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经典文本的生命:语境·体验·重构

2021-10-16朱丽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重构体验语境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选入多篇经典文本,突出了陶冶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新的方式、选取新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经典文本内核,重塑经典文本的生命。结合教学实践,从语境、体验、重构三个角度挖掘经典文本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经典文本;语境;体验;重构

新课标提出:“注重阅读经典文本,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对文本语言进行品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经典文本,旨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面对经典文本往往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不能深度解读经典文本的“精”处、“新”处。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文本资源的拓展和开发,违背经典文本的文体特征,缺少对文本语言的仔细品味。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经典的文本阅读教学需要从多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感性走向理性地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重构,进而重塑经典文本的阅读价值。

一、在语境中唤醒经典文本的“真境”

经典文本中的“经”是指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原创性、奠基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把握语境、品味经典的语言,从而咀嚼出经典文本的“真境”。

结合语境,注重选准切入点,品味文本。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找出经典文本的“缝隙”,从而触摸到文本深处,探寻经典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深意。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教师讲解时往往紧扣“田园、生活、生命”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而解读陶渊明的诗意生活。如果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咀嚼文本的“真境”,由浅入深地发掘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田园是一种特有的风景,请将诗歌中体现田园风情的意象找出来。

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烟、狗、深巷、桑树。

师:诗中还有其他意象体现出田园的风光,也请大家找出来。

生: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户庭、虚室。

师:这些意象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生:后者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这不是作者眼中之景,更不是意中之景,而是一种客观的呈现。

师:榆柳、桃李、桑树是农村常见之景,炊烟、远村、狗也是最具农村生活气息的代表。现实中的田园并非真正富有诗意,为何作者将之富于诗意?

生:作者是在用朴素的景物、事物向我们展示生活真实的一面。让我们看到现实田园与理想田园的差距,从而凸显诗人真正的风骨。

可见,教师在真实的语境中还原诗词本身的意境,真实地呈现了一定语境下文字的诗意。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出经典古诗文的“自然”,读出经典中的“真人”“真情”“真趣”。

二、在体验中体悟经典文本的“典范”

经典文本是经过历史选择、过滤、积淀下来的。经典文本的“典”字体现为它是可以作为一定典范性、标准性的作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有效运用经典文本的这一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从而发掘出经典文本的“典范”性价值。

首先,打破经典文本壁垒,注重实践体验。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往往受到认知经验的局限,阅读时会产生疏离感。教师要设置体验的情境,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壁垒。比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意象密集、篇幅较长,教师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界面,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画面的美感,还可以通过“三棱镜”与“五色琉璃万花筒”意象组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体悟诗歌意象组合的独特魅力。学生动手操作万花筒拼装的软件,加深其对诗中意象组合的理解。学生发现: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作为主要意象、以“海”“潮”“流”等作为次要意象,从而形成了“景”“情”“理”三条主线索。意象的巧妙组合让整首诗的结构和空间更加富有层次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感受到诗歌意象组合的实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其次,注重角色體验,发掘经典文本的价值内涵。经典文本因时间久远、时代背景变化、文化差异等,与现实之间有“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挖掘深意,进行自我建构。比如,在学习《渔父》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掘“渔父”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读出作品思想的典型意义。笔者曾经这样引导:“《庄子》中的渔父是一个超然物外、潇洒自如的形象,而《楚辞》中的渔父则是一个与世俯仰、与时推移的形象。请同学们以不同的口吻叙述作品中两类‘渔父的形象特点。”学生在叙述表达中进行角色转变,从而体会出两类渔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文化,一个具有淡泊名利的道家文化特征,两类渔父承载着古代文人“隐”与“仕”的矛盾,蕴含着高洁的志趣和现实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谈一谈“渔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对待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青年学生需要淡泊名利、不忘初心、积极进取。

三、在重构中实现经典文本的“创新”

经典文本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重构,读懂文本。同时,鼓励学生在文本重构中形成自己的阅读见解,做到经典文本常读常新。

首先,在内容重构中翻出新意。经典文本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特征,显现出内容的相通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打破教材的固有顺序,做出取舍,形成主题式阅读。比如,以《渔父》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初高中教材有关“渔父”的形象,形成以“渔父”为议题的专题阅读。笔者执教时利用《寒江独钓图》和《秋江渔隐图》引导学生领会古代名画中“渔父”的形象。然后,巧妙地引入“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让学生辨析庄子与屈原笔下的“渔父”有何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借助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父歌》,探究“渔父”的文化意义。由此,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从而认识到:“渔父”不仅是个体形象的代表,更是文人精神独立的象征。

其次,在学习方式的重构中读出新意。经典的文本阅读需要注重开放性、整合性、自主性、互动性。教师要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重构文本。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的古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地图,理一理秦国、晋国、齐国、魏国的地形图,从而体悟“退秦师”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君臣之间的关系图,让学生体悟烛之武的忠诚和担当。教师还可以设置以下情境活动:外交家烛之武在接受任务时心绪复杂,做出决定很不容易,请你为烛之武代言,谈谈临危受命的原因。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中进行角色转化,打破文言文的壁垒,真实有效地走进文本。

总之,教师需要遵循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品味为核心,注重在文本理解和体验中进行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重构,最终让经典的文本重塑阅读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书香校园之国学经典阅读与吟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192101466】

作者简介:朱丽燕(1981— ),女,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重构体验语境
长城叙事的重构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跟踪导练(三)2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