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深度合作當從語境融合開始
2021-10-16關天月
關天月
漢語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語言,是通行於全國的主流語言。人常說,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在中國,學好普通話、善用普通話是融入祖國大家庭的重要一環和必經之路。
但在彈丸之地的澳門,回歸祖國已21年,雖然官方也將漢語普通話列入粵語、葡語三種官方語言之一,但來澳門旅遊的遊客或開展各種交流的人員都會發現,澳門除了擁有富麗堂皇的博彩娛樂場及異域風情外,地方方言粵語絕對是當地的流行語言,這一方面可以從與當地居民的日常溝通、交流對話中深刻地體會到,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特區政府及立法會等官方場合的各種會議甚至是對外的新聞發佈會上,都能明顯地感受得出來,粵語一路風行!
粵語作為地方習慣性使用的方言,在日常民間溝通交流中使用無可厚非,但在一些官方場合尤其是對外的重要溝通交流活動中,也習慣性地掛在嘴邊,甚至是在現場配備的同聲翻譯設備中都不設普通話頻道,而現場有記者以普通話形式提問,卻得到官方的粵語回覆,這就顯得有些稀奇古怪、不合適宜,也不夠禮貌!
記得廣州及其它多個地級市很多年前也是習慣於在各種場合使用方言粵語、潮汕話等開會發言或交流,曾鬧出某市一位主要領導幹部在向前來視察的中央領導匯報工作時,普通話表達的拗口拗腳、匪夷所思、笑話百出,傳出“你吃大便,我吃小便”的民間段子來。隨後在廣東一段時期倡導官員要學會講好“國語”——漢語普通話的要求,短短數年時間,普通話就成為了全廣東官方活動的主要交流和溝通性語言。眼下,在廣東省境內、甚至是新疆、西藏、貴州等眾多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在政府舉行的大型活動、對外新聞發布會等場合,以通用的普通話形式講話、發言已成為一種習慣和標配。官員在大眾場合說不好普通話或不用普通話溝通交流會顯得難堪且沒面子,當然也存在著不尊重聽不懂一方之禮儀性問題。
在回歸祖國20多年、國家倡導港澳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現實大背景下,澳門根深蒂固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方式也應該和其存在多年的傳統、保守、僵化思想一樣改一改了,尤其是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公佈和全面推進後的今天,國家已批準粵澳之間按規定組建合作區管理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澳門方面派出人員與廣東省及珠海市人員深入參與合作區建設工作,理應適應廣東公開場合早已流行和普及的普通話溝通表達方式,要學會在各種會議上,尤其是在對外的新聞發布會上,用普通話表述觀點和意見,避免產生人為的溝通、交流、理解障礙和不暢的問題,當然其中多少也體現出一定的禮節問題。
試想,在一場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這邊廂問著普通話,那邊廂操著粵語在回答,現場就顯得不協調、不融洽,如同牛馬對話,何談融合?
有人可能會認為筆者對本澳的建議和要求有些吹毛求疵,或難以接受,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中國不很好地學會和養成用普通話溝通和交流,必定會給自己融入國內發展大局產生不必要的障礙,甚至被國內主流語言區域邊緣化。中國普通話近幾十年來已隨同自身國際地位的提升,成為世界越來越重視和青睞的語言,“漢語熱”定會成為未來中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重要橋樑和工具。
澳門近年常提及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這不應光是口頭上的東西,還必須在融入的過程中,努力去改變本澳習慣的、傳統的、固守的各類行為方式,包括官方語言的使用習慣,只有順應和適應在“一國”的大環境下,轉變自身一些固有的習慣和思維方式,緊跟國內步伐,才能真正邁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第一步!