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肺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
2021-10-18刘建芳李鹏
刘建芳,李鹏
(1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肿瘤中心,河南 郑州450003;2南阳市中心医院 肿瘤科,河南 南阳473003)
肺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占肺癌总数的40%~50%。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肺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也不断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肺腺癌的重要手段,但该治疗方式伴有多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化疗肺炎等[2]。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合适的护理干预临床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肺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肺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7.18±10.85)岁。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82±11.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腺癌;②失去最佳手术时间,且接受化疗治疗;③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②存在化疗药物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化疗治疗。同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相关检查等,完善患者临床资料,告知患者和家属疾病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化疗和护理注意事项。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①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②入院当天: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入院评估并为患者介绍医院、病房环境和医护人员情况。③化疗前: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制定针对性个体化心理疏导方案,详细为患者讲解化疗过程、不良反应等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了解患者睡眠习惯,调整患者不良睡眠习惯,指导患者睡前进行冥想、肌肉放松等,改善其睡眠质量;了解患者日常习惯和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以低盐、低糖、低脂为主;指导患者缓解化疗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完善化疗前相关检查,选择合适的化疗静脉。④化疗时:加强患者心理、睡眠、饮食护理并仔细为患者讲解药物知识,加强化疗监护、体征监护等;用药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滴注速度,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如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⑤出院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用药指导,叮嘱其定期来院复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等。
1.4 观察指标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估,量表总分80分,SAS划界分为50分,SDS划界分为5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共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③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共21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④统计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骨髓抑制、皮肤反应等。⑤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包括中位生存期,1年、2年生存率。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VAS及PSQI评分干预后,两组的SAS、SDS、VAS、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SDS、VAS、PSQ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的SAS、SDS、VAS、PSQI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VAS评分PSQI评分干预前 观察组40 54.27±2.93 56.61±3.54 7.20±0.57 13.29±3.12对照组40 54.30±2.52 57.01±1.23 7.15±0.62 13.31±3.25 t值 0.049 0.675 0.376 0.028 P值 0.961 0.502 0.708 0.978干预后 观察组40 40.23±3.36*42.33±3.26*3.12±1.63*5.54±1.21*对照组40 46.16±3.16*47.15±2.24*4.34±2.21*8.67±2.12*t值 8.131 7.707 2.810 8.100 P值 0.000 0.000 0.006 0.000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见表2。
2.3 生存状况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以及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生存状况比较[±s,n(%)]
表3 两组的生存状况比较[±s,n(%)]
?组别 n 中位生存期(月)1年生存率 2年生存率观察组 40 14.67±4.36 26(65.00) 17(42.50)对照组 40 11.85±3.43 17(42.50) 8(20.00)t/χ2值 3.215 4.073 4.713 P值 0.002 0.044 0.030
3 讨论
肺腺癌患者发病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多采用化疗方式治疗,但患者在化疗时往往不良反应严重,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3]。因此,为提升肺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必须加以护理干预。
相关研究[4-6]表明,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提升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改善患者相关症状。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的SAS、SDS、VAS、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方案在改善肺腺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疼痛情况和睡眠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根据患者自身心理状况、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制定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常规护理干预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可有效缓解肺腺癌化疗患者因疾病和化疗产生的负性情绪和疼痛情况,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进而使诸多负性指征持续改善。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表明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肺腺癌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的 中 位 生 存 期 及1年 生 存 率 (65.00%)和2年 生 存 率(42.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肺腺癌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究其原因在于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方案可结合患者症状变化不断对护理措施进行优化,患者可更好地投入到化疗治疗中,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缓解肺腺癌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疼痛情况,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