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及血栓抽吸技术的应用
2021-10-18熊莉郭凤鹭胡顺真高而立江丽张攀
熊莉,郭凤鹭,胡顺真,高而立,江丽,张攀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人民医院,四川 德昌 6155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快、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是当前最损害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和对其生命安全造成极高威胁的疾病之一[1]。大多数患者都具有强烈的胸骨后疼痛、胸闷等症状,往往还会伴随心电图发生变化[2]。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有极高的死亡风险[3]。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应用最广泛且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本文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及血栓抽吸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此次特从我院抽取72 例患者展开分组调研,详细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19 年4 月至2021 年3 月收治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各36 例。两组患者的基本病例资料如下:对照组男性29 例,女性7 例,年龄34~86 岁,平均为(61.42±13.19)岁;观察组男性30 例,女性6 例,年龄28~84 岁,平均(57.61±13.58)岁。两组患者对比基本病例资料(P>0.05),研究结果具有临床探讨价值。经确认,本次研究已获准医院伦理会研究批准许可。
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通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发病在12h 以内的患者。②梗塞血管直径≥3.0mm。③造影显示梗塞相关血管内有大量血栓影。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AMI 病史;②伴心房颤动;③有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禁忌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均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之后再注入肝素5000~7000U,以标准方式行冠状造影,明确梗塞相关血管。
对照组(36 例)采用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以上造影结果确定梗死动脉情况,经导管将导丝送入梗死血管远端,再采取球囊预扩张病变部位并置入支架。
观察组(36 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技术治疗,先选择指引导管经动脉鞘,再在导丝引导下将血栓抽吸导管送入至血栓处,并安置好负压吸引装置,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然后使用球囊预扩张病变部位并置入支架,或抽吸后直接置入支架。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的无复流现象发生情况,以TIMI 血流分级为检验标准。具体分级情况如下:TIMI0 级,血管完全闭塞,无灌流;TIMI1 级,少量对比剂通过血管闭塞处,充盈不完全;TIMI2 级,部分灌流,治疗中部分再灌注或者对比剂能够完全通过血管闭塞处,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对比剂前向充盈或排空速度较慢;TIMI3 级,完全灌流,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4]。
(2)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指治疗中发生的心脏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等[5]。
(3)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采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术后24 h和术后1 个月的LVEF 值[6]。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计数资料(性别、TIMI 血流分级、并发症率),两种资料对比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χ2检验,分别以均数±标准差()、率(%)来表示,结果对比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的无复流现象发生情况对比
根据临床TIMI 血流分级检测显示,在无复流现象对比中,观察组的TIMI3 级血流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2.2%,数据经分析对比显示(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的无复流现象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根据持续临床观察记录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数据经分析对比显示(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LVEF 检测值对比
通过术后24h 和术后1 个月对左心室射血分数值的检测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 值改善更显著,数据经分析对比显示(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LVEF 检测值对比(,%)
表3 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应患者术后LVEF 检测值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冠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继而发生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7-8]。此外,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也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9]。该病治疗关键在于快速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10-11]。而就疗效和安全性来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当前可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案之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是一种需要在起病3~6h,至多在12h 内打开闭塞冠脉,完成心肌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减轻梗死后心肌重塑的治疗方式[12]。该治疗法可以促使冠脉血流恢复正常,但通过诸多临床治疗资料发现,在实施了介入治疗后,即便梗死血管再通,冠脉造影也显示无阻塞,在这种情况下仍会出现无复流现象,即缺血区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血流灌注[13-14]。由此可见,常规的介入治疗存在缺陷。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无复流现象影响急诊PCI 术近期和远期预后。冠状动脉内血栓是导致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随着对心肌微循环和冠脉成形术后心肌再灌注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灌注治疗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不仅要求迅速、持续的心外膜血管的开通,也要求达到微血管血流及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恢复。而经过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介入治疗中运用血栓抽吸技术对血栓进行有效抽吸,有助于降低血管远端微血栓形成风险,并且该技术实施过程不需要阻断冠脉血流,不会对心肌灌注造成影响[15]。依据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和并发症率更低,术后LVEF 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数据对比(P<0.05)。以上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血栓抽吸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可以在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运用血栓抽吸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无复流现象发生概率,还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促进心功能恢复,该技术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考虑加大推广应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