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个体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10-18张丽丽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个体目标情感

张丽丽

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来进行。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学、机械学,教师代替学、代替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指教学本身,还有其文化支撑。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个体文化”。学生个体文化是学生的自我修养,是一种自我激励措施,是不需要外界奖励和惩罚作为手段,能为设定的目标自我努力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迈向成功的引擎,能推动学生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我、直面困难、敢于竞争、不断进行内省的一种座右铭式激励方式。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热爱与钟情才能产生这样的个体文化,从而由内心激励个体奋发前进。

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个体文化的建立?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情感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前提,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带有非常浓烈的感情色彩。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集中、统一的过程。一位学生对老师讲过的课历时很久还记忆犹新,不仅因为这节课本身很精彩,更多地是因为这节课深刻地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缘故。有的学生很聪明,但学习却很吃力,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调动情感因素。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处在“要我学”的状态。

其次,是学生没有确立学习的长远目标,缺乏为目标而奋斗的学习品质。为了什么而学习的动机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发,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目标中分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个人目标有升学、成名、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过上舒适的生活等;社会目标有报效国家、服务家乡、做对人民有贡献的人等。当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崇高的理想,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动机才会成为稳定、持久的自觉状态,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很多学生没有确立长远目标,所以学习懈怠,学不学无所谓;也没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他学习,所以半途而废,遇难而止。没有学习的目标与品质,就不可能有学习的驱动力,更不可能建立个体文化。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建立崇高理想,从而形成自我的个体文化。具体应该怎么达成?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润物细无声——用情感提升素养

学生的个体文化建设,旨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去,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情感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表现为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教学环境,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

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首先,教师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种和谐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与教材关系的和谐。有些学生可能不爱学习,但是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很好,那么就要引导他爱学习,激发他学习的兴趣,让他在进入课堂时,与教材之间有和谐的关系。有些学生爱学习,但是人际关系可能不佳,这就要引导他融入集体,不能边缘化,更不能久而久之敌对化,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及时协调好生生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这种情感体验只存在于语文学科的课堂,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语文学科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大都具有教育意义,只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学生就能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事实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历史学科,在学习历史变革、社会建设的历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崇敬先烈、热爱祖国的情感。比如理科教学,在学习发现、推理、批判、论证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认清事物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另外,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书籍,开阔视野,让学生在书籍中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悟思想,提升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感受丰富的人类精神世界。比如在阅读《老人与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主人公勇敢、执着、坚定的品质,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学习借鉴。在阅读中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在阅读中可以汲取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从而确立个体发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追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二、领异标新二月花——用创新树立个性

学生的个体文化,要突出“个体”、突出“个性”。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既是如此,就要允许不同的个性存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表现,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相关的发展方向,树立未来的远大理想。可以在班级成立不同类型的興趣小组,将有相同爱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定期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内定期展示学习成果。以团体文化促进个体文化更深入、更稳固地发展。

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精神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它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其终极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创新精神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另外,要建立丰富多彩的学生个体文化,就必须要倡导多元化评价。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人在学习中传承,有人在学习中创新。面向不同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给予多种多样的评价。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鼓励不同的人群参与评价,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更能全面评估学习的效果。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监控和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持续反思的习惯。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用实践塑造品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校,生活才是更大的舞台。学校在窗外,社会才是锻炼品格的熔炉。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实践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将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安排好实践活动,结合当地实际,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做好规划与准备,鼓励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有关中国革命传统的作品研习,教师可以布置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资料,撰写学习心得与体会。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深刻地感受革命志士英勇奋斗的品质,感受他们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的个性品质在学习与实践中得到固化,这样建立起来的个性品质才能变成促进学习的更有效动力,无论是目标还是理想,都需要个体的精神品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精神品质在个体中塑造完成,才能形成长久的效益。个体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精神品质的支撑,而这种品质在实践中才得以升华、稳固。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形成学生个体文化,从而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个体文化建设是一条值得不断探索的道路,需要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个体目标情感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情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台上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