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语言中的音韵美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山水诗为例
2021-10-18张春雪
张春雪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00)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古诗词的鉴赏方法触目皆是。譬如,知人论世法、吟诵法、对比阅读法、意境品析法等等。然而,试问古诗词最大的魅力在何处?那必然是其语言艺术的魅力,回归到古诗词的语言本体才是解读古诗词的正途。现代散文用白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细腻而生动的阅读感受,但诗歌语言不同于散文语言,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醇厚的,在简练的语言中给读者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这些空白可以为读者带去意味深长的审美体验。读者可以在这空白中尽情地发挥联想与想象,由于读者人生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诗不同于散文或小说之处。在当今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与其大肆宣传弘扬口号,不如真正回归到唐诗宋词本身的创作与内涵上,辨清何谓诗体,何谓格律,何谓格律规范。
自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纷纷进行改革,无论是删还是减,作为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之一的古典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一直是较高的。据笔者统计,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总计收录83首(包括课外诵读古诗),其中诗60首,词19首,曲4首。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古诗词总计收录34首,其中诗24首,词9首,曲1首。将上述古诗词按题材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送别、边塞、山水、田园、怀古、咏物、讽喻等等几大类别。据笔者统计,中学语文教材山水题材的诗词共计10首,如下表所示:
题目 作者 朝代 体裁 教材位置《观沧海》 曹操 东汉 四言乐府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五言律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 七言绝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王维 唐 五言绝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望岳》 杜甫 唐 五言古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野望》 王绩 唐 五言律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七言律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五言律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 七言律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欧阳修 宋 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10首古诗词以唐代古诗为主,五言诗5首,七言诗3首,另外还分别有1首四言诗和词,主要分布在初中学段的七、八年级。实际上山水诗词不仅仅集中分布在初中学段,小学段的山水诗词更是不胜枚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追溯根源,山水诗发展历史悠久,山水诗派阵容庞大,山水诗艺术形象层出不穷,山水诗始终是后人不断学习的重要经典诗作。山水诗以“淡远”为最突出的艺术风格,然而,在面对诗人笔下的山川湖泊时,绝大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其中究竟有何美感。这何尝不是山水诗教学的一大困境?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山水诗为基点,从一点一滴的语言鉴定与赏析中,提高与唤醒青少年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修养与精神成长,推动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上的进步,感知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山水诗作为古典诗词的其中一类,它既有山水诗的特性,也有古典诗词的共性。
一、句式鲜明,富有节奏
诗体即诗歌体裁,唐代以后,从诗体特征来看,古诗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而二者又可以细分,古体诗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譬如,古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等均属古体。古体诗除了形式上的特点,在入韵原则上也是灵活自由的,押韵既可押平亦可押仄。近体诗类型相对而言就少得多,最突出的两种,即律诗和律绝(外加排律)。近体诗在字数、句数、入韵、平仄上都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而言,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不仅要求所作诗歌必须押平声韵,且要求押韵的位置也是固定的,绝句在二、四句押韵,律诗在二、四、六、八句押韵,除此之外还讲究诗句之间的对仗。
《竹里馆》是王维在辋川闲居时,同好友裴迪往来酬答的20首诗作之一,此诗也被收录在《辋川集》中。此诗共四句,韵脚是“啸”“照”字,在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可见该诗是一首绝句,并且二字并非押平声韵,足以见得此诗是一首五言古绝。《望岳》共八句,首先就可以确定它非绝句,其次是该诗全篇押仄声韵:“了”“晓”“鸟”“小”四字在韵部中属于“上声十七筱”部。方可知,此诗属于五言古体诗。根据古体诗的特点,在没有平仄规则的限制下,古诗的形式也更加自由潇洒。王维是唐代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的才艺不仅在于吟诗作对,他还是一位画家与音乐家。精通音律的王维必然在诗歌的创作上注重对音韵美的塑造。这种音韵美最能体现在诗歌的句式之中,五绝一般有两种类型的句式结构,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的形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二一。
实际上,五言古诗体中的两种形式,同样可以适用到五言近体诗当中。例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二。二二一,二二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二一二。
诗歌就是在错落有致的节奏中给人充分的音韵美感受。五言诗有其独特的句式结构,七言诗同样也兼有诗体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常以“四三”句式出现,也带给阅读者丰富的节奏美。
二、平仄规范,入韵严谨
谈到诗词的音韵美,绕不开的就是格律。诗有诗的格律,词有词的词律,曲有曲的曲律,近体诗格律的最大特征莫过于对平仄问题的探讨。平仄规则不仅仅出现在诗中,在古代韵文中也有所体现,平仄所代表的是古人对于声律的追求。“诗明志,歌咏言。”诗与歌同诗人的内心思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心雕龙·声律》篇指出:“良由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该句传达出弹琴时音韵不合,可以通过手调整琴弦得到归正,而文学创作想要内心世界与外界声音达到一致,就必定只能依靠音律来调整了。刘勰强调了音律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再一次指明文学创作中音律之间交错配合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音律之间的交叉配合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平仄规则。在刘勰生活的朝代,四声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他所提到的“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中的“商徵”“宫羽”就是五音中的四种。可以这样说,这里的五音就是四声的“前身”。四声即声音的音调,平仄规范就是主张通过声调的交互,也就是平仄的交互来呈现声律的美感。这种规则尤其体现在近体诗之中。五律和七律的平仄格式均只有四种,七律的平仄格式实际上就是在五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以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五言律诗为例:
常建,唐代诗人,唐诗的平仄规则有严格的限制,此诗是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其中,首联第三字“入”和颈联第三字“悦”字属于平仄的变格,王力先生也明确指出此处“宜平而仄”。而“花”“钟”可平可仄,此诗采用了“仄”声。除此之外,在这首五律中其入韵是十分严格的,在诗文的二、四、六、八句句尾分别入韵,符合律诗的一般规律。唐代初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韵书,但是依旧可以用平水韵106韵来解释。通过查阅《诗韵常用字表》可以得知:“林”“深”“心”“音”四字均出于同一韵部,即下平声中“十二侵”。正是由于这样一套“外衣”,才使得诗歌本身的声律节奏锦上添花,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唐以后,律诗在平仄和入韵上大做文章,产生了不少优秀律诗。相应地,古体诗的平仄就没有严格的规定了,只有在唐以后,为了同律诗有明显的区分,有些诗人会刻意写出“三平调”句型的古体诗;还有一种类型是入律的古风,当然与律诗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里对古体诗不作多论。
三、对仗精巧,引人入胜
对仗是诗歌音韵美的具体体现。在诸多语文教学课例中,语文教师能够明确指出某首诗某诗句有对仗的修辞手法,但并没有去点出此处对仗的概念、类型、特点等,这是为语文教学界时常所忽视的。在近体诗中,就一般规律而言,律诗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即颔联和颈联通常采用对仗的手法,有时候对仗多至三联,首联也同样适用。“对仗”属于诗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仗的类型繁多,如,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以及特殊对仗等几大组成部分。
在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就有特殊对仗。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山”与“绿水”便是有名的“颜色对”,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句中的“两岸”与“一帆”就是“数目对”,还有一种特殊对仗是“方位对”。
工对是指同类名词相对,这类对仗相对而言就十分常见了,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海”对“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山”对“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山”对“潭”,以上都属于地理类名词相对,实属严格的工对,名词不同类别叫作宽对;倘若再将“宽对”扩大范围来讲,实际上就是所谓的词类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至于著名的流水对,即指某一联诗句的出句和对句是一句话,可以连贯下来,不是对立的关系。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即为流水对,简单白描,勾勒出禅院清晨时分的幽静场景。
总之,古典诗歌的独特美感,包含在了句式的选择上,体现在押韵字的吸纳中,更是蕴含在平仄对仗的节奏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古诗词的音韵美也并非局限在诗歌的格律上,还体现在意象的取舍上,在词汇的选择中,甚至还蕴藏在某些诗人的审美与信仰的倾向上。语文课堂或许可以从诗词音韵美的维度来重新唤醒师生对诗词的认知,语文课堂唯有将诗词独特的韵味充分凸显,才能从短小精悍的诗词文本中获得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