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 枕上思
2021-10-18卫之羽
卫之羽
到今年,父亲瓦翁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了。
这十多年来,父亲的形象和言语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浮现。2008年父亲逝世,我写了《怀念父亲瓦翁》发表在《苏州杂志》。2013年父亲逝世五周年时,我也写过纪念文章。值《瓦翁纪念文集》出版之际,我再次提笔,以表追思。
☉ 《瓦翁纪念文集》书影
一
父亲80岁高龄时,有一座右铭:先器识,后文艺;广涉猎,精选择;重效果,轻功利;横开拓,纵深入;跟时代,守传统;广交接,多奉献;灯下读,枕上思。
父亲常说:“当今社会的主流是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不学习、不超前一定会落后。”他还说:“人越老越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辨方向、走好路。”这些话语,即使今天听来,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父亲每天晨起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和关心时事要闻。书读多了,配以博闻广见,文化积淀自然深厚,人格修养自然提升。他说:“书卷气就是要体现书画家的学问修养和情趣韵致,积累学养以明环境很重要。”他对时下“投入”二字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工作学习都要投入,才能奔小康,在日常生活中勿要摆派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既然爱好就要把它做好。做学问、搞艺术要力避恣意狂怪、矫揉造作。即所谓: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父亲九十寿辰前夕,将毕生收藏的一批明版印谱捐赠给苏州图书馆,其中不少是孤本和善本,作为对自己人生最好的纪念。他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才是生命的真谛。无偿捐赠是我们社会的一个良好传统,这些书籍由公家收藏,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
父亲还严格要求自己与大家一起为建设江苏文化强省、苏州书法名城贡献力量,将我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世界。
☉ 瓦翁
当得知苏州被命名为全国第一座书法名城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不顾身体虚弱,奋笔题写了“中国书法第一名城苏州”的横幅,并落款“瓦翁百岁”。采访时,他动情地说:“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这块牌子是苏州的骄傲和荣耀,作为一名文艺老兵,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父亲题写的这件作品成了他奉献给苏州的绝响。
二
父亲平时脸上时常荡漾着和蔼的笑容,谈笑间充满着智慧且幽默风趣。他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大家称他为“老顽童”“泥菩萨”“开心果”……
往事依依,浮想联翩。
父亲88岁时自刻了一方“二八年华”印,他说:“这方印有两个含义,一是寓指88岁,二是借古人之说‘二八即16岁的小姑娘一朵花’来勉励自己珍惜年华,努力向传统学习。”
他90岁时又刻了“九十学步”一印,鼓励自己学到老、不服老,仿佛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似乎还要学步才会行走。
他99岁时,亲笔写下了寿宴主题:“九十九,大家一起向前走!”他在致辞中别具一格且风趣幽默地说:“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我还要和大家一起向前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乖乖地向前走。坚持科学发展观,我觉得我的前程远大。”
他在去世前留下了自撰挽联:
再会吧!花花世界
永别了!人间天堂
面对死亡,他还是那么潇洒且幽默,坦然且豁达,风趣且阳光。
平时生活中,父亲常帮着做些淘米、洗碗、晾衣的家务活。母亲有时嫌他米淘得不干净,父亲就天真地说:“我再淘不干净,你就叫我下岗。”多么风趣。
平日去茶室喝茶会友要从仓米巷到双塔,我们送他到巷口叫三轮车或打的。有时回来没车,父亲就笃悠悠地拄着拐杖步行回来。
他的拐杖品种很多,木头的、竹子的、金属的,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藤条的,而且要南洋藤做的,轻又弹性好。在拐杖上自铭“大力支持”四个字,很是风趣。有的拐杖头上刻有他的印章,便于笔会时一用。
他对拄拐杖也有一个说法:其实我也不太用得着,拿一根叫“装样”,加强安全感,防止别人撞上来。他还形象地说:“有些年轻人看到我这个老头子拄着拐杖在走,就会远远地避开了,不敢碰我,我安全了。”
他对外地慕名而来的求字者,总是有求必应。他认为那是人家喜欢他的字,无非贴点邮资,用半张宣纸就能完成的,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把工作的桌子称为“课桌”,每天都坚持着晨课与夜读。
三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健康和长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经过这次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健康的宝贵。
经常有人问我父亲,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父亲的生活很有规律,六点晨起,晚上十点就寝,中午不休息(午睡)。其间,看书读报、关注时事、了解新闻、研习创作、会友访客、参加笔会和其他社会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活动排得满满的,有时还得赶场子。
平时生活中,他把做家务看作是一种劳动和锻炼。他不喝酒,不抽烟,不吃保健品,不去医院,也不特意锻炼。他喜欢吃些肥肉,但从不吃饱而留三分饥。他常说:年纪大了要能够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身体健康为中心,对自己要活得潇洒一点,对别人要宽容一点。这就是幸福。
他还说过健康有三层含义: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灵健康,三是生活健康。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健康。
他认为,人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身体健康的基础是思想健康。观念不能陈旧,要能跟上时代步伐。开朗、理解和包容是人们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身体健康的前提。
父亲对几个知己好友戏言:长寿的秘诀就是“拆烂污、滥和调”。
从这些点点滴滴可以看出父亲对健康长寿的理解。可惜父亲去常州捐赠古画时不慎摔跤受伤以致开刀,健康状况由此下滑。不然,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长寿的瓦翁。
有诗句曰: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
四
父亲每天都坚持看央视的国内外时事新闻以及苏州新闻。他常教育我们要关心时事,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能帮助自己提高理论、文化和写作水平。
我幼时跟祖母生活在苏州老家,中学时代寄宿在上海学校里,周末回家团聚。在南京读大学时与父亲书信往来,虽然见面的机会少,但能感受到他的爱子之心。在我学生时代他就要求我好好学习争取进步,将来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记得家中客堂里挂的匾额是他书写的“片瓦草堂”,他刻的印章“片瓦草堂”边款也是家有片瓦,还写有“家有片瓦”的横幅。为什么都有“片瓦”呢?父亲在世时我也从未问过他其中的原因。
现在想起来,这是否与我的小名有关?我幼时小名叫“阿片”,父亲自己起笔名“瓦翁”,“片瓦”二字联系起来不就是父子二人吗?虽然父子二人很少在一起,但点点滴滴在一起就是父子心、父子情。父亲就生我一个独子,父爱之心深似海。
母亲去世后,我请假陪父亲住在相王弄。后来他搬到仓米巷和我们一起住,以便照顾生活起居。我爱人叫宋淑敏,是教高级建筑师,父亲在客人面前就叫她“宋工”。在她七十寿辰时,父亲特意写了“玉淑之美,淑敏之贤”表示祝贺。在我七十寿辰时特地撰书贺联“一阳为子古稀寿,万户相期百岁春”,其赞美和慈爱之心溢于言表。平时,我们大家庭祖孙四代相处得极其和谐融洽。
父亲对曾孙女倍加疼爱,经常带在身边,使她们自幼耳濡目染,深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帖精华》,请了全国52位名家题跋,苏州就华人德和我父亲瓦翁两位。当时在苏州新区外国语学校读书的曾孙女只有9岁,知道这件事后脱口而出“名不虚传”,她知道太公的书名远扬,如此小大人式的率真评语,让父亲喜不自禁。
父亲的一生与书法为伴,他在百岁时作《九十学步诗》:“平淡天真趣,诗情画意浓。青山依旧在,海上夕阳红。”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和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