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1-10-18王李冬李文娟安康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高校

王李冬 李文娟 安康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类人才严重稀缺,鉴于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迫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然而,目前的应用型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存在人工智能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成本有限、培养目标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本文面向应用型高校,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四个方面,设计了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6-0101-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当前,“人工智能”已正式写入2017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兴智造、无人驾驶、个人助理、金融、医疗、教育等各大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预计2030年人工智能将造就七万亿美元规模的大市场。据工信部预测,我国对各类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缺口超500万。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提到,目前企业界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本科和硕士阶段[1]。本科人工智能人才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师、创新性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工程师以及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四类[3]。

在目前的本科目录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人工智能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很多高校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进行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尝试。当前多数实力较强的高校通过汇聚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从新工科的角度,设置“人工智能”学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9],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南京大学等都率先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建设。然而,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同时,面向应用型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对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极少涉及。

本文主要立足浙江省独立学院的角度,基于以下三大因素对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所谓的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指的是通过整合电子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本科生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复合人才,以构造“新兴智造”背景下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知识体系,向“新兴智造”领域有效的输送复合型人才。

1)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杭州市对“新兴智造”领域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在技术应用类岗位(开发类、运维类、测试类和实施类)紧缺的需求。“新兴智造”领域的“智”则体现智能化,需要人工智能和机械、电子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由于移动互联网发达,应用场景丰富,中国已经形成了涵盖基础应用、行业应用及产品等环节较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产业链上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有大量需求。在基础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核心产业领域,需要的是博士、硕士等学术型科研型人才;而在应用层,人才需求相当多元,应用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大数据分析、数据标记、智能系统设计开发与调试、智能产品安装调测等岗位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7]。当前,人工智能行业相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尚未建立,这方面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因此,有必要开展复合型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和研究。

2)现有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明确的岗位定位需求调研,且缺少长期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此外,人工智能的培养需要校企作为共同主体,校企合作对于高素质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方面,尚未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模式使校企合作变成双方发展的内生动力,校企双方的责权缺乏保障,难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3)国内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规模还远远不足,尤其是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2019年10月18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在相关学校和行业提交增补专业建议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了2019年度增补专业共9个,其中包含“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此外,在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显示,有35个高校建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主要集中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全国性老牌名校。然而,上述院校开展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主要面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浙江省内独立学院还无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先例。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四个方面探讨新微专业背景下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

2 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2.1 培养目标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发布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主要适用于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科型、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然而面向应用型高校,这样的培养模式无法直接应用于独立学院的学生。面向独立学院,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结构中的“应用开发工程师”和“测试、运维开发工程师”。这些岗位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等能力;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开发、系統集成与运维、产品销售与咨询、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在现有调研的基础上,将培养的岗位定位为算法开发工程师、智能系统应用开发工程师和运维、测试工程师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面向的具体岗位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与测试、数据挖掘、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智能系统设计开发与调试、数据标记、智能产品安装调测、智能系统安全维护、智能产品销售等核心职业岗位。除了上述三个层次的培养外,教师也可从中发现部分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读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高校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