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1-10-18段丽
段丽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人民医院,云南 新平 653400
在临床常见的急性症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功能障碍,诱发该疾病的病因较多,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低氧血症、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其致死率较高。故而需及时予以纠正与治疗,ICU因为病情较重,卧床较久,极易致使呼吸系统病情加重。若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及时予以机械通气治疗,改进患者通气情况,以免并发症出现[1]。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分析对患者采取呼吸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研究过程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的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用抽签的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6:24,年龄跨度在20~80岁,平均年龄是(45.98±2.42)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10.36±3.26)岁。实验组男女患者人数相同,年龄跨度在20~78岁,最小年龄是21岁,平均年龄是(46.14±2.51)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1.06±3.01)岁。纳入标准: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确认书;患者均符合临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要求;这患者都不存在休克症状;排除:癌症患者、HIV感染者、肝肾功能不全者、颅脑手术史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以及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有液体治疗、吸氧、抗炎及原发病治疗等。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机,予以气管切开术治疗,在患者体内放置气管套管,之后连接呼吸机与气管套管,选择支持通气模式、呼气末正压模式来开展治疗,将氧气浓度设置在50%到100%之间,潮气量设定为6-8ml/kg到10-12ml/kg,呼吸频率控制在14次/min~18次/min,呼吸末正压设置是15cmH2O,然后具体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来对患者的参数进行调整。
实验组实施早期呼吸机治疗,(1)为防止患者出现误吸的情况,应当将病床的床头进行抬高,一般抬高至30°~45°为宜,并将软枕放置于患者下肢处。(2)每天定时(8:00)将患者叫醒,此时先引导患者进行自主呼吸锻炼,如果能够达到了脱机的条件,课将患者的气管套管进行拔除。(3)采取质子泵抑制剂、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治疗,避免发生消化性溃疡症状,在治疗的初期,为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4)保护好患者的口腔,每个2h就为患者进行声门下吸痰操作,采取洗必泰清洁患者的口腔。(5)采取低分子肝素为患者开展抗凝治疗,以免深静脉血栓出现。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
2 结 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4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远低于对照组30.00%(12/40)的发生率,组间数据对比发现(P<0.05),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详情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n,%)
2.2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 实验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分别为(131.2±24.5)h、(171.2±21.6)h;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分别为(168.6±18.9)h、(212.9±20.8)h;组间数据对比发现(t=7.6443,p=0.0000;t=8.7950,p=0.00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是和多种因素导致机体的肺泡、毛细血管发生损伤而出现的一种缺氧性呼吸衰竭,采取X射线检查发现呈弥漫性侵润。ICU病房的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肺部损害致使肺泡及肺间质水肿,继而出现氧合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患者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复张比较困难,致使呼吸衰竭,其致死率非常高[2-3]。早期呼吸机治疗能够迅速的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且可协助患者及早摆脱呼吸机,减少和呼吸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予以肠内营养支持及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消化道溃疡发生率;对其采用必要的抗凝治疗,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时间时间;通过对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进行增加,能够更好的了解到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情况,协助患者及早拔除呼吸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早期呼吸机治疗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综合上述,在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呼吸机,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缩短康复进程,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