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10-18王任胜王莹孙向阳续龙
王任胜 王莹 孙向阳 续龙
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占24例,女性占11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60.11±9.98)岁,经临床诊断对照组35例患者的中风类型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占22例,女性占13例,年龄为46~77岁,平均年龄为(61.93±9.62)岁,临床诊断其缺血性中风患者占28例,出血性中风占7例;两组患者的家属均在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前,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中风类型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分期康复训练的方式治疗,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其中对急性期患者选择健侧卧位,帮助患者每3h翻身1次,并拍背1次,患者在卧床期间,可对关节进行被动下运动恢复训练,再联合翻身、坐起以及床上移动等基础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患者进行站立、单脚站立等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适用的工具,日常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自主进食、洗漱等。对后遗症期患者加强训练,如行走、走楼梯、下楼梯等日常训练方式,每次训练时间不得超过30min,持续训练12周。
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分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分期针灸治疗法,其中对于急性期患者可选择主穴位、上肢、下肢位置,其中主穴包括人中、内关、三阴交;上肢主要包括:外关、合谷、曲池、尺泽;下肢:太冲、环跳、委中、复溜。对恢复期患者其主穴的针灸位置同急性期患者一样,但上肢穴位主要选择曲池、手三里、极泉、天府、少海等穴位,下肢穴位主要选择涌泉、足三里、丰隆、太冲、血海等。每次针灸时间不得高于30min,每日针灸1次。针灸的大小可选择0.3 mmx40 mm型号的针,对针进行全部消毒后快速扎进相应穴位,并通过手捻的方式入针,持续治疗12周,每周有1d时间可选择休息。
1.3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及针灸后的肢体运动情况(FMA)评分,总分为100分,其得出的分值越高则表示肢体运动障碍越低。并根据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大于90%,日常生活可自理。有效: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为45%~90%。无效:肢体运动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8%显著较高于对照组77.14%,具有显著差异性,(x2=4.200,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肢体运功功能评分对比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较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3 讨 论
临床脑血管类疾病中其中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其患病后会对脑组织及脑细胞造成很大伤害,进而造成脑部局部供血不足,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表现为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显著较高,中风后最大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偏瘫,而偏瘫在中医的说法中主要属于偏风、偏枯,造成偏瘫的原因主要跟经脉淤滞有很大关联,进而导致患者肢体活动受限[3-4]。临床常采用分期康复训练的方式治疗,主要选择关节、肌肉等,避免肢体长期静止下发生萎缩现象,同时还能提升肢体的受力情况,进而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5]。为了促进患者康复,还可联合中医针灸疗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疗的原则主要以活血祛瘀、疏经通络为主,针灸的穴位主要选择人中、内关及三阴交位置,其具有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及扩张血管的效果,同时还能促进上下肢体的血液循环速度,进而刺激大脑皮质层。通过中医分期针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课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情况,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肢体运功功能评分对比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较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8%显著较高于对照组77.14%,由此表明,联合疗法可显著改善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分期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可显著提升偏瘫患者的临床效率,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