不断推动理论自觉走向理论自信,在理论自信中深化理论武装,在新的实践中升华理论发展。一方面,实现理论自觉、理论自信“齐头并进”,必须学通、弄懂、用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必须做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错误理论自觉纠偏,并依据实践新情况自行调整,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激发理论学习、创新、创造的热潮为理论武装“赋能”,从而达至“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7]的境地,以有效应对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理论自觉、理论自信。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说服”并“掌握”了人民群众的理论,是彻底的能够发挥巨大物质力量的理论,因而这种理论的自觉和自信必须牢牢抓住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做好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
着眼新问题新发展,深化理论创新是新时代理论武装的根本保障。新时代的新问题、新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来源和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取得了系列伟大成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环境,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多,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趋势的“涌现”为深入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来源和不可忽视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社会现实,回望历史、以史为鉴,以时代问题为理论创新的导向,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来解读、认识和解决时代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和客观规律,从当代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挖掘理论创新的资源,准确捕捉和定位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在“破旧立新”、继承发展中推动理论创新。这要求我们突破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进一步深化对时代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创造新的理论成果,以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理论武装,实现新时代理论武装稳步向前乃至“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为理论武装提供了根本保障,也是理论武装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法宝。新时代的理论创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对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和把握,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为新时代理论武装提供了根本保障,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实践上永葆先进性,有利于中国在发展道路中进行自我调适、不断前进,还有利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立稳脚跟、引领世界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理论创新是中国构筑理论武装的“钢铁长城”的理论基石,对新问题以及新发展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把握是深化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新时代理论武装的根本保障。
新时代理论武装要在学深悟透做实笃行上下功夫
党的理论武装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新时代面临新的环境和形势,必然对党的理论武装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在学深悟透做实笃行上下功夫。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就要求新时代理论武装要着眼为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胜任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在推进新时代理论武装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革除理论武装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忽视具体实际的“一刀切”等弊病,关键要在学深悟透做实笃行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理论武装取得实效的关键保障。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学深悟透做实笃行上的基本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每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党内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成效显著。2013~2014年,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这是一次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活动。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调抓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旨在通过思想建设推进作风建设。2016年,在全党范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全体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扩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2019年6月,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掀起了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此次主题教育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总要求,通过采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等形式,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全过程,深入开展党的理论武装的创新实践。随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为新时代理论武装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9]。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促进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
新时代在理论武装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武装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推进理论武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等方面。
第一,理论学习难以走深,存在图热闹、重留痕、抓眼球等形式主义问题。主观方面,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看待理论武装的目的和意义,而是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学习态度不端正,理论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缺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理论学习不入脑、不走心,只是例行公事地发放和接收学习材料,缺乏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碎片式的学习。客观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奉行以应付检查为目的的形式主义作风,把理论学习当成任务和负担,以表格、文件、材料等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满足于贴标语、喊口号、拍照留痕、发布新闻报道,甚至以文本解读文本、以会议落实会议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做法。这种只注重学习形式而忽视学习内容本身的形式主义作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作用,反而会增加基层负担。
第二,理论学习难以走心,存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问题。理论武装历来都是以上率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而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但是,在推进理论武装的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发号施令,讲给别人听、动员别人做,自己却不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例如,有些领导干部只传达上级部门相关学习精神,把学习任务交给下级部门或下属代为执行;还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走近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无法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理论武装难以走實,存在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问题。主观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典型表现形式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部分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经验,认为经验优于理论,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个人意志而不是基于科学理论分析去解决问题。奉行教条主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往往从本本出发,机械地照抄照搬理论或文件,既不能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也不了解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今天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给推进新时代理论武装走深走心走实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新时代理论武装亟待创新武装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10]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也要相应地跟进一步,这里的“跟进”不仅要求理论武装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求武装艺术有所改进,以适应新的理论武装需要。
首先,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是发挥理论武装作用的枢纽,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者,扮演着理论吸收转化和再传播的重要角色,是理论武装的重点对象和重要宣传者。要改变领导干部只是中央精神的传达者,具体实践交给下级部门实行的错误观念,不仅自身要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深悟透,还要明白其背后的实质精神是什么,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好新精神,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理论武装工作。
其次,“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12]通过融合传统媒介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创新理论武装的话语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打通“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
再次,坚持理论武装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理论武装成果的转化。理论武装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理论武装的内容无法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现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武装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掌握各类群体的实际需求,真正“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
最后,完善理论武装制度,推动理论武装制度化、常态化。理论武装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机制予以保障。目前我们的理论武装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部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仍停留于应付检查的层面。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理论武装监督机制以及理论武装考核机制,将理论武装的具体要求明确化、规范化,改变简单化、浅层化、纯量化的评价标准,形成理论武装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新时代理论武装要通过不断改进武装艺术,真正推进学深悟透做实笃行,从而使理论武装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终身追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ZD008、19JJD710006)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年,第321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页。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页。
[9]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8页。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共产党员网,2020年6月30日,https://www.12371.cn/2020/06/30/ARTI1593500647322703.shtml。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3页。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0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8页。
责 编/张 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