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文言文 教出“文学味儿”
2021-10-17陈凌云
陈凌云
摘 要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中心开展文言文教学,并且在具体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让学生正确掌握注释和工具书的应用方法,深刻理解文言文词句含义,有效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等。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向学生传递文言文的“文学味”。
关键词 文言文;文学味;中学语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味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解读,融入到文言文营造的意境中,揣摩文学语言之美、文言意境之美和文言文化之美,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将文言文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路径。
一、嚼文嚼字,揣摩文学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辑录的文言文均篇幅短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渗透着浓厚的文学气息,一字一词都融入了作者的深思熟虑。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带领学生一同咀嚼品味文言文的用词之妙,推敲字里行间的深邃含义,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言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敏锐力和鉴赏能力。
以《答谢中书书》为例,本篇文言文是书信体,语言对称押韵,韵律感极强,字词运用精妙,值得学生细细揣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大篇幅描写景物的部分作为字词剖析解读的重点,对四字成句、句式对偶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抓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的“入”和“见”字,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入”字不仅形象展示了高峰静态化的高耸形象,而且描绘出高峰动态化穿入云霄的情境,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而“见”字描绘出溪水透彻明镜,展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风貌。又如,在学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将”“欲”“乱”“跃”关键字进行分析,让学生赏析林间夕阳西下的唯美景色,从早晚、静动的层面出发去感悟字词中描绘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带来的语言美感。
咀嚼字词是品读文言文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带动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精妙用词进行多视角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本身具备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措辞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熟记、熟用带有“文学味儿”的字词,促进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发展。
二、情境营造,体会文言意境之美
文言文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作者通常会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对文言文意境进行赏析已经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意境赏析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學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作者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文言文意境之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这是一篇描写月夜景色的文言文,苏轼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文中的“闲人”贯穿于始终,作者以“闲人”为主线,描写了“闲人”的赏月欣喜、人生感叹、被贬悲凉的复杂情感变化。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出作者夜游的画面。尤其在学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时要明确此句实际描写的是月光照下来的景色,但是却没有写出“月”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位此句中对皎洁月光的间接描述。教师可以播放古典配乐和朗读音频,并提出以下问题对学生的联想进行引导:月光是如何照到庭院上的?水藻中的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阵风吹过后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色?通过提出一系列与文本紧密联系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补充自己脑海中描绘的画面。在这句的解读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积水空明”正面描述月光,并且通过“藻荇交横”侧面烘托月光下形成的松柏倒影,使学生身临到美妙月光的景色中。
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中对意境的营造,使文言意境之美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趣点,帮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高雅的“文学味儿”,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与课堂提问等方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脑海中营造出美好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发展。
三、以读激情,体悟文言文学韵味
诵读是理解文言文内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有效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唤起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体悟作者的喜怒哀乐,使自己能够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同时读出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学味儿”。
以《出师表》为例,这篇文言文倾注了诸葛亮毕生的情感,是诸葛亮对帝王的肺腑之言。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诸葛亮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诵读时语气的变化,并将此篇文本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遍文本的朗读音频,为学生营造诵读氛围,之后教师对文本诵读进行占拨。在文本前五个自然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诸葛亮向陛下谏言的恳切情感,读出作者的语重心长,读出作者对陛下的期望。在文本后四段中,主要陈述了诸葛亮的生平,此时应当运用平缓的语气语调进行诵读。在读到承蒙先帝赏识而临危受命时,要学生读出诸葛亮想要兴复汉室的决心,体会到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情怀。在诵读中,教师还应当从忠君报效、知遇之恩、父子舔犊、英雄悲怆四个情感变化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尝试将四种情感融入文本诵读中,提升学生的诵读感悟能力。
文言文的品味与品读离不开诵读这一路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范读、领读、齐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在诵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文言韵味,使学生深受文言文情感的熏陶,体悟到文言文作品的文学吸引力,燃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解读内涵,感受文言文化之美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圣贤之人借用文言文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着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真实看法,同时还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品德修养、高雅志趣、尽忠报效等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到诗词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将文言文学习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以《陋室铭》为例,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文言文,全文用八十一字借助景物抒发作者志行高洁的思想观念。这篇文言文充满着哲理和情韵,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其中不乏流传后世的名言佳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文体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室外之景、室中之客、室内之事,对作者所描述的自然景物、交往贤友和悠闲生活进行表层理解。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境界,重点分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的含义。这句表面上是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和“子云亭”,而实质上表达了作者恒久不变的政治抱负,暗示作者与诸葛亮一样有着宏图壮志,可以效仿诸葛亮隐居山林,等待贤主慧眼识英才,也可以效仿扬雄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末一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引入孔子典故肯定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表明作者能够达到先辈圣贤人要求的最高境界。
文言文学习必须从字里行间深入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文言文真正的涵义,使学生对古代文人高尚的思想品质产生敬佩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托物言志类文言文的解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将这一解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同类型文言文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感。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文言文教学,突出文言文的“文学味儿”,使学生不仅理解文言文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寓意,还能够提升对文言文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