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的引路人

2021-10-18房余龙

苏州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苏州

房余龙

2021年5月18日晚间,好友邀约聚会。席间,忽闻恩师朱子南病危抢救,立马乘车赶去医院。当晚7点08分,先生仙逝,享年89岁。

我是1984年9月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成教班的,有幸聆听先生教诲。从此37年来往来不断,到了先生晚年更频繁,每月甚至每周都相见。春节时,两家人也多次欢聚一堂,辞旧迎新。亦师亦友地长期交往,我赢得了先生的充分信赖。去年的一天,先生在家交待我,他的后事要我帮助料理。现在,先生已故,我兑现自己的承诺。葬礼上,我跪地三拜之际,热泪盈眶,差点又一次失声痛哭。心中,默默地祈祷,恩师一路走好!

先生的一生很不平凡。14岁初中毕业那年,他就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大游行。1948年2月,地下党人曲琦入住他家,设立秘密联络点,他甘作掩护者,并承担传递信息的工作。1950年初,先生志愿加入共青团组织。不久,上海团市委选派他去中央团校学习。结束后,奉调中央劳动部部长李立三的身边任办公厅秘书,参与起草了《劳动保险条例细则》。两年后,调入中央农业部任职。而先生志在求知,1954年他考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担任学生会主席,出席了中华全国第16届学生代表大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黑龙江松花江专署工作。1961年12月,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从此,他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一辈子。

先生教学之余,钟爱写作。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颁发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先生是苏州唯一获得者。1984年,先生参与筹组江苏省写作学会,被选为副会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报告文学的研究上,成为该领域的早期拓荒者之一,出版了《中国报告文学史》《报告文学创作谈》《报告文学十家谈》等一批学术精湛的报告文学专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教授,在其专著《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中,以《朱子南与报告文学史研究》为题,单列一章作评述,称先生为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位居第一的代表性学者。恰如苏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宁华在朱子南遗体告别仪式上所说:“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报告文学的研究上,多年来累积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概括,并将之提至文艺学、美学、文体学的理论高度进行深度论析。其研究成果富有创造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 《红楼流韵:石头记里的苏州》书影

先生在进行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中躬身实践,采写了获得江苏省首届报告文学奖的《追求》等一大批精彩纷呈的报告文学作品,为宣传苏州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作出了不凡的贡献。

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先生不断地引领我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路上前行。他循循善诱地教导我,报告文学写作应该坚持“七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注重其“文学性、理论性、现实性”。在先生的推荐和指导下,我曾以苏州的环境保护水治理为内容,写成近2万字的报告文学《水啊水》,此文被收入1987年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竞争与挑战》一书中。时隔不久,《中国环境报》全文转载了《水啊水》。报告文学处女作的成功,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当我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有一些收获时,先生又介绍我加入苏州市作家协会。1992年9月,我成为苏州市公安系统首个加入江苏省作协的作家。

其实,先生最早引领我写作的是司法文书,而非文学创作。1984年秋,正在组织力量编写《中国文体学辞典》的先生,邀请刚入学的我加入他们的写作队伍,负责收集、整理、编写司法应用文书。先生的信任给了我莫大力量,我的公文写作水平有了全面提升,为我之后完成《治安联防业务教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十多年来,先生的引领、教诲、栽培,始终是我写作进步的不懈动力。2020年8月,我去先生家敬赠新书《中国玉器赏识》。当他得知这是我的第12本书、有60多万字时,满脸堆笑为我高兴。随后,先生却问了我一句:“好像文学作品的书不多吧?”我说是的,等我手中无人机的书结稿了,准备把1996年之后公开发表过的30多篇报告文学和散文整理出来,再出第二本文学集,到时候还是请您作序。不料两个多月后,先生就住进了医院。

先生有大爱。他爱苏州、爱家庭、爱学生、爱朋友。

先生从上海出发,辗转北京、黑龙江,最后来到苏州安居乐业。对于苏州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先生颇有研究。1979年以来,先生就联手苏州十中的秦兆基老师,以“红楼梦中的苏州”为主题,陆续在苏州报纸上连载数十篇相关文章,把《红楼梦》中写到的古迹、工艺、文艺、饮食、人物等6个方面的文字,与苏州的街道、景物对照考察,最后推定曹雪芹到过苏州,留下深刻印象。先生说,否则的话,很难设想他笔下的有关细节叙写,能够如此符合苏州的地理与生活实际。后来,古吴轩出版社将这些研究文章结集出版了《红楼流韵:石头记里的苏州》,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家里面买菜烧饭的事,都是先生包干的,直到八十岁过后力不从心。师母朱美琪是苏大附二院的妇科主任,经常加班加点做手术,退休后又返聘,以致积劳成疾,16年前就去世了,这对先生打击特别大。师母遗像一直挂在客厅,抬头可见。先生对外孙女朱雨新尤其喜欢,从小关注她的学业。去上海读大学后,鼓励她积极要求进步。2018年底的一个星期日,先生乐滋滋地对我说:“朱雨新入党了。”2020年暑假中的一天,先生又特别开心地告诉我:“朱雨新保送同济大学读研究生了。”我闻之大喜,表示祝贺。

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又乐于相助。好多学生的实习、就业以及治病等事情,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所以学生们对他特别有感情。他住院期间前往探望,以及去世后前来吊唁的学生非常多。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庞瑞垠说:“整个江苏省报告文学界向子南致哀,我们不会忘记他。”

先生对朋友热情友好,时有所闻。几十年前,先生得知有两位作协领导家庭住房条件较差,便向时任苏州市委副书记的周治华同志反映。过后不久,他们的住房问题都得到了改善。先生与周治华的深情厚谊,缘于早前共同主编报告文学集期间。记得那年他俩主编《天街细雨》,开篇是我采写的联防队员杨靖彪抓扒手的《火眼神手》。先生说,杨靖彪抓扒手有本事,又获得全国优秀联防队员称号,应当把他招到警察队伍中来。我说,已向领导提出了,问题是他身高不够标准,学历只有初中文化,单位性质又不是全民所有制,存在这三个难点。先生建议我,向当时分管市委组织部工作的周治华反映。如此一来,杨靖彪才得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进入公安机关。1989年,分配去太仓任教的小顾不适宜讲课,喜欢写作,市里有一家单位愿意借调他。先生闻讯,亲自去找太仓市教育局的领导,玉成此事。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现在,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为我的第二本文学集作序了。

恩师是我写作的引路人,终身不忘!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苏州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