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1-10-16邓祖亮
邓祖亮
摘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补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解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内在要求、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403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个关系到农村生态宜居、农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必须全面推进。
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
(一)生态宣居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到源头减量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是一项覆盖面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虽然农村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但农村生活垃圾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据测算,2019年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为1.8亿吨,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8公斤/天,其中至少有0.7亿吨以上未作任何处理,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数量庞大的垃圾必然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巨大压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同时,应该格外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尤其要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工作。
(二)生态宜居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到无害化处理
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划分,目前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些生活垃圾长时间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还会污染农村土地、水源和空气,产生的细菌和有毒气体更会形成传染病,危害村民身心健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的模式,可做到生活垃圾尽早、就地、就近处理,实现生活垃圾不出镇,实现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管理。
(三)生态宜居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到资源化利用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由于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成分构成迥异,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按照简便、经济、适用的原则分类处置。对纸张、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废品设立废品回收站进行回收再利用;对厨余等易腐烂的生活垃圾,摻入垃圾发酵菌进行发酵,转化为农业生产中需要的有机肥料。据统计,每吨厨余垃圾,可转化为0.2至0.3吨有机肥料。从而促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生态宜居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到生态循环
随着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推进,传统农村社会生活垃圾靠自然分解、焚烧、填埋等简单处理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发展与生活垃圾处理手段简单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水平。
二、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经费比较紧张
农村生活垃圾分头类管理具有公益性强、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现阶段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资金来源依然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以各级政府投入入为主。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很少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即便有预留,其预留资金也远不能满足农村长效保洁的需要。因此在要求农村垃圾治理能力提高的同时,财政资金投入得不到同步且资金的投入渠道单一,加大了农村垃圾治理难度。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简易欠缺
受限于农村公共财政长期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基础设施相对城市来说较为简易,大多数还仅是常见的绿色定位垃圾桶,数量有限,很少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回收箱,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数量,农村的垃圾转运车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往往是还没有来得及清理,新的垃圾又堆积成山,很难完成垃圾的日产日清工作。这些与垃圾分类的实际需求难相适应。
(三)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人,农村居民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一方面受长期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宜传力度不大,村民普遍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应做的事,更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村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另外农村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生活垃圾及分类回收箱,使得村民很难做到有效的垃圾分类,有些虽然能做到简单的源头分类,但垃圾回收运输环节又将其混合收集,打击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导致垃圾分类工作在农村难以开展。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政府垃圾管理责任意识
首先,注重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范畴,按照“党支部书记包村、村支两委包组、党员干部包户”的模式,为垃圾管理和分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明确政府、市场及社会等相关主体,包括垃圾产生与排放主体、垃圾处理服务主体和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在垃圾分类管理中的权责利。同时赋予乡镇政府一定自主权,让乡镇政府有权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二)拓宽垃圾分类资金投入渠道
按照“中央市级专项资金支持一点,县乡财政补助一点,村级集体投入一点,农村居民自筹一点”的筹资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省级其他相关专项资金,把农村垃圾分类管理作为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重点投入领域之一。
首先,实行“以奖代补”,带动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建立密闭式垃圾收集设施。
其次,推行城乡生活垃圾保洁、清运和处理一体化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村垃圾处理。
(三)加大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向村镇延伸。
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乡镇、街道垃圾中中转站建设步伐,配备垃圾运输车辆,配齐功能产齐全的垃圾桶或建设垃圾房等环卫设施,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
其次,根据村镇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因素,建立专业化的村镇环卫保洁队伍,制定农村环卫作业标准、垃圾收集管理、卫生检查评比等有关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实现长效管理。
(四)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意识
垃极分类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认识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好处。
首先,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写入当地村规明约或自治公约,明确村民的责任和义务,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其次,镇村要积极进行舆论引导,通过制作宣传栏、书写标语、利用微信、利用微信、QQ等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同时,探索推广积分奖励、星级评比、红黑榜单等垃圾源头分类模式,让村民将收集的可再生资源变卖到垃圾积分兑换超市,积分可在超市换取相对应的生活用品,实现村民由原来的“要我分类”转变为“我要分类”。
(五)完善农村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着力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类管理的工作责任机制、村庄保洁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起一套务实管用的长效运行机制。同时还要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其他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
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监督考核体系。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严抓考核落实,形成层层考核的责任机制。
参考文献
[1]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农村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8年.
[2]刘艳艳,蒋祥龙.欠发达地区农村垃圾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