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温中理气外治法治疗社区慢性胃炎的效果
2021-10-18崔建荣
崔建荣
甘肃省宁县政平卫生院,甘肃 宁县 745206
慢性胃炎是社区管理中的常见疾病,属中医“胃痞”、“嘈杂”范畴,多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激增引起的情志失调,胃失温养,劳倦伤脾所致。单独应用西药进行治疗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整体疗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具有温中理气,行气和胃等功效,与西药抗酸联合治疗后可提升社区慢性胃炎治疗效果[1]。本研究基于此,选取2017年03月-2020年03月社区接诊的52例患者的慢性胃炎治疗指标展开详细评估,总结抗酸+温中理气外治法的治疗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纳入研究具体时间范围是2017年03月-2020年03月,共收录在本社区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分析资料52例,并依据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实验组(n=26例)、参比组(n=26例)。实验组男性占比15/26、女性占比11/26;周岁均值是(44.08±2.14)岁。参比组男性占比14/26、女性占比12/26;周岁均值是(44.67±2.09)岁。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含虚寒)证,症候表现为胃脘隐痛,按压缓解;食欲不振,中腹部胀闷;嗳气;四肢无力;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2]。(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阴虚阳亢,内热炽盛者;(2)合并精神疾病及交流障碍者。组间资料比较对研究无影响(P>0.05)。
1.2方法
1.2.1常规抗酸治疗方案 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393],每次20mg(1粒),晨起完整吞服,连续服药4周。
1.2.2抗酸+温中理气外治方案 予温针灸行温中理气外治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充分消毒后针刺上述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将艾条插在针柄处。艾条长度约为2cm,艾条尾端距离患者皮肤约为2~3cm。剪裁硬纸片放于艾条下方,避免患者不耐受或无意间烫伤。温针灸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感受,治疗时长以三壮为宜,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每隔8d,休息1d。
1.3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积分。胃脘隐痛、嗳气、中腹胀闷为主症,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腹泻为次症,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2)治疗有效率[3]。显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少50%及以上,胃黏膜红斑或粗糙不平处基本消失;有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以上,胃黏膜受损修复50%;无效:无上述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实施t检验,计量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不同组别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相较参比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2.2不同组别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相较参比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 论
社区慢性胃炎往往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从而对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均会造成较大困扰。现阶段慢性胃炎治疗方案主要以规律作息,调节饮食,抗酸抑酸为主,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整体疗效仍待提高。胃表皮细胞中含有大量H+,K+-ATP酶,可以通过结合ATP分解释放出的磷酸基团的方式,逆浓度差定向转移H+,进而参与胃酸形成。奥美拉唑在胃酸条件下能够得到激活,并与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巯基形成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断胃酸合成,发挥出长效抗酸效果,是社区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抗酸药物。
温针灸是中医经典外治疗法,经艾灸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补益气血,温经散寒等功效,对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的慢性胃炎能够发挥出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等功效,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泄泻等症,与中脘、内关相配,能够发挥出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等作用;同时温针灸胃俞、脾俞,可增进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等效果,联合温针灸上述穴位后,具有温中理气,标本兼治等功效,进而显著提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4]。将抗酸药物与温针灸联合应用于慢性胃炎后,既能够从内治角度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与损伤,同时也能够从外治角度温补脾胃,调节气血经络,恢复人体正气,联合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相较参比组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将抗酸治疗与温中理气外治法联合应用后,可有效缓解社区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整体疗效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抗酸+温中理气外治法在社区慢性胃炎的治疗与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