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方法的训练
2021-10-16刘静
刘静
摘要:写作方法的训练,在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但不同的训练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写作方法;训练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148
写作方法有几十上百种,下面以间接描写为例来说明。对写作方法的训练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是以三中心(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为模式的。三中心就决定了教学形式的注入式。比如教学一篇课文,老师便直接告诉学生,本文用了对比法,而素质教育打破了三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学形式是启发式。比如教了一篇课文先让学生感悟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即使说不出名称也可以,只要能感悟出这种方法有何艺术效果,然后老师再总结,再告诉这是什么名称的方法。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经过了充分的思考(还可以討论),这就培养了学习能力。下面举例说明。写作方法的训练可以在课文教学中进行,也可以用课外资料进行。这些资料可以从书上收集,也可以由教师自创。例,某老师把一些资料印出来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判断每篇文章(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文章节选)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例文(一)“有位探险家去热带丛林探险。他自己驾驶了一辆摩托艇,到了一个小岛边。把摩托艇拴在海边的树上,孤身一人上了这个小岛。小岛上有一条不宽的小道,显然是经常有人来这里探险旅游。这个小岛上全是热带植物,叶子都是阔叶树的。这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这里没有松树,松树都生长在温带或冷带,都是土质较干燥的山丘上,松叶是针叶形。因为它吸收的土层的水分有限,针叶不易散失水分。如果把这热带的植物搬到温冷带的山丘上栽种,必定不会活,因为它适应了这里的高温和潮湿的地理环境了。他边想边往前走,忽然似乎听见身后有什么东西跟着他在走。他回头一看,哇,原来是从树上垂下来的一根粗壮的藤条。藤条的末端好像长了眼睛和鼻子,能看见和嗅到他的存在。不断地尾随他在地上爬行。他赶紧后退着,不然那藤条就要触到他了,这藤条一定有毒。它一定就是靠这种功能捕捉动物和人补充营养。他退到了藤条够不住的地方立定。好险呀,他脸吓得铁青。原来这热带的植物的神经这么敏感。他不敢再往深处走了。快速从原路返回。藤条没有捕住猎物,已缩回挂在原来的树上去了。”同学们阅读完后进行了讨论,纷纷发表见解。这些见解如下:(一)运用了联想法。看见那些热带植物就联想到温冷带的松树为什么是针叶形。这种联想所起的作用是丰富了旅游的情趣。(二)从现象到本质的写法。先写藤条尾随他前行,然后再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就富于吸引力。如果先交待热带植物的特性,再写他遇到的奇怪现象,吸引力就小了。(三)本文用了对比法。用联想打热带与温冷带植物的环境和特性进行了对比,以此加深读者的理解,而且印象深刻。老师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了他善于分析而得出规律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就使学生的思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这就培养了发现能力。例文(二)、“姥姥的家在离县城三十多里的大山区,我还是八年前去过。那时我才7岁,刚上小学。今年暑假,我又随母亲再去看望姥姥。我们乘直通姥姥村子的乡村客车。到了那里,我们下了车,奇了怪了,竟然找不到去姥姥家的路了。原来在这条公路分岔口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现在这条河还是这条河,但石拱桥不见了,河上是一座水泥平桥。桥的栏杆上雕龙画凤的,这不大可能拆了原来的桥修了新桥吧。我们向一位在路边补水泥路的人打听,果然是拆了石拱桥修了新桥。我们于是过了桥往里走,但又觉得不对头了。以往见到的是一排破旧的茅草房,里面住着一个60多岁的五保户爷爷,而现在是一座崭新的房子,白壁黄瓦,里面还有正在放电视的声音。我们走进地坝,看见堂屋里果然有一位老头在看电视。但这位老头却不是我记得的那位。那个老头满脸皱纹,穿得破破烂烂的,别说家中有电视机,就连一部收音机也没有,而眼前这位老头,穿着一身新衣服,虽不很时髦,但在农村能穿上这身衣服,是相当不错的了。再看他的脸,白胖白胖,也没有了那么多的皱纹。如果是他,难道他还会返老还童不成?妈妈也惊奇不已,上前一问,果然还是那老头。听他讲这些年村子里的变化。我们才知道,原来村子之所以穷是由于公路不通,山里的土特产运不出去卖。要得富,先修路。不但乡里有了客车水泥路,村里也修起了水泥路。山里的核桃、大枣、苹果,外地的人把车子开到山里来买。家家户户都卖了好价钱。大家都富了,他这个五保户也旧房换新房,旧人变新人了。这时,我想,我姥姥的家也一定大变样了,我的姥姥今年50多岁,也一定变年轻了,变得我都认不得她了。我们重新上了路,沿着这条水泥小道,再走半个钟头就到姥姥的家了。”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悟出的写作方法如下:用了对比法。把八年前姥姥村里的旧模样,与现在的新面貌相对比,赞美了家乡的发展,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还用了悬念法,先写不认识的现象感到惊奇与不解,然后再揭底,有画龙点晴之妙。这也是用了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老师再进行总结,学生感悟得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